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微信公众号

官网二维码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7-02-25 上一期    下一期
    麻醉镇痛与肿瘤专栏
    癌症疼痛发生机制
    王国年
    2017 (1):  1-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7.01.01
    摘要 ( 185 )   PDF(673KB) ( 3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u型阿片受体:肿瘤的潜在治疗靶点 
    曾维安
    2017 (1):  5-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7.01.02
    摘要 ( 171 )   PDF(504KB) ( 2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期癌痛的多学科多模式治疗
    潘灵辉
    2017 (1):  9-1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7.01.03
    摘要 ( 185 )   PDF(1189KB) ( 3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NL大鼠鞘内注射KB-R7943的镇痛作用研究
    黄洋,温丽丽,欧阳汉栋,陈东泰,李强,曾维安
    2017 (1):  14-1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7.01.04
    摘要 ( 197 )   PDF(3217KB) ( 520 )  

    目的 评价SNL大鼠鞘内注射KB-R7943的镇痛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180~220 g),建立SNL模型,通过测定机械痛阈选取SNL模型建立成功的大鼠,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其手术侧L4~6脊髓背角钠钙交换蛋白(sodium calcium exchanger,NCX)定位情况;成年雄性SD大鼠进行鞘内置管,置管成功后1周,制作SNL模型,于SNL模型建立的第7天给予鞘内注射不同剂量(5 μg、10 μg、20 μg)KB-R7943以及1% DMSO对照溶剂,通过行为学检测其鞘内注射后引起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变化;记录成年雄性SD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给予坐骨神经强直电刺激诱发C纤维电位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局部脊髓表面给予KB-R7943以及1% DMSO对照溶剂,记录C纤维电位LTP的幅度变化。结果 NCX表达在大鼠L4~6脊髓背角浅层的C纤维投射区内。SNL大鼠在术后第7天给予鞘内注射NCX反向转运抑制剂KB-R7943,KB-R7943注射组大鼠手术侧足底的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均高于溶剂组(P<0.05),其抑制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大鼠诱发脊髓C纤维电位LTP后,给予局部孵育KB-R7943后可降低C纤维电位幅度,单纯给予溶剂不会影响C纤维电位幅度。结论 SNL大鼠鞘内注射KB-R7943具有剂量依赖性的抗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其机制与抑制大鼠脊髓背角内的NCX反向转运功能,并抑制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的长时程增强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脊髓β-内啡肽参与大麻素2型受体激动剂调节的癌痛吗啡耐受
    张明月,张招娣,王国年
    2017 (1):  20-2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7.01.05
    摘要 ( 365 )   PDF(738KB) ( 386 )  

    目的 探讨脊髓β-内啡肽是否参与大麻素2型(cannabinoid type 2 receptor,CB2)受体调节的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吗啡耐受。 方法 采用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注射到大鼠右后侧脚掌趾部建立癌痛模型。荷瘤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按需要分别接受鞘内注射CB2受体激动剂、拮抗剂、皮下吗啡注射或联合给药,每天早晚两次,持续8 d。每天早上给药后30 min 应用von Frey纤维丝和热平板实验评估大鼠的机械性疼痛阈值和热刺激回缩潜伏期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ab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脊髓β-内啡肽表达水平。结果 慢性吗啡治疗可降低荷瘤大鼠机械性疼痛阈值和热疼痛阈值。相对于空白对照组,慢性吗啡治疗可下调脊髓β-内啡肽表达水平[(5.24±1.41) ng vs(12.46±3.50) ng,P<0.01]。共同给予非镇痛剂量的受体激动剂8 d可明显抑制吗啡所引起的机械性疼痛[(19.33±3.36) g vs (9.5±1.07) g,P<0.01]和降低热疼痛阈值[(21.83±2.89) s vs (9.5±2.01) s,P<0.01],同时抑制脊髓β-内啡肽表达下调[(10.11±2.08) ng vs (5.24±1.41) ng,P<0.05]。结论 鞘内注射非镇痛剂量的CB2受体激动剂可能通过抑制吗啡诱导的脊髓β-内啡肽表达下调而调节癌痛吗啡耐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布洛芬调控IKKβ/IκBα/NF-κB信号通路对肝癌细胞株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南振华,潘灵辉,张维康
    2017 (1):  25-2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7.01.06
    摘要 ( 249 )   PDF(591KB) ( 237 )  
    目的 探讨布洛芬调控IKKβ/IκBα/NF-κB信号通路对肝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选择人肝癌QGY-7703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QGY-7703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Qc组)和不同浓度布洛芬组,每组6例:Q1组(布洛芬作用浓度为250 μmol/L)、Q2组(布洛芬作用浓度为500 μmol/L)、Q3组(布洛芬作用浓度为1 000μmol/L)、Qc组加入等容量的RPMI-1640培养基。各组分别孵育24 h、48 h和72 h时,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及不同孵育时间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孵育48 h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IKKβ和Bcl-2基因mRNA和蛋白的变化以及磷酸化IKKβ(p-IKKβ)、磷酸化IκBα(p-IκBα)、NF-κBp65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Qc组比较,Q1组、Q2组、Q3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及细胞凋亡率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1组、Q2组、Q3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及细胞凋亡率依照布洛芬作用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而依次增加,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Qc组比较,Q1组、Q2组、Q3组细胞IKKβ mRNA和Bcl-2 mRNA表达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1组、Q2组、Q3组比较,细胞IKKβ mRNA和Bcl-2 mRNA表达依照布洛芬作用浓度的增加而依次下调,具有浓度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Qc组比较,Q1组、Q2组、Q3组细胞IKKβ、Bcl-2 、p-IKKβ、p-IκBα和NF-κBp65蛋白表达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1组、Q2组、Q3组比较,细胞中IKKβ、Bcl-2 、p-IKKβ、p-IκBα和NF-κBp65蛋白的表达依照布洛芬作用浓度的增加而依次降低,具有浓度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洛芬可以抑制人肝癌QGY-7703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可能与布洛芬调控细胞IKKβ/IκBα/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癌情监测
    2013年广西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
    余家华,李秋林,容敏华,曹骥,潘灵辉,黎乐群,葛莲英
    2017 (1):  30-3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7.01.07
    摘要 ( 357 )   PDF(655KB) ( 1283 )  

