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微信公众号

官网二维码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2-03-2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家论坛
    妇科癌瘤临床诊治的挑战与对策
    郎景和
    2012 (1):  1-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1.01
    摘要 ( 418 )   PDF(687KB) ( 13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宫颈癌治疗中的几个特殊问题
    吴令英, 安菊生
    2012 (1):  5-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1.02
    摘要 ( 441 )   PDF(626KB) ( 8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卵巢癌规范性治疗中的若干问题
    崔恒, 李艺
    2012 (1):  9-1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1.03
    摘要 ( 454 )   PDF(845KB) ( 19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子宫内膜癌的规范化治疗
    彭芝兰
    2012 (1):  14-1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1.04
    摘要 ( 434 )   PDF(749KB) ( 6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规范化治疗
    冯凤芝, 向阳
    2012 (1):  19-2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1.05
    摘要 ( 364 )   PDF(681KB) ( 5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子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操作指南
    徐惠成, 梁志清
    2012 (1):  23-2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1.06
    摘要 ( 536 )   PDF(1031KB) ( 13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雌激素诱导子宫内膜癌细胞血管因子生成的作用
    邱雁, 陆媛媛, 张洁清
    2012 (1):  29-3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1.07
    摘要 ( 435 )   PDF(741KB) ( 663 )  
    目的 探讨雌激素诱导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血管因子生成的机制,阐述雌激素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以雌激素(E2组)作用于HEC-1A细胞30min,雌激素受体抑制剂(ER组)、AKT抑制剂(AKT组)、NF-κB抑制剂(NF-κB组)分别预处理HEC-1A细胞1h,各加入雌激素作用30min后;采用qRT-PCR检测各组细胞内血管因子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E2组的血管因子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R组、AKT组及NF-κB组的血管因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低于E2组(P<0.05)。结论 雌激素在子宫内膜癌HEC-1A细胞中起到信号传导的作用,可调节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参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扶绥县肝癌家系XRCC1基因Arg399Gln多态性与肝细胞癌的遗传易感性
    丁飞, 陈圆圆, 谢裕安
    2012 (1):  33-37.  doi:
    摘要 ( 419 )   PDF(665KB) ( 624 )  
    目的 研究广西扶绥县肝癌家系人群DNA修复基因XRCC1 Arg399Gln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CC)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扶绥县21个肝癌家系人群和10个正常家系人群,运用PCR-RFLP方法分析XRCC1基因Arg399Gln位点多态性,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该位点多态性与肝细胞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通过XRCC1 Arg399Gln基因型检测分型,肝癌家系人群携带变异等位基因Gln的频率为23.68%,正常家系人群为13.16%,等位基因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正常家系人群中携带Arg/Gln者发生HCC的风险是携带Arg/Arg者的1.622倍(95%CI=0.475~5.541,P=0.440)。肝癌家系人群中除肝癌患者外,携带Arg/Gln、Gln/Gln者发生HCC的风险分别是携带Arg/Arg者的1.198倍(95%CI=0.362~3.968)和2.964倍(95%CI=0.434~20.220,P分别为0.768、0.267)。结论 广西扶绥县肝癌家系人群中,XRCC1 399Arg/Gln基因型和Gln/Gln基因型者患HCC的风险较Arg/Arg基因型者有增加的趋势,但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ID3基因在大肠癌传代细胞mRNA表达及其克隆
    王钦富, 李志, 牟红梅, 徐娜, 张雪梅, 韩慧
    2012 (1):  38-4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1.09
    摘要 ( 486 )   PDF(627KB) ( 581 )  
    目的 研究新的大肠癌相关性抗原EID3基因的克隆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用SEREX技术筛选睾丸组织cDNA噬菌体表达文库,发现了一类似于肿瘤抑制基因(E1A基因)的EID3基因(NM_001008394.1),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k-EID3,IPTG诱导重组EID3蛋白质的表达,并利用Ni NTA His Bind树脂纯化该重组蛋白质。用RT-PCR技术研究EID3 mRNA在正常组织和大肠癌传代细胞的表达。结果 经PCR扩增成功获得1 002 bp的人EID3基因,测序正确。在大肠杆菌中目的蛋白质的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质的10%,SDS-PAGE及Western blot分析显示,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9 000 KD, 纯化后的6xHis EID3纯度可达92%。通过RT-PCR分析发现,EID3基因在43例大肠癌传代细胞株中有39例阳性,阳性率为90.7%。在正常组织中,除睾丸组织不表达或有极低水平转录外,余均不表达。结论 EID3基因克隆、表达及纯化的成功,为其今后的肿瘤诊断和肿瘤多肽疫苗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EID3 mRNA表达检测用于诊断大肠癌,可能具有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的特点。EID3蛋白在大肠癌患者中能够诱导机体的抗体免疫应答,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大肠癌相关性抗原分子,其用于诊断大肠癌的可行性,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肺通气大鼠肺泡表面活性蛋白表达的研究易
