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官网二维码
导航切换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在线
过刊浏览
最新录用
下载排行
点击排行
订阅
期刊订阅
邮箱订阅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非小细胞肺癌放疗联合免疫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24, 16 (
5
): 505-51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5.01
摘要
(
641
)
PDF
可视化
收藏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放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治疗是当前临床研究的一大热点。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Ⅲ期NSCLC,放化疗后序贯ICIs已经成为一线标准治疗。然而,对于PD⁃L1表达较低、存在特定基因突变或难以耐受放化疗的患者群体,其治疗效果不确定,需要个体化评估。对于早期或转移性NSCLC,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SBRT)联合ICIs显示出一定的获益趋势,但仍存在争议,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数据证实。针对目前NSCLC放疗联合ICIs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适应证的选择与优化、放化疗后序贯ICIs的疗效及其优化策略、SBRT联合ICIs在早期和转移性NSCLC中的应用潜力、放疗与ICIs联合治疗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良反应的管理与个体化风险评估等,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组织领域内的相关专家撰写本共识,对这些关键问题给出了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
子宫癌肉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学组),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生殖道疾病诊治分会,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肿瘤生殖学分会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24, 16 (
4
): 385-39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4.01
摘要
(
398
)
PDF
可视化
收藏
子宫癌肉瘤是一种高度侵袭性肿瘤,预后较差。2020年,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学组),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生殖道疾病诊治分会,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肿瘤生殖学分会组织领域内相关专家撰写了《子宫癌肉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版)》,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本共识在原共识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我国临床实践,就该病的概况、临床特征、临床诊断与分期、治疗等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本共识建议,子宫癌肉瘤需要更积极的综合规范治疗,并参考分子特征进行分层管理,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推荐所有子宫癌肉瘤患者进行HER2检测,HER2高表达的复发性子宫癌肉瘤患者推荐靶向HER2的抗体偶联药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
1992—2021年中国居民胃癌发病率变化趋势分析
董军令, 杨惠, 李娜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24, 16 (
5
): 593-59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5.13
摘要
(
378
)
PDF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1992—2021年中国居民胃癌发病率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评估年龄、时期和队列对其长期趋势的影响,为中国胃癌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更科学的参考依据。
方法
利用2021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21,GBD 2021)数据库中1992—2021年中国居民胃癌发病率的数据,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评估年龄、时期和队列对胃癌发病率的影响。
结果
1992—2021年中国胃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从1992年的34.35/10万上升至2021年的43.00/10万,平均每年上升0.79% (95%
CI
:0.74%~0.83%)。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年龄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在85~89岁达高峰(207.42/10万,95%
CI
:197.18/10万~218.20/10万);时期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胃癌发病风险随着时期的推移呈下降趋势,以2002—2006年的时期为对照组,2017—2021年时期的发病风险最低(
RR
=0.69, 95%
CI
:0.67~0.71);队列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以1952—1956年的出生队列为对照组,2002—2006年出生队列的发病风险最低(
RR
=0.40, 95%
CI
:0.17~0.91)。
结论
我国胃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群发病风险较高,较晚出生队列的男性发病风险高于女性,需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降低胃癌的疾病负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4.
1990—2019年我国宫颈癌发病与死亡趋势及其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孙小霞, 王榆平, 思美丽, 朱静, 钟梅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24, 16 (
3
): 317-32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3.08
摘要
(
334
)
PDF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我国宫颈癌发病与死亡的现状及流行趋势。
方法
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19,GBD 2019)数据,选择发病率和死亡率作为分析指标,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宫颈癌发病与死亡的变化情况,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与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队列对发病率与死亡率变化的影响。
结果
1990—2019年我国宫颈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分别上升2.80%和1.79%。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990—2019年我国宫颈癌发病率的纵向年龄曲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70~74岁达到峰值29.09/10万(95%
CI
:23.66/10万~35.75/10万);死亡率的纵向年龄曲线呈上升趋势,85~89岁达到峰值31.85/10万(95%
CI
:28.30/10万~35.84/10万)。1990—2019年我国女性宫颈癌发病风险逐渐上升,死亡风险在1990—1994年至1995—1999年时期呈下降趋势,以2000—2004年(
RR
=1.00)为对照组,2005—2009年时期呈上升趋势,随后呈下降趋势;出生越晚的女性宫颈癌发病风险越高,死亡风险越低。
结论
1990—2019年我国宫颈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而且越晚出生的女性宫颈癌发病风险越高,应进一步加强宫颈癌的防治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5.
