|
基于Markov模型的福建省上消化道癌筛查卫生经济学评价
林永添, 马晶昱, 贺婧, 相智声, 温烨莹, 范桂生, 刘庆烟, 陈轩, 林木兴, 周衍
2025 (3):
328-33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5.03.10
摘要
(
20 )
PDF(698KB)
(
5
)
目的 评估福建省上消化道癌不同筛查策略的卫生经济学效益,明确最佳筛查策略。方法 基于医疗保健系统的视角,利用调查数据和文献数据,开发了马尔可夫(Markov)模型。以不进行筛查为对照组,设计了4种不同的筛查策略(每2年、3年、5年和10年1次的筛查)。以生命年(life year,LY)、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QALY)和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NPV)分别作为成本效果、成本效用和成本效益的评价指标。计算每种筛查策略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 ICER)、增量成本效用比(incremental cost⁃utility ratio, ICUR)和NPV。以2023年福建省人均GDP(129 865元)作为支付意愿(willingness⁃to⁃pay,WTP)阈值,评估每种筛查策略的经济可行性。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评估模型结果的稳健性。结果 与不进行筛查相比,每10年、5年、3年和2年进行筛查的ICER分别为每LY 4 215.47元、5 208.17元、5 566.44元和5 940.07元,ICUR分别为每QALY 4 316.71元、 5 397.35元、5 788.25元和6 183.54元,均显著低于WTP阈值。4种筛查策略的NPV均为正值,其中每2年1次的筛查被认为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选择。敏感性分析显示,每2年1次的筛查在所有合理的参数变化中都保持了高度的成本效果,并且当每QALY的支付意愿超过20 000元时,达到了90%的成本效果概率,并趋于稳定。结论 福建省上消化道癌筛查具有良好的经济学效益,每2年1次的筛查是最佳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