    易娟, 黄冰, 黎阳, 阮林, 彭丹晖, 林飞, 顾永辉, 黄宇, 陈锡华
    2012 (1):  42-4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1.10
    摘要 ( 440 )   PDF(492KB) ( 533 )  
    目的 研究单肺通气(OLV)大鼠肺组织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SP-A)和肺泡表面活性蛋白B(SP-B)表达的变化。方法 42只SD大鼠随机分成单肺通气组(A组)、双肺通气对照组(B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A组和B组根据不同的通气时间分成亚组A1、A2、A3组和B1、B2、B3组,将气管导管过深插管至右肺建立右肺OLV模型。分别取各组左右两侧肺组织,光镜下观察其肺泡结构及肺间质的病理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肺组织中SP-A和SP-B蛋白水平。结果 与C组相比较,随着通气时间的延长,A组和B组肺组织逐渐表现出肺泡充血水肿、肺间质逐渐增厚,且在A组非通气侧这些病理变化更为严重。与C组比较,A组各亚组SP-A和SP-B蛋白表达均减少(P<0.05),且随着OLV时间延长,蛋白表达减少更加明显(P<0.05);与B组各亚组对应侧肺比较,A组中各亚组左侧肺SP-A和SP-B蛋白表达均减少(P<0.05),右侧肺SP-A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肺SP-B蛋白表达在A1、A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A3组则比B3组蛋白表达减少(P<0.05);A组各亚组组内两侧肺比较,SP-A和SP-B蛋白在A组各亚组左侧肺均比右侧肺蛋白表达减少(P<0.05)。结论 OLV可致SP-A和SP-B表达下调,且非通气侧比相同时间的双肺通气肺组织下调更明显,这可能是OLV所致肺损伤更加严重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流行病学调查
     2004~2005年广西膀胱癌死亡状况及减寿分析
    王崇科, 张春燕, 黄天壬, 邓伟, 余家华, 利基林, 叶司原
    2012 (1):  46-49.  doi: doi:10.3969/j.issn.1674-5671.2012.01.11
    摘要 ( 317 )   PDF(435KB) ( 465 )  
    目的 了解广西膀胱癌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对居民健康的危害。方法 收集、整理2004~2005年广西人口死因抽样调查中膀胱癌的死亡资料,统计分析其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及减寿率(PYLLR)。结果 2004~2005年广西膀胱癌粗死亡率为0.97/10万,男性为1.33/10万,女性为0.56/10万,男性粗死亡率是女性的2.3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60,P<0.05)。2004~2005年广西膀胱癌死亡率比1990~1992年上升(u=1.97,P<0.05)。男性PYLL为285人年,女性PYLL为60人年;男性PYLLR为0.07‰,女性PYLLR为0.02‰。结论 2004~2005年广西膀胱癌死亡率上升,男性膀胱癌死亡率高于女性,男性膀胱癌死亡危害程度高于女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TGF-β1与VEGF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莫娟梅, 周韶璋, 林小梅, 曾爱屏, 于起涛, 宋向群
    2012 (1):  49-5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1.12
    摘要 ( 448 )   PDF(439KB) ( 668 )  
    目的 探讨NSCLC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8例 NSCLC患者术前血清和29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TGF-β1和VEGF的水平,比较两组血清TGF-β1和VEGF表达水平的差异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58例NSCLC患者血清中TGF-β1和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者(P<0.01),血清TGF-β1和VEGF的表达水平与病理分化低、临床分期晚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GF-β1表达水平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 TGF-β1和VEGF可能共同参与了NSCLC 血管生成的作用,从而促进NSCL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小细胞肺癌自适应放疗剂量学研究
    陈龙, 谢小妹, 黄江琼, 付庆国, 张晓静, 朱小东, 梁霞
    2012 (1):  53-5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1.13
    摘要 ( 491 )   PDF(487KB) ( 905 )  
    目的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评估及比较大分割三维适形放疗计划(CT-3DCRT)及应用CBCT图像设计自适应放疗计划(CBCT-ART)在剂量学上的变化,为临床选择最佳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0例应用大分割3DCRT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每次放疗前进行一次CBCT验证,并应用CBCT图像设计与治疗前(CT-3DCRT)相似的CBCT-ART计划,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二者对靶区及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影响。结果 在CBCT-ART计划中,患侧肺V20为(9.5±3.45)%,脊髓Dmax为(25±12.7)Gy,而在CT-3DCRT计划中分别为(11.5±3.5)%、(27±13.2)Gy,自适应放疗计划较三维适形放疗计划可明显降低正常组织受量(P<0.05)。结论 根据分次CBCT图像所示靶区变化进行再计划,可以明显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器官受量,从而可进一步提高靶区剂量,提高局部控制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69例BCLC B期肝细胞癌切除术预后因素分析
    郭哲, 向邦德, 黎乐群, 赵荫农, 袁卫平, 刘剑勇, 吴飞翔, 邬国斌
    2012 (1):  57-6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1.14
    摘要 ( 633 )   PDF(584KB) ( 697 )  