CAR-T细胞疗法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与挑战
李思源, 张炎, 张路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24, 16 (
5
): 516-52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5.02
摘要
(
295
)
PDF
可视化
收藏
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细胞疗法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赋予患者自体T细胞特异性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近年来已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果。随着CAR⁃T细胞疗法的不断发展,其研究领域逐渐扩展至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综述了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抗合成酶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临床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了深度B细胞耗竭及免疫重建的潜力。尽管CAR⁃T细胞疗法在部分难治性患者中显示出长期无药物缓解的疗效,但仍在生产难度、安全性、持久性等方面存在挑战。未来的研究方向将集中于提高治疗的个性化,以期更好地管理疾病复发并减少不良反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6.
多发性骨髓瘤CAR-T治疗现状:挑战与希望并存
李弈雪, 李亚军, 曾若兰, 贺怡子, 王彩琴, 肖玲, 周辉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24, 16 (
4
): 392-39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4.02
摘要
(
278
)
PDF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由浆细胞异常增殖引起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现阶段有免疫调节剂、蛋白酶体抑制剂、CD38单抗等多种药物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但仍有多数患者发展为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结局较差。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 cell,CAR⁃T)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面临着抗原逃逸、治疗耐药性等挑战。本文就多发性骨髓瘤的CAR⁃T治疗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述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7.
双硫仑联合二价铜离子诱导铜死亡抑制肝癌细胞Hep3B增殖、迁移和侵袭
唐敏, 黄娟婵, 韦杏雯, 罗雪文, 赵伟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24, 16 (
4
): 417-42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4.06
摘要
(
264
)
PDF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双硫仑(disulfiram,DSF)联合二价铜离子(Cu
2+
)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肝癌Hep3B细胞,分别采用DSF(30 nmol/L)溶液、Cu
2+
(1 μmol/L)溶液和铜螯合剂四硫代钼酸铵(ammonium tetrathiomolybdate Ⅵ,ATTM)(30 nmol/L)溶液单独或联合干预,以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30 nmol/L)作用的细胞为对照组。分别采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采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细胞中铜死亡相关蛋白二氢硫辛酰胺⁃S⁃乙酰转移酶(dihydrolipoamide S⁃acetyltransferase,DLAT)和铁氧还蛋白1(ferredoxin 1,FDX1)的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SF、Cu
2+
单独或联合干预后Hep3B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下降(均
P
<0.05),其中DSF+Cu
2+
联合干预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下降更加显著(均
P
<0.0001)。在DSF联合Cu2+的基础上加入ATTM后逆转了DSF联合Cu
2+
对Hep3B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其增殖、迁移以及侵袭能力较DSF+Cu
2+
组增强(均
P
<0.05)。与对照组相比,DSF、Cu
2+
单独干预后铜死亡相关蛋白DLAT和FDX1的荧光强度改变并不明显,但Cu
2+
联合DSF后DLAT蛋白的荧光强度增加而FDX1蛋白的荧光强度减弱,加入ATTM后则逆转了DLAT和FDX1蛋白的表达趋势。
结论
DSF联合Cu2+能抑制肝癌细胞Hep3B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铜死亡的发生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8.
