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微信公众号

官网二维码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3-25 上一期    下一期
    基础研究
    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B1双暴露相关性肝细胞癌的p53基因249位点突变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陈钊宏, 黎乐群, 齐鲁楠
    2011 (1):  1-5.  doi: doi:10.3969 / j.issn.1674-5671.2011.01.01
    摘要 ( 420 )   PDF(1549KB) ( 752 )  
    【摘要】目的研究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B1双暴露相关性肝细胞癌的p53基因249位点突变与p53蛋白表达关系。方法 通过IHG特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5例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癌的HCC组织及10例正常肝组织中AFB1DNA加合物的暴露情况,并根据是否同时存在HBV暴露加以分组,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并比较各组间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通过PCR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其p53基因第7外显子249密码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p53基因第7外显子249位点的突变在实验组A与对照组C中均具有较高阳性突变率,其突变率分别为68.75%(22/32)、63.64%(7/11),在对照组B中的突变率较低,为16.7%(2/12),在正常对照组中无1例出现有突变。其中实验组A与对照组B及正常对照组D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对照组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在其基因249位点突变阳性组与阴性组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2.86%(26/28)、60.87%(16/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C的发生过程中,AFB1暴露与p53第7外显子249位点的突变密切关系相关,当同时存在乙肝病毒暴露的协同作用的情况下突变率更高;p53基因的突变可能是造成HCC中p53蛋白高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野生型p53对SMMC-7721细胞中POLD1基因的影响
    刘起理, 谭晓虹, 徐恒, 韦长元, 洪伟
    2011 (1):  5-9.  doi: doi:10.3969/j.issn.1674-5671.2011.01.02
    摘要 ( 414 )   PDF(970KB) ( 556 )  
    目的探讨野生型p53基因表达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中POLD1基因的影响。方法 设计并构建p53特异性小干扰shRNA绿色荧光真核表达质粒(p53-siRNA)和表达EGFPp53融 合 蛋 白的p53绿色荧光真核增强表达质粒(pEGFP-p53),通过稳定转染,将表达pEGFP-p53重组质粒、p53-siRNA转染入SMMC-7721细胞;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细胞系7721-p53、7721-p53 RNAi。通过RT-PCR检测转染后p53、POLD1的mRNA。结果 在人肝癌细胞SMMC-7721中,野生型p53高表达组能够抑制POLD1的基因转录(P<0.001);而低表达组能够促进POLD1的基因转录(P<0.001)。结论 在人肝癌细胞SMMC-7721中,p53能够调控POLD1的基因转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癌核心家系调查分析及标本数据库的建立
    聂龙, 崔英, 岳惠芬, 梁新强, 马亦龙, 朱文良, 章阳, 刘海洲, 宛月, 丰大利
    2011 (1):  10-12.  doi: doi:10.3969 / j.issn.1674-5671.2011.01.03
    摘要 ( 336 )   PDF(721KB) ( 478 )  
    目的对肝癌核心家系进行调查并对其进行分析。建立肝癌核心家系标本数据库,为肝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提供实验标本和研究资料。方法 对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确诊的肝癌先证者及其血缘父母进行调查和填写调查表,并采集外周静脉血液8ml,其中抗凝血5ml分离、冻存,3ml非抗凝血进行乙肝两对半、AFP及肝功能检测。 结果 共收集肝癌核心家系251例,具备完整的血样标本及相关资料。调查发现30例家系有肝癌家族史,通过追踪随访新发现肝癌1例。 结论 建立规范的肝癌核心家系数据库是进行肝癌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完善的血样标本及相关资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保证,肝癌核心家系标本数据库建立过程中面临的伦理、社会等问题值得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分泌的抑制作用
    杨芳, 杨春, 苏建家, 曹骥, 李瑗, 欧超
    2011 (1):  13-15.  doi: doi:10.3969/j.issn-1674.5671.2011.01.04