    目的 探讨BCLC B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手术切除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3年3月至2007年9月169例BCLC B期HCC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累积生存率,以Log-rank显著性检验初步筛选出可能影响HCC预后的相关因素,应用Cox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BCLC B期HCC患者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6.3%、46.0%、38.8%。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前谷丙转氨酶(ALT)、肿瘤包膜、肿瘤数目、肝硬化和术后辅助治疗影响HCC术后累计生存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包膜、肿瘤数目、肝硬化和术后辅助治疗是影响HCC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手术切除是BCLC B期HCC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肿瘤包膜、肿瘤数目、肝硬化和术后辅助治疗是其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胰岛素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分析(附21例报告)
    尚丽明, 苏浩, 彭民浩, 覃晓, 郭雅, 肖开银, 彭涛
    2012 (1):  61-6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1.15
    摘要 ( 457 )   PDF(459KB) ( 568 )  
     目的 总结21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12月至2011年10月收治并手术治疗的21例胰岛素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良性胰岛细胞瘤18例(85.7%),恶性3例(14.3%)。所有患者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等)均可明确定位;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是最有效治疗方法,恶性胰岛素瘤患者可辅助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后胰瘘和术区积液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5/21)。结论 术前综合多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可进一步明确肿瘤定位,术中超声检查可提高定位准确性。外科手术方式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及良恶性,规范的技术操作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循证医学
    肝细胞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口服药物化疗效果的系统评价
    覃程, 钟鉴宏, 黎乐群, 彭宁福, 龚艺贞, 莫哲伦, 白涛, 游雪梅
    2012 (1):  65-7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1.16
    摘要 ( 452 )   PDF(840KB) ( 511 )  
    目的 评价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根治性切除术后口服药物化疗(oral chemotherapy,OC)对预防肿瘤复发及提高患者总生存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有关HCC术后OC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表示统计效应量。结果 共纳入3个随机对照试验,合计28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1、3、5年复发率:辅助OC治疗组与单纯手术治疗组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R=0.92,95% CI:0.26~1.35,P=0.66; RR=0.82,95% CI:0.66~1.01,P=0.06; RR=0.84,95% CI:0.71~1.01,P=0.06)。② 1、3、5年总生存率:辅助OC治疗组与单纯手术治疗组比较,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RR=1.43,95% CI:0.58~3.56,P=0.44; RR=1.39,95% CI:0.75~2.55,P=0.29; RR=1.20,95% CI:0.46~3.16,P=0.71)。③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肝功能异常和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下降,尚未见与OC相关的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死亡报道。结论 目前的证据显示辅助OC治疗不能降低HCC患者术后复发率及提高总生存率。由于本研究纳入病例数较少,有必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经验
    奈达铂或顺铂加氟尿嘧啶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比较
    唐爽, 李素芳, 林灿洁, 文小艺
    2012 (1):  71-7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1.17
    摘要 ( 470 )   PDF(375KB) ( 578 )  
    目的 比较奈达铂或顺铂加5-氟尿嘧啶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与毒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中晚期鼻咽癌患者接受同期放化疗,其中48例采用奈达铂加5?鄄氟尿嘧啶方案周期放化疗(A组);52例采用顺铂加5-氟尿嘧啶方案放化疗(B组)。两组放疗均采用常规技术。结果 全程治疗结束后3个月肿瘤疗效:A组CR 95.8%,B组CR 90.4%(P > 0.05);A组和B组1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和1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MFS)分别为95.8%(46/48)和91.7%(44/48);92.3%(48/52)和88.5%(46/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A组54.2%和B组75.0%(P < 0.05);A组和B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52.1%和71.2%(P < 0.05);口腔黏膜炎发生率分别为81.3%和82.7%(P > 0.05);皮肤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5.4%和38.5%(P > 0.05)。结论 奈达铂或顺铂加氟尿嘧啶周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均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但A组的恶心、呕吐及中性粒细胞减少较B组轻,毒副反应均可耐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并胸腔内注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42例临床观察