肿瘤基因诊断二代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本地化建设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基因诊断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24, 16 (
6
): 638-64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6.02
摘要
(
247
)
PDF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肿瘤基因诊断对精准性要求的不断提升,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在肿瘤基因诊断中的应用愈加广泛。为应对临床实践中的紧急需求,部分医疗机构计划自建肿瘤基因诊断数据分析平台。NGS的基因诊断数据分析依赖完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而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本地化平台建设共识。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基因诊断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组织中国专家组经过深入讨论,制定了本专家共识,并提出15条建议,涵盖了平台建设的硬件需求、数据存储与管理、分析流程搭建与性能验证、分析流程管理、人员配置与培训管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本专家共识旨在为医疗机构提供NGS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本地化建设的相关指导,以期提高肿瘤基因诊断的准确性及效率,推动肿瘤基因诊断行业的标准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9.
CAR-T细胞疗法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武佳潞, 葛夏, 陈文明, 杨光忠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24, 16 (
5
): 525-53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5.03
摘要
(
227
)
PDF
可视化
收藏
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能明显提高深度缓解率并延长无进展生存期。过去十年间,随着对疾病生物学的深入理解和治疗方法的进步,许多MM患者的病情得以控制,生活质量改善,但患者最终仍面临复发困境。针对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elapsed/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RRMM)患者,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细胞疗法展示出很好的疗效与安全性,显著延缓了疾病进展。本文主要介绍CAR⁃T细胞疗法在MM治疗中的现状、进展及其治疗失败的原因,以期为CAR⁃T细胞疗法在MM中进一步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0.
吡非尼酮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狄英杰, 薛耀勤, 任金锐, 欧爱鑫, 刘月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24, 16 (
4
): 494-49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4.17
摘要
(
222
)
PDF
可视化
收藏
吡非尼酮(Pirfenidone,PFD)是一种吡啶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纤维化、抗炎、抗氧化的作用,主要作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的一线治疗。近年来,随着对PFD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已有证据表明PFD在肺癌、肝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中均可以发挥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与靶免药物或化疗药物联用时可以增强治疗效果,具有成为新的肿瘤治疗药物的潜力。本文就PFD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及其安全性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1.
1990—2021年中国子宫颈癌的发病、死亡与疾病负担:过去30年的趋势与未来预测
宣文贞, 巩建敏, 李娜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24, 16 (
6
): 694-70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6.09
摘要
(
203
)
PDF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中国子宫颈癌的发病、死亡与疾病负担情况,为子宫颈癌的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2021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子宫颈癌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和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DALY)率的变化趋势。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探讨子宫颈癌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采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预测2022—2036年子宫颈癌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及标化DALY率的变化趋势。
结果
1990—2021年中国子宫颈癌标化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0.39%],而标化死亡率(AAPC=-1.34%)和标化DALY率(AAPC=-1.32%)整体呈逐年降低趋势。年龄效应结果显示,1990—2021年中国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在55~59岁年龄组和70~74岁年龄组出现两次高峰,DALY率在50~54岁年龄组出现1次小高峰,死亡率则随着年龄的增长逐年升高。时期效应分析表明,发病率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值随时间呈波动变化,而死亡率和DALY率的RR值则随时间呈下降趋势。队列效应分析显示,发病率的RR值随时间呈上升趋势,而死亡率和DALY率的RR值随时间呈下降趋势。预测结果显示,2022—2036年中国子宫颈癌标化发病率将从2022年的14.04/10万上升至2036年的16.03/10万。标化死亡率将从2022年的4.64/10万下降至2036年的4.03/10万,标化DALY率将从2022年的149.99/10万下降至2036年的129.80/10万。
结论
1990—2021年中国子宫颈癌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率呈下降趋势。这一变化趋势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年龄、时期及队列效应的综合影响。未来防控策略应继续加强疫苗接种、筛查措施的覆盖,以应对发病率上升带来的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2.