    摘要 ( 272 )   PDF(728KB) ( 504 )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乙型肝炎病毒分泌抗原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银杏叶提取物作用于HepG2.2.15细胞。期间分不同的时间段用MTT法检测银杏叶提取物对HepG2.2.15细胞的毒性作用并收集细胞上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细胞上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肝e抗原(HBeAg)。结果 银杏叶提取物对HepG2.2.15细胞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经银杏叶提取物作用过的细胞,其培养上清中的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e抗原明显少于未加该药作用者。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可以抑制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及HBeAg,且对细胞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蛤蚧蛋白组分对肝癌HepG-2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
    李蕾, 杨帆, 匡志鹏, 罗小玲, 谢裕安, 席玮, 黎远冬, 吴继宁
    2011 (1):  15-19.  doi: doi:10.3969/j.issn.1674-5671.2011.01.05
    摘要 ( 352 )   PDF(939KB) ( 570 )  
    目的从蛤蚧组织液中筛选对肝癌HepG-2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的蛋白组分,体外研究其抗肿瘤作用及机制。方法提取蛤蚧蛋白,用sephadexG-50凝胶层析分离出不同分子量的蛤蚧蛋白组分,采用MTS法观察蛤蚧蛋白各组分对肝癌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Hoechst33342/PI双荧光染色法观察其作用前后的细胞凋亡,并用RT-PCR法检测蛤蚧蛋白组分作用后bax、bcl-2、cmyc和p5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sephadexG-50凝胶层析可分离出3种分子量不同的蛤蚧蛋白组分,3种蛤蚧蛋白组分都具有不同程度地抑制HepG-2细胞生长的作用,其中分子量为3~20KD的蛤蚧蛋白组分抑制作用最强,且具有剂量依赖性。Hoechst33342/PI双荧光染色法检测显示3~20KD蛤蚧蛋白作用后坏死细胞和凋亡细胞均增加,RT-PCR法检测发现3~20KD蛤蚧蛋白组分作用后c-myc基因mRNA表达水平稍降低,p53基因mRNA表达水平升高,但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ax基因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l-2基因在蛋白作用前后均无表达。结论 实验提取的蛤蚧蛋白对肝癌HepG-2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分子量3~2KD的蛤蚧蛋白组分抑制作用最强。其作用机制可能为蛤蚧蛋白通过调高肿瘤bax基因mRNA表达水平诱导肝癌HepG-2细胞凋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雌激素α受体基因XbaⅠ和PvuⅡ多态性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
    邓黎黎, 陆云飞
    2011 (1):  19-22.  doi: doi:10.3969/j.issn.1674-5671.2011.01.06
    摘要 ( 390 )   PDF(748KB) ( 517 )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女性人群中雌激素受体(ERα)基因XbaⅠ和PvuⅡ多态性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 选取12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65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及130例正常人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检测研究对象的XbaⅠ和PvuⅡ多态性,并结合临床特征及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乳腺癌组Xx基因型、X基因携带者(XX+Xx)的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xx基因型相比,Xx基因型、X基因携带者(XX+Xx)的OR值分别为1.865(95%CI:1.087~3.200)和1.894(95%CI:1.115~3.065),这两种基因型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升高。XbaⅠ和PvuⅡ等位基因频率在汉族和壮族女性乳腺癌患者中分布不同(P< 0.05)。在汉、壮两个民族中,与xx型相比,壮族女性X基因携带者(XX+Xx)比汉族更有患乳腺癌的风险;与PP型相比,汉族女性pp型者比壮族更有患乳腺癌的风险。结论 ERα基因XbaⅠ多态性影响广西地区女性罹患乳腺癌的危险性,X基因携带是患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壮族女性X基因携带者比汉族更有患乳腺癌的风险;虽然Pvu II多态性在乳腺癌组与对照组中分布无差异,但是汉族女性pp型者比壮族更易患乳腺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药敏试验与临床病理及疗效的关系
    颜克兰, 唐东平, 张传珉, 左传田, 张洁清, 袁卫平, 唐凯
    2011 (1):  23-27.  doi: doi:10.3969/j.issn.1674-5671.2011.01.07
    摘要 ( 404 )   PDF(985KB) ( 573 )  
    目的从不同肿瘤患者、组织学来源和病理类型等方面探讨肿瘤药敏试验与恶性肿瘤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以及药敏试验对肿瘤患者选择不同化疗药物治疗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1~2006年用MTT法检测的468例恶性实体肿瘤细胞对不同化疗药物敏感性的阳性结果,研究其与临床治疗用药的关系,并观察远期生存率。结果 同一种肿瘤的不同个体、5种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3种消化系统肿瘤和相同病理类型低分化腺癌的不同实体瘤之间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均不同(P<0.05)。胃癌、肺癌的3年生存率和卵巢癌的5年生存率敏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5年生存率敏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化疗药敏实验与临床常用有效药物相关性较好,有助于临床筛选有效药物,排除不敏感药物,有利于选择有效的化疗方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巴喷丁预防长春新碱所致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实验研究
