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微信公众号

官网二维码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2-06-25 上一期    下一期
    肝癌专栏
    大肝癌切除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
    杨连粤
    2012 (2):  97-10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2.01
    摘要 ( 405 )   PDF(372KB) ( 6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细胞癌
    陈敏山
    2012 (2):  101-10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2.02
    摘要 ( 445 )   PDF(422KB) ( 5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的临床应用
    刘广健, 吕明德
    2012 (2):  106-10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2.03
    摘要 ( 490 )   PDF(422KB) ( 5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B1双暴露人肝细胞癌中PTEN mRNA表达及突变的初步研究
    朱 海, 齐鲁楠, 苗志国, 彭 涛, 黎乐群, 马 良, 游雪梅
    2012 (2):  110-11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2.04
    摘要 ( 412 )   PDF(436KB) ( 450 )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B1双暴露相关肝细胞性肝癌(HCC)中PTEN基因的突变特点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 108例HCC来自广西不同地区样本,按照乙肝病毒与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情况,分为4个亚组:A组:HBV(+)/AFB1-DNA (+),共48例;B组:HBV(+)/AFB1-DNA (-),共27例;C组: HBV(-)/AFB1-DNA (+),共 19例;D组:HBV(-)/AFB1-DNA (-),共14例。采用PCR联合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108例肝癌组织中PTEN基因第4、5、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同时采用RT-PCR法检测其基因mRNA的表达状况。结果 ①PTEN基因第4、5、8外显子测序结果未发现发生在外显子上的突变。但在第4外显子与第4内含子交界处有61例发生大片段的缺失,缺失率为56.4%。②PTEN缺失率在A、B、C、D组中分别为60.4%、62.9%、47.3%和46.6%,其差异在4个亚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PTEN mRNA在4个亚组中的表达半定量灰度值分别为:A组: 0.54±0.13;B组:0.59±0.16;C组:0.97±0.16;D组: 0.92±0.13。其中,A、B组分别与C、D组相比,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AC=0.002,PAD=0.032,PBC=0.000, PBD=0.011)。结论 在广西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B1的双暴露肝细胞癌中,PTEN mRNA的表达下调是一个常见的分子生物学事件,PTEN mRNA表达下调可能主要与HBV感染有关。AFB1对PTEN mRNA的表达下调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诱导肝癌模型的建立
    孙忠亮, 罗殿中, 邝晓聪, 党裔武, 蔡捷
    2012 (2):  114-11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2.05
    摘要 ( 575 )   PDF(634KB) ( 541 )  
    目的 建立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基因小鼠肝癌模型,观察GFP蛋白在诱癌过程中荧光的变化。方法 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A)/四氯化碳(CCL4)/乙醇/ DENA诱导肝癌共20周,实验组50只和对照组10只均为GFP转基因小鼠。每周监测小鼠体重的变化;常规HE染色动态观察病理组织学;第4、12、16周处死小鼠取肝组织制作冷冻切片观察荧光表达,并以石蜡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第20周时处死小鼠取其肝肿物进行原代培养,观察肿瘤细胞中荧光表达和分布。结果 实验组GFP转基因小鼠死亡15只,死亡率30%(15/50)。对照组10只小鼠未发生死亡。GFP转基因小鼠在诱癌的第4、12、16、20周依次出现肝炎,肝硬化、癌前病变和癌变等。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诱癌开始前、第4周、第12周和第16周肝脏组织的冷冻切片有GFP蛋白的表达,诱癌第20周肝肿物原代培养中肿瘤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有GFP蛋白表达。结论 本实验成功建立GFP转基因小鼠肝癌发生的动物模型,可动态观察肝癌细胞中GFP蛋白的表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人肝细胞癌β-catenin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
    苗志国, 齐鲁楠, 朱海, 彭涛, 黎乐群
    2012 (2):  119-12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2.06
    摘要 ( 536 )   PDF(404KB) ( 429 )  