结直肠黏液腺癌诊疗新进展
弓戈, 李昂, 王新, 卢瑗瑗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24, 16 (
6
): 663-67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6.05
摘要
(
202
)
PDF
可视化
收藏
黏液腺癌是结直肠癌的一种特殊病理亚型。与经典腺癌相比,其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临床分期晚,易于局部复发及腹腔转移,预后较差。目前,影像学技术如MRI、CT、经直肠三维超声和PET⁃MRI等已可用于黏液腺癌的诊断,但其发病机制仍未明确,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本文全面综述了结直肠黏液腺癌在临床病理特征、分子机制、影像学表现、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3.
CAR-T细胞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防控及管理策略
刘京倩, 张亚晶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24, 16 (
5
): 540-54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5.05
摘要
(
202
)
PDF
可视化
收藏
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细胞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在治疗复发/难治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CAR⁃T细胞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临床获益。本文综述了CAR⁃T细胞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分类及特点、风险因素、监测评估、预防措施及其管理的新进展,并总结CAR⁃T细胞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管理的现状与挑战,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该领域的新研究进展和应用指导,促进CAR⁃T细胞疗法的安全有效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4.
中国居民癌症等四大慢病危险因素及归因疾病负担分析
苏鑫, 范雯怡, 徐昕晔, 胥雪冬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24, 16 (
4
): 442-44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4.09
摘要
(
202
)
PDF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下简称“四大慢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相关危险因素暴露的疾病负担。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数据库,通过获取2019年我国居民四大慢病的死亡病例数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分析四大慢病归因于相关危险因素暴露的比例。
结果
烟草暴露是造成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导致的DALYs占比达31.4%;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是高收缩压,导致的DALYs占比达55.6%。四大慢病的共同危险因素有烟草暴露、空气污染和高身体质量指数,其中烟草暴露在恶性肿瘤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归因风险比例最高,饮食相关危险因素、饮酒和体力活动不足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密切相关。对主要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的归因分析结果显示,烟草暴露归因风险比例最高的是肺癌,其次是食管癌、胃癌、肝癌及结直肠癌。
结论
烟草暴露、空气污染和高身体质量指数是我国居民癌症等四大慢病的共同危险因素,能为四大慢病高风险人群筛选提供重要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5.
基于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缺氧对肝细胞癌肿瘤微环境的影响
王冠予, 潘立鑫, 王建东, 王秋雁, 陶玉婷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24, 16 (
3
): 308-31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3.07
摘要
(
197
)
PDF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缺氧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肿瘤微环境的影响,为HCC患者的诊治提供指导。
方法
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116例HCC患者组织样本及相应的临床病理资料,基于HALLMARK⁃HYPOXIA基因集和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方法计算HCC患者的缺氧评分,并使用转录组测序数据和深度学习模型检测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对评分结果进行验证。通过Log⁃rank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及卡方检验分析缺氧评分与HCC患者预后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利用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高、低缺氧评分HCC患者的分子特征和肿瘤微环境异质性。
结果
根据缺氧评分将116例HCC患者分为高缺氧评分组(
n
=58)和低缺氧评分组(
n
=58)。与低缺氧评分组相比,高缺氧评分组的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P
<0.001);HCC患者的缺氧评分与HIF⁃1α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r
=0.672,
P
<0.001)。高缺氧评分组患者的总生存期(
P
=0.001)和无复发生存期(
P
=0.006)均明显低于低缺氧评分组患者,且高缺氧评分与HCC患者更高的巴塞罗那分期(
P
=0.040)和肿瘤复发率(
P
=0.020)有关。高缺氧评分是HC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
HR
=2.074,95%
CI
:1.036~4.153,
P
=0.040)。高缺氧评分组患者主要富集调控HCC干细胞的信号通路(包括Wnt、Hedgehog、TGF⁃β等信号通路),且该组患者的肝癌干细胞相关标志物(包括CD24、CD44、CXCL12、EpCAM、ICAM1、KRT19、PROM1和THY1)表达上调。高缺氧评分组和低缺氧评分组的肿瘤微环境细胞组成存在异质性,且高缺氧评分组患者的CD45-CD326+类肿瘤干细胞亚群和CD45+CD326+恶性双阳性细胞亚群的HCC干细胞相关标志物(包括CD54、CK19、CD34、OV6、CD13、CD133)表达水平较低缺氧评分组更高。结论 高缺氧评分患者的生存预后较低缺氧评分患者差且具有更强的肿瘤干性特征的肿瘤微环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6.