    刘悦, 梁锐, 皮倩, 朱敏
    2011 (1):  28-3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1.01.08
    摘要 ( 368 )   PDF(1144KB) ( 784 )  
    探讨加巴喷丁(GBP)预防长春新碱致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效果。方法 将雌性KM小鼠80只随机分为4组(n=20):空白对照组(NS组)、疼痛模型对照组(Pc组)、小剂量GBP实验组(S组)和大剂量GBP实验组(L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长春新碱、长春新碱+小剂量GBP及长春新碱+大剂量GBP。观察给药前后小鼠全身情况改变、热痛反应改变及给药后坐骨神经组织在光镜和电镜下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①全身情况:L组小鼠体重与Pc组比较,体重较为正常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热痛反应:与给药前基础值和NS组比较,Pc组热痛反应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c组比较,L组给药后热痛反应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组织形态学改变:Pc组坐骨神经明显退行性变,神经细胞有脱髓鞘改变,部分施万细胞结构破坏,L组神经细胞均有神经结构改变,但程度比Pc组轻。结论 加巴喷丁对预防长春新碱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有一定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流行病学研究
    广西21世纪初食管癌死亡趋势及减寿分析
    周信娟, 黄天壬, 邓伟, 余家华, 张春燕, 利基林, 叶司原, 周德南
    2011 (1):  32-35.  doi: 10.3969 / j.issn.1674-5671.2011.01.09
    摘要 ( 531 )   PDF(1020KB) ( 504 )  
    目的了解广西食管癌的死亡趋势及对居民健康的危害,为制定广西食管癌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4~2005年广西食管癌死亡回顾性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算食管癌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减寿数和减寿率等疾病危害分析指标。结果 广西21世纪初食管癌的粗死亡率为4.17/10万(男性5.38/10万,女性2.84/10万),占恶性肿瘤死亡的3.53%,在恶性肿瘤死亡中排第6位;男、女性别比为1.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减寿人数为2 175人年,减寿率为0.07‰。与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相比,食管癌粗死亡率呈上升,但标化死亡率则呈下降趋势。结论 广西21世纪初食管癌的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食管癌死亡对广西居民的危害程度男性高于女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WFDC-1基因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王秀娟, 匡志鹏, 吴继宁
    2011 (1):  35-3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1.01.10
    摘要 ( 346 )   PDF(1240KB) ( 427 )  
     目的检测WFDC-1基因在肝癌和正常肝组织的表达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FQ-RT-PCR)法检测30例肝癌组织及相应远端正常肝组织WFDC-1 mRNA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WFDC-1 mRN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0.050±0.026)明显低于远端正常肝组织 (0.113±0.040) ,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WFDC-1 mRNA在肝癌中的表达水平与HBsAg水平有关,合并HBsAg阳性的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低于HBsAg阴性HCC组(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临床分期、AFP及有无肝硬化无关(P>0.05)。结论 肝癌组织中WFDC-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相应正常肝组织,提示WFDC-1表达与降低肿瘤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为潜在的抑癌基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IA型磷脂酶A2 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
    谭露露, 梁宁生, 张雷
    2011 (1):  39-42.  doi: 10.3969 / j.issn.1674-5671.2011.01.11
    摘要 ( 547 )   PDF(812KB) ( 407 )  