    目的 研究广西地区人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β-catenin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状况。方法 采用PCR联合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108例肝细胞癌癌组织中β-catenin基因的突变;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 108例HCC癌组织中仅有12例发生β-catenin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1.1%。108例HCC癌组织中β-caten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0.0%(75/108),其中14.6%(11/75)为细胞核阳性;57.3%(43/75)为细胞质阳性;28.0%(21/75)为细胞膜阳性。β-catenin蛋白在12例有突变的样本中表达阳性率为100%。结论 广西地区肝癌中β-catenin基因突变率比较低;β-catenin基因突变可能为导致β-catenin蛋白过表达的因素之一,并参与了肝癌癌变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癌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及癌干细胞的特性
    陶璐, 蔡捷, 邝晓聪, 陈相宜
    2012 (2):  123-12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2.07
    摘要 ( 630 )   PDF(345KB) ( 723 )  
    目的 建立肝癌耐药细胞株,并观察耐药细胞株癌干细胞的相关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阿霉素(ADM)浓度梯度递增法诱导建立耐药BEL-7404人肝癌细胞株,并对亲代与耐药肝癌细胞株进行癌细胞基本特性、癌干细胞相关细胞学特性进行检测,用计数法检测癌细胞生长曲线、倍增时间与MTT法测耐药倍数;单个细胞成株培养、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球囊”细胞培养实验。结果 耐药BEL-7404人肝癌细胞与亲本细胞相似,呈上皮样生长方式,但其中梭状细胞略多,耐药倍数为292倍;生长曲线表明其增殖速度明显低于亲本BEL-7404人肝癌细胞,且倍增时间增加;耐药BEL-7404肝癌细胞克隆形成率、“球囊”细胞形成率均明显低于其亲本BEL-7404人肝癌细胞。结论 低浓度阿霉素持续增量法可诱导形成耐药肝癌细胞株,但耐药肝癌细胞株的癌干细胞特征并不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癌干细胞标志CD90在化学诱癌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张珍妮, 匡志鹏, 杨帆, 吴继宁
    2012 (2):  127-13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2.08
    摘要 ( 557 )   PDF(494KB) ( 479 )  
    目的 检测CD90在化学诱导C57BL/6J小鼠肝癌过程中各时期的动态变化。方法 实验组通过化学法诱导50只C57BL/6J雄性小鼠肝癌,对照组为50只正常C57BL/6J雄性小鼠。观察小鼠成瘤情况和生长状态。对每4周定期处死的小鼠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观察,应用RT-PCR和荧光实时定量PCR(FQ-RT-PCR)、Western印迹法技术检测100只小鼠肝组织及相应阶段正常肝组织CD90 mRNA及其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在化学诱癌第16周时,小鼠肝脏表面开始出现结节样变化,直径约2mm,呈灰白色,多发性。病理改变主要是肝细胞排列轻度紊乱,细胞轻度异型增生。第20周时肝癌结节直径在5~25mm之间,镜下为中、高分化的肝癌细胞;RT-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在16周以前CD90蛋白不表达。FQ-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D90 mRNA在化学诱癌16周以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诱癌16周以后,CD90表达呈显著性增加,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肝癌干细胞标志物CD90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其蛋白表达随着诱癌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认为CD90对肝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癌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诱导与功能的比较研究
    罗小玲, 谢裕安, 梁安民, 匡志鹏, 吴继宁
    2012 (2):  131-13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2.09
    摘要 ( 476 )   PDF(642KB) ( 445 )  
    目的 对比研究肝癌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诱导及其功能异同,探讨能否从肝癌患者外周血诱导出功能正常、具有抗肿瘤作用的DC疫苗。方法 取肝癌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分离DC前体细胞,应用rhGM-CSF、rhIL-4及肝癌细胞抗原诱导DC。观察DC生长过程的形态学变化,以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分子;ELISA法检测DC培养上清中IL-12水平;3H-TdR掺入法检测肝癌细胞抗原致敏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乳酸脱氢酶4小时释放法检测肝癌细胞抗原致敏DC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杀瘤活性。结果 从肝癌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DC前体细胞诱导的DC具有相似的生长过程和细胞形态及功能,其表面分子HLA-DR、CD1a、CD83、CD80、CD86、ICAM-1的表达水平、DC培养上清中IL-12水平、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以及所诱生的CTL杀瘤活性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可从肝癌患者外周血诱导出功能正常并具有抗肿瘤作用的DC瘤苗,为以DC基础的肝癌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CT亚基γ基因在AFB1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表达的变化