    黄俊明, 陆永奎, 谢伟敏, 周文献, 王洪学, 李苗, 卢美珍
    2012 (1):  73-7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1.18
    摘要 ( 433 )   PDF(419KB) ( 661 )  
    目的 探讨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置管引流加药物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住院确诊的42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置管引流干净后给予胸膜腔内不同药物灌注治疗,于注药前及注药后4周观察患者症状、毒副反应并判断疗效。结果 42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治疗后获CR 18例,PR 17例,NR 7例,总有效率为83.3%,均无严重毒副反应发生。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置管引流后灌注丝裂霉素+沙培林或顺铂+沙培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有一定疗效且毒副反应少,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选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护理研讨
    86例胃癌术后颈内静脉置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的护理
    贾葵, 莫新少, 陆利生, 周静, 苏妮, 蔡丽南
    2012 (1):  75-7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1.19
    摘要 ( 447 )   PDF(402KB) ( 629 )  
    总结86例胃癌术后留置颈内静脉导管患者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的护理经验。术后间隔4h肝素盐水脉冲式冲管、延长每日使用导管输液时间、保证输入液体的连续性、避免胸腔压力及腹压增加、预防感染是预防或减少胃癌术后颈内静脉导管内血栓形成的重要护理措施。本组67例无导管内血栓形成,19例有少量附壁血栓形成,但未造成因血栓堵管原因引起非计划性拔管的后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5例经口气管插管鼻咽癌患者再经口插留置鼻饲管的护理
    黄春会, 钟 娟, 秦凤莲, 袁丽秀
    2012 (1):  78-7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1.20
    摘要 ( 497 )   PDF(279KB) ( 541 )  
    总结25例经口气管插管鼻咽癌患者再经口插留置鼻饲管的护理。护理要点:操作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严密观察插管过程、妥善固定管道并保持通畅,加强鼻饲和口腔护理。本组24例插管成功,无不良事件发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PET/CT在肺癌早期诊断和分期的临床应用价值
    廖栩鹤, 王荣福
    2012 (1):  80-8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1.21
    摘要 ( 557 )   PDF(691KB) ( 1771 )  
    肺癌乃长期威胁国人生命的第一大恶性肿瘤,早期肺癌少有症状,一旦发现症状多已至晚期,疗效不佳。PET/CT极大提高了肺癌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其优越的解剖和功能同时成像、早期探查、准确定性和精确定位诊断性能使肺癌的诊断、分期、治疗决策和预后判断以及随访提供了新的手段,对延长肺癌患者的生命时间和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PET/CT显像对肺癌原发灶的诊断及分期的重要临床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癌早期血清标志物研究的新进展
    梁 嵘, 罗小玲
    2012 (1):  84-8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1.22
    摘要 ( 421 )   PDF(471KB) ( 646 )  
    肝细胞癌是世界范围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位居世界肿瘤死亡第二位,肿瘤标志物是诊断早期肝癌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各种新的肿瘤标志研究进展迅速,在诊断肝癌的敏感度、特异度或复发和预后的判断等方面各具优势,本文就以上最具代表性的肝癌标志物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炎性体与肿瘤
    黄仲庆, 钟春燕, 陈伟霖, 胡志坚
    2012 (1):  88-9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1.23
    摘要 ( 493 )   PDF(543KB) ( 893 )  
    炎性体(inflammasome)是细胞内的大分子、多蛋白复合体,能够激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ysteinyl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1,caspase-1),促进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IL-18促炎因子的加工和成熟,引起pyroptosis细胞死亡,调节机体的固有免疫反应。炎性体作为炎症和细胞死亡的重要调节因子,与肿瘤有密切的关系。炎性体与肿瘤的关系目前仍存在争议,其作用的分子机制也还不明确。本文就炎性体及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RCC1、RRM1基因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预后的关系
    刘斌, 刘德森
    2012 (1):  91-9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1.24
    摘要 ( 572 )   PDF(377KB) ( 713 )  
    化疗耐药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的重要因素。ERCC1、RRM1基因作为DNA损伤后修复的代表,其表达的强弱是非小细胞肺癌化疗药物顺铂、吉西他滨的主要影响因素。现就非小细胞肺癌化疗药物顺铂、吉西他滨疗效的分子标志物ERCC1、RRM1基因与预后关系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短篇报道
    侵犯主气道的上纵隔恶性肿瘤2例救治体会
    王丹丹, 皇甫辉, 王斌全
    2012 (1):  94-9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2.01.25
    摘要 ( 337 )   PDF(380KB) ( 5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医学.SCI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