淋巴上皮癌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25, 17 (
1
): 1-1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5.01.01
摘要
(
197
)
PDF
可视化
收藏
淋巴上皮癌(lymphoepithelioma carcinoma,LEC)是一种罕见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密切相关。LEC组织学上类似低分化或未分化型鼻咽癌,癌巢周围见大量淋巴及浆细胞浸润。由于LEC发病率低,临床实践中尚缺乏对其临床特征、病理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的规范化指南,限制了对该疾病精准诊治的系统实施与应用研究。为了提供更加明确、规范的诊疗依据,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组织了临床、病理、分子检测和生物信息分析等领域专家,综合国内外LEC临床相关的重要文献、共识、指南及临床实践经验,共同制定了本共识,期望为临床医生提供LEC的诊疗指导意见,规范LEC的诊疗流程,提高疗效并改善预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7.
进展期乳腺癌患者心理痛苦及心理治疗的研究现状及思考
张叶宁, 庞英, 何毅, 唐丽丽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24, 16 (
5
): 622-62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5.17
摘要
(
195
)
PDF
可视化
收藏
心理社会问题对患者的多维度影响以及心理社会照护在肿瘤诊疗常规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关注。提高进展期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延长生存期是其临床诊疗的主要目标。深入了解进展期乳腺癌患者所面临的心理痛苦,并寻找适宜的心理照护方法,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照护质量。本文对近年来进展期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案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进展期乳腺癌患者心理治疗方法的制定、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视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8.
SH3BGRL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
颜海清, 赖沁巧, 吴留成, 王婷安, 夏想, 黄名威, 覃宇周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24, 16 (
3
): 285-29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3.04
摘要
(
189
)
PDF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SH3结构域结合富含谷氨酸的蛋白质(SH3 binding glutamic acid⁃rich protein like,SH3BGRL)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基于TCGA、GTEx及GEO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SH3BGRL在胃癌组织及正常胃黏膜上皮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HPA数据库获取SH3BGRL蛋白在胃癌组织及正常胃黏膜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图谱;并基于TCGA数据库的SH3BGRL表达水平进行高、低表达分组,分析其对胃癌患者预后、免疫细胞浸润和免疫治疗的影响。通过临床标本IHC染色观察SH3BGRL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采用RT⁃qPCR检测SH3BGRL在胃癌细胞系和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中的表达水平。将胃癌HGC⁃27及NCI⁃N87细胞进行siRNA转染分为si⁃NC组(转染阴性对照组)、si⁃SH3BGRL组(沉默SH3BGRL组),并通过RT⁃qPCR及Western blot验证是否转染成功。采用CCK⁃8及 Transwell 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随后诱导THP⁃1单核细胞分化为M0巨噬细胞,并将分化后的M0巨噬细胞和转染后的胃癌细胞进行共培养,采用RT⁃qPCR及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共培养之后M2巨噬细胞标志物的改变,并采用RT⁃qPCR检测SH3BGRL沉默胃癌细胞中CSF1的表达水平。
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胃黏膜上皮组织相比,SH3BGRL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均
P
<0.01),且SH3BGRL高表达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比SH3BGRL低表达的患者短(均
P
<0.01)。SH3BGRL高表达者M2巨噬细胞浸润比例更高,与免疫治疗低应答率相关(均
P
<0.01)。IHC染色结果表明,SH3BGRL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
P
<0.001)。与GES⁃1细胞相比,SH3BGRL在胃癌HGC⁃27及NCI⁃N87细胞中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均
P
<0.01)。与si⁃NC组相比,沉默SH3BGRL后HGC⁃27和NCI⁃N87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均
P
<0.01),HGC⁃27细胞迁移能力显著下降(
P
<0.01)。M0巨噬细胞与沉默SH3BGRL的HGC⁃27及NCI⁃N87共培养后,M2巨噬细胞标志物CD163、CD206及Arg1均下调(均
P
<0.01)。在HGC⁃27及NCI⁃N87细胞中沉默SH3BGRL后,NF⁃κB信号通路的靶基因CSF1显著下调(均
P
<0.01)。
结论
SH3BGRL在胃癌中表达上调,沉默SH3BGRL能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2巨噬细胞极化进而形成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9.