    欧超, 杨春, 苏建家, 李瑗, 郑海平, 唐艳萍, 李黄羿, 曹 骥
    2012 (2):  136-13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2.10
    摘要 ( 446 )   PDF(355KB) ( 404 )  
    目的 探讨AFB1诱发肝癌过程中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FB1组和对照组,AFB1组以200μg/kg体重腹腔注射AFB1,第13周、第33周和第53周对大鼠进行肝活检,第73周处死全部动物并取肝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FB1诱发肝癌过程中不同时期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第73周AFB1组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一组不同时段比较,随着诱癌的进行,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上调,第73周AFB1组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不仅明显高于第13周,而且亦高于第33周(P<0.01)。其余各组和同组不同时段之间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B1组中发生肝癌的动物肝组织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率为100%(10/10),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率30%(3/10)(P<0.05)。结论 AFB1诱癌过程中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上调,CCT亚基γ基因蛋白有可能参与了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扶绥县肝癌高发家系谷胱甘肽转硫酶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陈圆圆, 丁飞, 谢裕安
    2012 (2):  140-14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2.11
    摘要 ( 489 )   PDF(307KB) ( 380 )  
    目的 探讨广西扶绥县肝癌高发区壮族人群谷胱甘肽转硫酶GSTM1和GSTT1的基因多态性在肝癌家族聚集性中的作用,以及一级亲属与先证者之间HC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1个广西扶绥县壮族肝癌家系76例,以及该地区21个对照家系68例,采用多重PCR技术和凝胶成像分析方法,对入选者GSTM1和GSTT1基因型进行检测,用ELISA法检测HBsAg,并将实验结果与临床资料相结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GSTM1基因空白型在肝癌家系组、对照家系组之间的频率分别为67.1%和36.8%(P=0.000);GSTT1基因空白型在肝癌家系组、对照家系组之间的频率分别为40.8%和19.1%(P=0.005);GSTM1和GSTT1基因同时缺失在肝癌家系组、对照家系组的频率分别为31.6%和2.9%(P=0.000)。②将GSTM1及GSTT1基因同时表达型为基准计算两基因联合作用的危险度,GSTM1基因缺失GSTT1基因表达型、GSTM1基因表达GSTT1基因缺失型、GSTM1基因及GSTT1基因联合缺失型的OR值分别为0.102、0.210和3.092。③GSTM1基因空白型在先证者与其直系亲属之间的频率分别为71.4%和65.5%(P=0.620),GSTT1基因空白型在先证者与其直系亲属之间的频率分别为47.6%和38.2%(P=0.454)。GSTM1和GSTT1基因同时缺失在先证者与其直系亲属之间的频率分别为33.3%和30.9%(P=0.83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GSTM1和GSTT1基因的多态性与肝癌家族聚集性相关;②GSTM1和GSTT1基因联合缺失与HCC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且两基因可能具有协同作用;③直系亲属与先证者HCC发生率无差别。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25I粒子联合5-FU对H22肝癌细胞生长及病理变化的研究
    黄白沙, 杨伟萍, 韦长元, 覃庆洪, 李挺
    2012 (2):  145-14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2.12
    摘要 ( 452 )   PDF(470KB) ( 429 )  
    目的 探讨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与5-FU对H22肝癌细胞生长及病理变化。方法 40只昆明小鼠皮下移植H22肝癌细胞建瘤模型,荷瘤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A组为125I粒子联合5-FU组;B组为125I粒子组;C组为5-FU组;D组为空白对照组。连续观察28d小鼠存活情况,测量肿瘤体积大小,进行常规病理学及电镜检查。结果 观察28d后,各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的平均肿瘤体积分别为A组(1.38±0.11)cm3、B组(2.11±0.19)cm3、C组(2.79±0.23)cm3、D组(4.34±0.29)cm3,各组间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3个治疗组间荷瘤小鼠的体积抑瘤率分别为68.21%、51.38%和35.71%。镜下观察B、C两组分别可见散落的坏死癌细胞,周围组织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A组以癌细胞坏死为特征;电镜下B、C两组的肝癌细胞核膜完整,核仁浓缩或碎裂,染色质密集,有多个细胞质突起,出现染色质溶解消失,凋亡小体形成,其间有较多凋亡的癌细胞,并有多个凋亡细胞聚集;而125I联合5-FU组以坏死或不完全坏死的癌细胞为主,其间也有凋亡的癌细胞。结论 肿瘤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可促进H22肝癌细胞凋亡,125I粒子联合5-FU组织间化疗可进一步促使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和凋亡。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疗效确切,为治疗肝癌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NF-α基因多态性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的相关性研究