    目的 探讨IIA型磷脂酶A2(PLA2GⅡA)mRNA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为评估PLA2GⅡA对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断、病程监测和预后预测的价值和意义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应用RT-PCR方法检测3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结、直肠癌配对组织(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肿瘤远端切缘组织)中PLA2GⅡA mRNA的表达水平。 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3组组织中的PLA2GⅡA mRNA水平的差异及结、直肠癌组织中PLA2GⅡA 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①PLA2GⅡA 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及远端切缘组织,其表达阳性率分别为癌组织组90.91%,癌旁组66.67%,肿瘤远端切缘组5152%(P<0.05)。②女性组、早期组和无转移组患者结、直肠癌组织的 PLA2GⅡA mRNA表达水平比男性组、晚期组和有转移组高( P<0.05)。结论 PLA2GⅡA基因可能参与了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ivin蛋白在人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菅金波, 葛莲英, 罗小玲, 刘爱群
    2011 (1):  43-46.  doi: 10.3969 / j.issn.1674-5671.2011.01.12
    摘要 ( 493 )   PDF(1048KB) ( 484 )  
    目的检测凋亡抑制因子Livin在大肠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Livin蛋白与大肠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TM二步法检测Livin蛋白在178例大肠癌组织、60例癌旁组织及3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178例大肠癌组织中Livin蛋白阳性率为65.7%(117/178),高于癌旁组织(8.33%)及正常肠组织(0%)(P<0.001);Livin蛋白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Duke’s分期、临床分期以及远处转移关系密切(P<0.05)。经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示Livin蛋白表达是大肠癌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人大肠癌组织中存在Livin蛋白表达,Livin蛋白表达与大肠癌患者的预后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GF-Ⅱ、VEGF和MVD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赵芝鑫, 陈希纲
    2011 (1):  46-52.  doi: 10.3969 / j.issn.1674-5671.2011.01.13
    摘要 ( 475 )   PDF(1038KB) ( 454 )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CD34抗体标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在人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水平、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0例HCC患者手术切除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中IGF-Ⅱ、VEGF和CD34的表达,分别对IGF-Ⅱ和VEGF表达进行积分光密度值(IOD)测定,对CD34阳性组织进行MVD计数,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IGF-Ⅱ在HCC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IOD值分别为55 940.00±44 570.41、83 688.81±64 460.15和0;VEGF的IOD值分别为37 315.79±27 315.09、38 181.70±33 391.02和 2 528.96±1 445.21。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相比,IGF-Ⅱ和VEGF的IO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比较,IGF-Ⅱ的IO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EGF的I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C肝癌组织MVD值为42.10±20.63,癌旁组织MVD值为28.96±8.55,正常肝组织MVD值为17.70±9.67,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GF-Ⅱ、VEGF和MVD的表达都与淋巴结或肝内转移、病理分化程度有关(P<0.05),而与其他因素无关(P>0.05);且IGF-Ⅱ与肿瘤大小有关(P<0.05)。IGF-Ⅱ和VEGF共阳性表达组MVD值为44.24±21.22,高于IGF-Ⅱ和VEGF共阴性表达组MVD值(19.25±1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GF-Ⅱ在HCC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VEGF呈明显正相关(P<0.01),随着IGF-Ⅱ强度的增加,VEGF表达增强。 结论 IGF-Ⅱ在HCC中表达显著增加,并可能诱导VEGF和MVD的过表达,且与HCC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双合成肽为抗原建立的ELISA试验在鼻咽癌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朱欢欢, 张哲, 谢莹, 韩琳, Jaap M.Middeldorp, 唐朝贤, 黄光武, 温文胜
    2011 (1):  52-5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1.01.14
    摘要 ( 433 )   PDF(899KB) ( 490 )  