癌症患者癌症症状求助行为的研究进展
张佳媛, 刘丽, 周郁秋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24, 16 (
3
): 380-38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3.18
摘要
(
188
)
PDF
可视化
收藏
患者求助行为对促进早期症状发现和早期诊断以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及时就医已成为癌症防治的关键环节,但是在癌症患者中就医延迟行为仍较普遍。近年来,癌症症状求助行为(help⁃seeking behaviour for cancer symptom)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相关研究也相继被报道。本文将对癌症患者的癌症症状求助行为概念、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我国开展针对性干预与管理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0.
TM6SF1通过抑制KRAS-MEK-ERK信号通路影响肝内胆管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陈顺琦, 刘信燚, 曾涛, 刘梦玉, 王玉婷, 辛海贝, 李元丰, 周钢桥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24, 16 (
3
): 261-27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3.01
摘要
(
187
)
PDF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六次跨膜蛋白1(transmembrane 6 superfamily member 1,TM6SF1)在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A)中的生物学行为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收集2008年8月至2012年12月于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中国上海)收治的26例iCCA患者肿瘤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采用RT⁃qPCR分析TM6SF1 mRNA表达情况;下载FU⁃iCCA队列iCCA患者的临床数据和肿瘤组织mRNA测序数据,分析TM6SF1与iCCA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KRAS⁃MEK⁃ERK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相关性,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基于TCGA数据库,采用Log⁃rank分析TM6SF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利用瞬时转染技术在人源肝胆管癌细胞系RBE、HCCC⁃9810中构建瞬时敲低或过表达TM6SF1的肝胆管癌细胞株。采用CCK⁃8、平板克隆形成、Transwell实验评估TM6SF1对RBE、HCCC⁃9810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实验评估TM6SF1对RBE、HCCC⁃9810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采用Ras活性检测实验检测GTP⁃RAS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信号通路节点分子的表达情况。
结果
相比于癌旁组织,TM6SF1 mRNA表达水平在iCCA癌组织中显著下调(
P
<0.001),且TM6SF1低表达的iCCA患者其肿瘤恶性程度更高,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更低(均
P
<0.05)。敲低TM6SF1促进RBE、HCCC⁃9810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抑制细胞凋亡(均
P
<0.01);而过表达TM6SF1抑制RBE、HCCC⁃9810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均
P
<0.05),但均不影响细胞周期。基于FU⁃iCCA队列mRNA测序数据的通路富集分析显示,TM6SF1低表达与KRAS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RBE和HCCC⁃9810细胞中敲低TM6SF1可增强GTP⁃RAS活性,上调p⁃MEK和p⁃ERK的蛋白表达(均
P
<0.001);而过表达TM6SF1可抑制GTP⁃RAS活性,下调p⁃MEK和p⁃ERK的蛋白表达(均
P
<0.01)。使用KRAS激动剂KRA⁃533处理瞬时过表达TM6SF1的细胞株后GTP⁃RAS、p⁃MEK、p⁃ERK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均
P
<0.05)。
结论
TM6SF1可能通过抑制KRAS⁃MEK⁃ERK信号通路抑制iCCA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并且TM6SF1的低表达与iCCA的不良预后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