    王崇科, 张春燕, 黄天壬, 余家华, 邓伟, 黄琼华, 董 鑫, 胡洪波
    2012 (2):  149-15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2.13
    摘要 ( 574 )   PDF(417KB) ( 532 )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基因TNF-α-308、TNF-α-238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关系。方法 在广西肝癌高发区选取12个肝癌高发家族(124例)及与之相对应的12个非肿瘤对照家族(12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SNP芯片技术检测两组中TNF-α-308、TNF-α-238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肝癌高发家族组TNF-α-308G/A基因型分布频率高于对照家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6% vs 11.6%,χ2=5.376, P =0.020);肝癌高发家族组TNF-α-308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亦高于对照家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3% vs 5.8%,χ2=4.877, P=0.024)。两组TNF-α-238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NF-α-308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相关,携带TNF-α-308A等位基因可能会增加肝癌高发家族成员患肝癌的风险;TNF-α-238基因多态性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无统计学关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肝癌H22腹水瘤小鼠腹水的抑制作用
    曹倩倩, 谢伟敏, 唐 静, 吴 洁, 陆永奎, 周文献, 王洪学, 义维丽, 郑泽斌
    2012 (2):  153-15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2.14
    摘要 ( 561 )   PDF(353KB) ( 768 )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抑制素腹腔内给药对H22小鼠腹水瘤生长及腹水的抑制作用。方法 取110只昆明小鼠腹腔内接种H22细胞(2×106细胞/只),建立小鼠腹水瘤模型,接种后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0.9% NS);低剂量血管内皮抑制素组(4mg/kg);中剂量血管内皮抑制素组(8mg/kg);高剂量血管内皮抑制素组(12mg/kg);阳性对照组(顺铂 0.6mg/kg)。接种24h后连续10d给予各药物腹腔内注射,停药24h后处死各组小鼠,测量腹水量并取腹水行相关检测;解剖小鼠,观察腹腔脏器及肺脏的转移情况;通过Evan 蓝的吸光度值反映小鼠的腹膜渗透性;观察各组小鼠的生存时间。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血管内皮抑制素组可显著抑制荷H22腹水瘤小鼠腹水的生成,并减少腹腔内及肺脏转移,延长生存时间。结论 血管内皮抑制素腹腔内用药治疗荷H22腹水瘤小鼠腹水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临床研究
    庞 军, 陈浩涛, 陈 燕, 郝光远, 张明星, 凡 蓉, 杨新中, 李长青
    2012 (2):  158-16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2.15
    摘要 ( 491 )   PDF(350KB) ( 526 )  
    目的 探讨全身γ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将2009年7月至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符合入选条件的原发性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52例)。治疗组予体部伽玛刀加中药治疗。采用超级γ刀(SGS-I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根据肿瘤的位置、临床靶体积和患者的身体状况与治疗目的,制定放射治疗计划及调整剂量分布。肿瘤体积55.9~2 579.0cm3,等剂量曲线50%~60%,周边照射总剂量33~40Gy,分割处方剂量3.3~5.0Gy,重复治疗8~12次,5次/周。中药治疗采用中药协定1号处方和2号处方加减,1号处方(党参、葛根、白术、黄芩等21味)用于伽玛刀治疗中和治疗后半月内,以健脾和胃、清热理气为主,辅以化瘀、补肾等;2号方(党参、葛根、白术、柴胡等21味)在伽玛刀治疗后半月开始,至少服用2~3月,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为主,辅以化瘀、抗癌等。对照组予体部伽玛刀治疗,方法同前。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2~3个月行CT或MR复查, 肿瘤控制总有效率分别为95.83%和94.23%,6个月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75.00%、71.15%和60.42%、57.6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临床症状和改善肝功能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全身γ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大肝癌临床疗效确切,毒副反应较轻。联合中药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放疗不良反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83例原发性肝癌三维适形放疗的预后因素分析