    目的研究EBNA1和VCA-P18双多肽包被(EBNA1+VCA-P18)的ELISA检测在鼻咽癌(NPC)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用合成肽EBNA1和VCA-P18建立ELISA法,检测37例病理确诊的鼻咽癌患者血清和33例健康人血清,并与国产EBV VCA/IgA ELISA试剂盒比较。 结果 双多肽EBNA1+VCA-P18/IgA灵敏度为91.9%,明显高于国产试剂盒的83.8%;二者特异度相同;EBNA1+VCA-P18/IgA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及优势比均高于国产试剂盒。 结论 双多肽EBNA1+VCA-P18/ IgA相比商品化试剂盒在鼻咽癌血清学检测中有更高的灵敏度,适用于鼻咽癌早期诊断和人群筛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手术前后非小细胞肺癌血清ABCG2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王大星, 谢彤
    2011 (1):  56-5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1.01.15
    摘要 ( 337 )   PDF(728KB) ( 371 )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ABCG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对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前、后及15例健康成人血清中ABCG2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前血清ABCG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成人组(P<0.05),其术后血清ABCG2的水平亦明显低于术前(P<0.05),但与健康成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血清ABCG2的水平与各种临床病理特征无关,而术后血清ABCG2水平与肺癌临床分期有关。结论 ABCG2有望作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癌组织ATP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物敏感试验
    张浩, 金钦文, 陈建思
    2011 (1):  58-61.  doi: doi:10.3969/j.issn.1674-5671.2011.16
    摘要 ( 320 )   PDF(950KB) ( 417 )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体外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以筛选出敏感性较强的化疗药物。方法 收集33例新鲜人胃癌标本,采用ATP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敏检测技术(ATP-TCA) ,分别检测其对11种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33份胃癌标本中,31份标本成功进行ATP-TCA检测,可评估率为939%。胃癌组织体外对化疗药物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敏感性自高到低依次为紫杉醇(PTX)、多西紫杉醇(DOC)、氟脲嘧啶(5-Fu)、顺铂(DDP)、丝裂霉素(MMC)、奥沙利铂(L-OHP)、阿霉素(ADM)、表阿霉素(EPI)、长春地辛(VDS)、长春新碱(VCR)和足叶乙甙(Vp-16)等。结论 胃癌组织对化疗药物的敏感程度相对较低,且存在明显个体异质性。ATP-TCA可为胃癌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 胃癌;ATP生物荧光肿瘤药敏检测技术;化疗药物敏感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肠癌患者血清RUNX3基因甲基化状态及其意义
    黄卫彬, 胡钦勇
    2011 (1):  61-64.  doi: doi:10.3969/j.issn.1674-5671.2011.17
    摘要 ( 305 )   PDF(741KB) ( 472 )  
    目的检测结肠癌患者外周血清中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探讨循环DNA RUNX3基因甲基化对早期诊断结肠癌及其预后分析的价值。 方法  采集8例健康志愿者、12例结肠良性病变和52例结肠癌患者的外周血清,以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 )检测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8例健康志愿者中检出率为0,12例结肠良性病变患者中有2例(16.7% )为不完全甲基化,52例结肠癌患者血清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异常甲基化29例,检出率为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且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结论 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异常高频甲基化在结肠癌患者外周血清中检出率较高,对结肠癌早期诊断与预后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腮腺良性肿瘤的CT及彩超检查诊断与病理学对照分析
    贺芬宜, 苏丹柯, 刘丽东, 金观桥, 谢东, 李强
    2011 (1):  64-68.  doi: doi:10.3969/j.issn.1674-5671.2011.18
    摘要 ( 299 )   PDF(1791KB) ( 394 )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对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多形性腺瘤和10例腺淋巴瘤的术前MSCT双期增强扫描及CDFI影像学资料进行病理学对照研究,并评价两种检查手段的诊断价值。结果  ①MSCT双期增强扫描显示多形性腺瘤呈延迟强化表现、腺淋巴瘤呈延迟排空表现,且二者双期强化程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DFI 显示腺淋巴瘤的血供较多形性腺瘤丰富,二者的血流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上多形性腺瘤组织内黏液样和软骨样组织间质丰富,血管结构稀少;腺淋巴瘤组织内淋巴样间质成分丰富,淋巴间质中和被膜内外均有大量血管分布。④CT延迟强化征象对多形性腺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67%、90.00%,延迟排空征象对腺淋巴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为90.00%、100%;CDFI对二者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0%、80.00%和80.00%、83.33%。 结论 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MSCT及CDFI影像学表现特征均与其肿瘤病理学基础相符;MSCT双期增强扫描较CDFI对二者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羟考酮替换盐酸吗啡减轻阿片类药物耐药的临床研究