    黄尚校, 刘 敏, 梁世雄, 吴春华, 朱小东, 黄启芳, 陈 龙
    2012 (2):  163-16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2.16
    摘要 ( 430 )   PDF(276KB) ( 403 )  
    目的 评价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对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探讨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对28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3DCRT,肿瘤剂量(51.85±6.55)Gy,每次分割剂量(4.55±1.02)Gy,照射次数(10±4)次,每周3次,隔日1次。结果 原发性肝癌3DCRT总有效率(CR+PR)为47.35%(134/283),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7.0%、29.0%和18.0%,性别、CLIP分期、GTV、PVTT和Child-Pugh分级对预后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性别、GTV、PVTT和Child-Pugh分级是独立的预后因素(P=0.008、0.007、0.006和0.003)。结论 性别、GTV、PVTT和Child-Pugh分级是影响原发性肝癌3DCRT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246例再治疗的近期疗效  
    吴飞翔, 王方为, 马 良, 黄盛鑫, 黄 山, 赵荫农
    2012 (2):  167-17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2.17
    摘要 ( 505 )   PDF(323KB) ( 615 )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复发性肝癌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46例复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38例行再次切除术,其中复发性肝癌单纯根治性手术切除18例; 复发性肝癌手术切除联合综合治疗20例;经皮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TACE)62例;146例患者给予保守治疗。结果 1、3、5年生存率手术切除组分别为76.3%、39.4%及25.8%;TACE治疗组分别为53.2%、19.6%及9.3%;保守治疗组分别为37.7%、8.0%及1.5%,手术切除组与TACE治疗组及保守治疗组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复发性肝癌二次手术切除治疗仍为首选方法,手术切除联合综合治疗是目前复发性肝癌再治疗的理想治疗模式,对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及生存率均有所提高,并降低肝内再次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舌癌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及癌干细胞特性的实验观察
    陈相宜, 邝晓聪, 蔡 捷, 陶 璐
    2012 (2):  170-17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2.18
    摘要 ( 491 )   PDF(501KB) ( 648 )  
    目的 建立舌癌耐药细胞株,并观察耐药细胞株癌干细胞的相关生物学特性。方法 以低浓度阿霉素持续增量诱导法建立TCA-8113舌癌耐药细胞株,并对亲代与舌癌耐药细胞株进行癌细胞基本特性、癌干细胞相关细胞学特性的检测,分别以计数法检测癌细胞生长曲线、倍增时间以及用MTT法测定耐药倍数,并进行单个细胞成克隆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和悬浮球形成实验。结果 TCA-8113舌癌耐药细胞为“铺路石”状上皮样生长方式,但其中异形细胞略多,耐药倍数为22倍;生长曲线提示其增殖速度明显低于亲本TCA-8113舌癌细胞,且倍增时间增加,但在细胞周期中各期细胞比例未见明显改变;TCA-8113舌癌耐药细胞克隆形成率、单个细胞培养成株率均明显低于其亲本TCA-8113舌癌细胞(P﹤0.05)。结论 低浓度阿霉素持续增量法可诱导形成舌癌耐药细胞株,但舌癌耐药细胞株的癌干细胞特征并不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组质粒BFP-cyclin D1的构建及表达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李永继, 黄 怡, 阮细玲, 廖柳凤, 吴 琼, 黄文涛, 徐 恒
    2012 (2):  174-17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2.19
    摘要 ( 489 )   PDF(509KB) ( 467 )  
    目的 构建含人cyclin D1基因全长编码区的蓝色真核荧光表达载体BFP-cyclin D1,并观察cyclin D1的表达对MCF-7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以人乳腺癌MCF-7细胞总RNA为模板,经PCR扩增和酶切后与pEBFP-N1质粒连接,得到重组质粒BFP-cyclin D1。转染到人乳腺癌MCF-7细胞后分为3组:实验组转染BFP-cyclin D1,阴性对照组转染pEBFP-N1;空白对照组为MCF-7,以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MTT实验检测细胞生长速度;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 成功构建了BFP-cyclin D1,并在人乳腺癌MCF-7细胞中呈高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示实验组cyclin D1在转染后12h开始增高,48h达到高峰并持续高表达,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实验组蓝色荧光表达量的趋势一致;MTT实验证实实验组细胞增殖速度(48、72、96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细胞迁移实验表明实验组细胞迁移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胞(P<0.01)。结论 cyclin D1的高表达促进了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这可能与其缩短细胞周期、促进DNA合成和复制功能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幼年型喉乳头状瘤病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韩 琳, 唐朝贤, 李锦明, 吴森勇, 谢 莹, 温文胜
    2012 (2):  179-18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2.20
    摘要 ( 506 )   PDF(584KB) ( 431 )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juvenile-onset recurrent respiratory papillomatosis(JO-RRP)transplanted tumor model in nude mice. Methods Fresh tissues of laryngeal papilloma were obtained from 36 juvenile patients during operations.Tissues were cut into small pieces of approximately 1 mm3,transplanted into BALB/c nude mice subcutaneously,and then observed periodically. Results Tumors were successfully transplanted in 20 mice,corresponding to a tumor formation rate of 56%.The transplanted tumors presented his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tumors in humans.Virus HPV6/11 was confirmed in the transplanted tumor tissues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PCR. Conclusion A transplanted tumor model of JO-RRP has been established,which should provide a basis for studying juvenile laryngeal papillomatosis.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单肺通气期间的表达及意义
    葛万运, 潘灵辉, 林 飞
    2012 (2):  184-18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2.21
    摘要 ( 439 )   PDF(280KB) ( 420 )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单肺通气(OLV)肺泡细胞低氧代谢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37例行开胸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单肺通气组(OLV组)17例,双肺通气组(TLV组)20例。每组患者分别于OLV或TLV前(T1)、OLV或TLV后30 min(T2)、60 min(T3)、90 min(T4)、120 min(T5)、手术结束时(T6)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VEGF、EPO水平;并分别于T1、T3、T6时点行血气分析,监测血红蛋白(HGB)水平。结果 OLV组T6时点PaO2值明显低于TLV组(P<0.05),除T1、T2外,OLV组各时点VEGF浓度均高于TLV组(P<0.05),OLV组T5、T6时点的血清EPO浓度明显高于TLV组(P<0.05)。结论 在单肺通气期间VEGF和EPO因子表达明显上调,可能参与肺组织损伤及修复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流行病学研究
    479例肝细胞癌先证者家族聚集性分析
    林书瀚, 肖 军, 黎乐群
    2012 (2):  187-19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2.22
    摘要 ( 510 )   PDF(316KB) ( 433 )  
    目的 通过肝细胞癌(HCC)先证者一级亲属发病调查情况,探讨HCC病例分布的家族聚集性的特点。方法 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方法,对2004~2008年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HCC先证者家系中一级亲属HCC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回顾性采用Poisson(泊松) 分布模型拟合,并用频数分布拟合优度的X2检验进行验证。对有家族史的HCC分布用二项分布(p+q)n模型拟合。HCC分离比采用 Li-Mantel-Gart法估算。结果 HCC先证者479例,占住院人数16.91%(479/2 832)。该家族中实际病例数分布超越了二项分布的概率范围(P =0.028)。HCC的分离比为0.04,分离比方差为0.000 015 09,标准误为0.003 885,95%可信限区间:0.033 784~0.046 216。结论 HCC发病具有家族聚集现象,主要集中在一级亲属,HCC的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HCC先证者家系是HCC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hK2、Ki-67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于 勇, 李道源, 陆浩源, 蒙清贵, 白先忠
    2012 (2):  190-19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2.23
    摘要 ( 672 )   PDF(414KB) ( 532 )  