    梁鹏, 钟进才
    2011 (1):  69-72.  doi: doi:10.3969/j.issn.1674-5671.2011.19
    摘要 ( 347 )   PDF(819KB) ( 648 )  
    目的研究羟考酮替换盐酸吗啡减轻癌症病人对阿片类药物耐药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试验,以1.5:1作为各组病人吗啡向羟考酮转换的基础比率,用数字分级评分(NRS)、卡氏行为状态量表评分(KPS)和生活质量评分(QOL)作为转换前后镇痛效果、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结果 不同剂量组盐酸吗啡与羟考酮的平均转换比率随着吗啡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转换比值与吗啡的的剂量呈一次线性拟合趋势(F=0.003、P=0.954),大剂量吗啡组比小剂量吗啡组替换后羟考酮的需要量更小。结论 应用羟考酮替换大剂量盐酸吗啡止痛是一种减轻阿片类药物耐药的新途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足叶已甙软胶囊和拓扑替康对复发食管小细胞癌二线化疗的疗效分析(附41例报告)
    傅鉴乾, 吴清艺, 楚建设, 黄印强, 杨宇辉
    2011 (1):  72-74.  doi: doi:10.3969/j.issn.1674-5671.2011.20
    摘要 ( 296 )   PDF(733KB) ( 464 )  
    目的比较和分析足叶已甙软胶囊和拓扑替康对食管小细胞癌二线化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年收治的复发食管小细胞癌患者41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足叶乙甙软胶囊组21例,予口服足叶已甙软胶囊(Vp-16)化疗;拓扑替康组20例,予拓扑替康(TPT)化疗。两组均至少完成2周期化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足叶乙甙软胶囊(Vp-16)化疗有效率为23.7%,中位疾病进展时间3个月,中位生存期40周;拓扑替康(TPT)化疗有效率为15.0%,中位疾病进展时间3个月,中位生存期38周。1年生存率分别为42.9%和35.0%。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拓扑替康明显重于Vp-16。结论 口服足叶乙甙软胶囊单药(Vp-16)二线化疗对晚期复发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患者的疗效不低于拓扑替康,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循证医学
    肝动脉化疗栓塞在肝细胞性肝癌切除术后应用的系统评价
    马良, 钟鉴宏, 黎乐群, 赵荫农, 袁卫平, 向邦德, 邬国斌
    2011 (1):  74-81.  doi: doi:10.3969/j.issn.1674-5671.2011.21
    摘要 ( 321 )   PDF(2031KB) ( 595 )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预防肝细胞性肝癌(HCC)切除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ENTREN等数据库,截止日期到2011年1月。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HCC切除术后TACE治疗与单纯手术治疗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共740例患者。HCC切除术后使用抗肿瘤抗生素或者铂类联合其他化疗药的TACE治疗,能降低术后1年复发率,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为052(0.35~077)和0.76(0.61~0.93);同时提高术后1年生存率,RR及95% CI 分别为0.36(0.13~0.97)和0.44(0.27~0.71)。发热、恶心/呕吐及肝功能异常是术后TACE最多见的不良反应。结论 HCC切除术后行TACE治疗,能降低存在高危复发因素(肿瘤直径大于5cm、多发结节、肿瘤侵犯门脉或肝静脉)HCC患者术后复发率,同时提高短期生存率,且不良反应少。但是由于纳入的文献存在一定的缺陷,对此结论的解释应保持谨慎,尚需更多设计严格、随访时间足够长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经验
    三乙醇胺乳膏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疗效观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陈伟霖, 陈开珠, 谢源福, 黄建丽, 林凤村, 林坤花
    2011 (1):  81-84.  doi: doi:10.3969/j.issn.1674-5671.2011.22
    摘要 ( 332 )   PDF(819KB) ( 604 )  
    目的观察三乙醇胺乳膏(trolamine cream)在预防和治疗鼻咽癌患者急性放射性皮炎中的作用以及发生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影响因素。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271例鼻咽癌患者,按照是否应用三乙醇胺乳膏分为用药组138例和对照组133例。两组均行同步放化疗。 结果 用药组出现1级放射性皮炎56例,2级70例,3级12例,对照组分别为34、76和2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2级皮肤反应的照射剂量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558,P=0.000),用药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出现3级皮肤反应的照射剂量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组出现2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Log Rank=29.061,P=0.000)。影响出现2级以上放射性皮炎的因素为是否用药和是否同步放化疗。 结论 在放疗早期使用三乙醇胺乳膏不仅可以提高皮肤对急性放射性损伤的耐受性,延缓皮肤反应出现时间,还可以减轻皮肤损伤的程度。同期放化疗增加了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的危险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小细胞肺癌的射频消融治疗35例分析
    毛宇
    2011 (1):  84-86.  doi: doi:10.3969/j.issn.1674-5671.2011.23
    摘要 ( 290 )   PDF(726KB) ( 768 )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比较射频消融和常规化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生存质量、生存期影响,探讨射频消融联合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结果 两组间主因素构成均衡,具有可比性。常规组与治疗组经干预治疗后总生存质量及EORQLQ-LCl3评分均比干预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EORQLQ-LCl3评分及总生存质量、生存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射频消融术治疗肺癌是一种简单、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其与放化疗有机结合,将极大地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细胞介素-2与顺铂治疗肺癌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
    陈书文
    2011 (1):  87-88.  doi: doi:10.3969/j.issn.1674-5671.2011.24
    摘要 ( 290 )   PDF(713KB) ( 675 )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胸腔内注射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 42例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1例。胸腔置中心静脉导管排尽胸腔积液后,治疗组腔内注入0.9%NS 20ml+白细胞介素-2 100万U;对照组胸腔内注入0.9%NS 20ml+顺铂20mg/m2。每周2次,用药2周、休息1周为1疗程。2月后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5.71%,较对照组57.14%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除发热两组相当以外,消化道反应、胸痛发生率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白细胞介素-2是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一种有效、不良反应小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护理研讨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范爱飞, 高颖, 王丽
    2011 (1):  89-92.  doi: doi:10.3969/j.issn.1674-5671.2011.25
    摘要 ( 369 )   PDF(735KB) ( 1284 )  
    目的分析植入式静脉输液港(central verlous port Access system,VAP)临床应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探讨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肿瘤患者进行VAP植入化疗,并行局部护理和管腔通畅护理等,总结并发症例数及原因。结果 87例患者中,植入置管失败2例,置管成功率为97.70%。17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9.54%。近期并发症4例,其中术后气胸1例、切口感染1例、局部血肿1例、导管锁松脱致局部渗液1例;远期并发症13例,其中输液障碍7例、导管相关性感染3例、导管夹闭综合征3例。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规范化培训、穿刺植入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和提高置管医生的穿刺技术有利于减少VAP近期并发症的发生;植入后的精心护理可有效减少VAP临床应用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影像学诊断研究
    杨伟萍, 曾凡剑, 韦长元
    2011 (1):  92-95.  doi: doi:10.3969/j.issn.1674-5671.2011.26
    摘要 ( 274 )   PDF(747KB) ( 674 )  
    目的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肝脏第二常见良性病变,随着先进的医疗设备的应用和现代医疗技术的提高,肝脏病变的检出率不断增多,但目前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术前诊断率较低,而该病多数可通过影像学手段即可作出术前诊断。本文就近年来影像学对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扶正中药在肺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肖宝荣, 朱兆峰, 卢鑫
    2011 (1):  95-97.  doi: doi:10.3969/j.issn.1674-5671.2011.27
    摘要 ( 310 )   PDF(819KB) ( 839 )  
    中药扶正治疗在肺癌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配合手术和放化疗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毒副反应;亦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本文就扶正中药在肺癌综合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