    目的 探讨hK2、Ki-67基因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前列腺癌和30例前列腺增生组织中hK2和Ki-67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前列腺癌组织中hK2、Ki-67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织(P<0.05)。hK2阳性表达与前列腺癌的Gleason分级有关(P<0.05),与临床分期无关(P >0.05);Ki-67的阳性表达与Gleason分级无关(P>0.05),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hK2和Ki-67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hK2、Ki-67异常表达与前列腺癌的诊断及预后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二者的表达有可能作为前列腺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指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腋窝良恶性淋巴结的MR弥散加权成像研究
    罗宁斌, 苏丹柯, 刘丽东, 金观桥, 朱旭娜, 谢 东
    2012 (2):  194-19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2.24
    摘要 ( 591 )   PDF(341KB) ( 565 )  
    目的 评价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4例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肿大患者,行常规MR及MR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扫描,测量淋巴结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结合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转移性淋巴结与良性增生淋巴结的ADC值分别为(0.796±0.171)×10-3mm2/s和(1.058±0.234)×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0.854×10-3mm2/s作为ADC值诊断淋巴结转移的阈值,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73.91%、86.96%和80.43%。结论 弥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灶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宫颈高级别病变与HPV感染型别分析
    欧亚梦兰, 高 琨, 李 力
    2012 (2):  197-19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2.25
    摘要 ( 648 )   PDF(275KB) ( 456 )  
    目的 探讨HPV在宫颈高级别病变中的感染率及感染型别。方法 采用导流杂交法分别检测CINⅡ~Ⅲ 30例和宫颈癌患者160例HPV基因型别,比较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 CINⅡ~Ⅲ和宫颈癌患者HPV感染率均为90%,且以单型别感染为主,分别为70.37%(19/27)、81.94%(118/144);在CINⅡ~Ⅲ中HPV58型、52型感染居多,宫颈癌则以HPV16型、18型感染最常见;无论宫颈鳞癌还是宫颈腺癌,以HPV16型检出率最高。结论 HPV16型、18型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型,不同病理类型并无HPV型别上的差异;宫颈上皮高级别内瘤变则以HPV58型、52型感染为主;对HPV58型、52型感染者应重视随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护理研讨
     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期放化疗患者营养状况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韦夏, 陈丽君
    2012 (2):  200-20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2.26
    摘要 ( 503 )   PDF(281KB) ( 609 )  
    目的 分析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治疗期间营养状况,探讨营养状况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对136例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期放化疗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4天、第28天、第42天、第56天、治疗后3、6个月进行营养状况、生活质量评价,并分析营养状况与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且持续到治疗结束后6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认知功能、止痛药物、情绪功能、疲劳、腹泻、口干、唾液黏稠、食欲丧失和失眠等因素与营养状况密切相关(P<0.01)。结论 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期放化疗患者治疗期间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并与生活质量中的多个维度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医学.SCI文摘
    内皮生长因子G61A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
    钟鉴宏, 游雪梅, 龚文峰
    2012 (2):  204-20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2.27
    摘要 ( 416 )   PDF(178KB) ( 4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