    目的 通过对广西肿瘤登记地区2013年恶性肿瘤登记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广西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方法 按照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制定的审核方法和评价标准,选取2013年广西6个肿瘤登记地区上报的恶性肿瘤发病、死亡和人口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按地区(城乡)、性别、年龄别、肿瘤别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层,分析广西恶性肿瘤和主要肿瘤的发病、死亡情况。人口标准化率计算根据全国2000年人口普查的人口结构和Segi,s世界人口结构为标准。结果 2013年纳入分析的6个肿瘤登记地区(其中地级以上城市2个,县及县级市4个)共覆盖人口5 196 871人,其中城市1 933 143人,农村3 263 728人;共报告恶性肿瘤新发病例12 563例,死亡病例7 908例;病理学诊断比例(MV%)为54.07%,只有死亡医学证明书比例(DCO%)为1.19%,死亡/发病比(M/I)为0.63。恶性肿瘤粗发病率为241.74 /10 万(其中男性273.44/10万,女性207.47/10 万),中国人口标化率(简称“中标率”)为212.55/10 万,世界人口标化率(简称“世标率”)为208.12/10万,累积发病率(0~74 岁)为23.16%。城市地区粗发病率为256.99/10 万,中标发病率为214.07/10 万;农村地区粗发病率为232.71/10 万,中标发病率为212.49/10 万。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为152.17 /10 万(男性198.99/10万,女性101.53/10  万),中标死亡率为130.41/10 万,世标死亡率为129.18/10 万,累积死亡率(0~74 岁)为14.18%;城市地区粗死亡率为137.81/10 万,中标死亡率为113.51/10万;农村地区粗死亡率为160.68/10 万,中标死亡率为141.90/10万。发病前10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鼻咽癌、子宫颈癌、食管癌、脑瘤和白血病,占全部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79.15%。死亡前10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肝癌、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鼻咽癌、乳腺癌、脑瘤、白血病和淋巴瘤,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病例的83.93%。结论 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鼻咽癌、食管癌和子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广西居民生命与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是广西恶性肿瘤防治的重点癌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RSK4与 TRAF4在不同乳腺细胞中的表达及分子作用通路研究
    杨宁,朱佳,郇雪洁,伍越,杨华伟
    2017 (1):  40-4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7.01.08
    摘要 ( 229 )   PDF(730KB) ( 338 )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p90核糖体S6蛋白激酶4(p90 ribosomal protein S6 kinase4,RSK4)相互作用蛋白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4(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4 ,TRAF4)在不同乳腺细胞株中的表达,探讨RSK4-TRAF4相互作用蛋白所在分子作用通路对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法检测 RSK4和TRAF4在 HBL-100正常乳腺细胞株和MCF-7、Her-2阳性型、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RSK4和TRAF4以及MAPK通路下游蛋白ERK1/2在HBL-100、MCF-7、Her-2阳性型、MDA-MB-231 4种乳腺细胞株中的表达。结果 RSK4 mRNA 、TRAF4 mRNA 在4种细胞中均表达,RSK4 mRNA在HBL-100表达量最高,在MCF-7、Her-2阳性型、MDA-MB-231 细胞中含量依次降低;TRAF4 mRNA在4种细胞中的表达量由低到高依次为HBL-100、MCF-7、Her-2阳性型、MDA-MB-231 细胞,RSK4 mRNA 、TRAF4 mRNA 在4种细胞中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4与TRAF4在4种细胞中蛋白表达水平与mRNA表达水平相一致,具有高度相关性(rRSK4=0.92,P< 0.01;rTRAF4=0.82,P< 0.01);ERK1/2蛋白表达量由高到低依次为MDA-MB-231、Her-2阳性型、MCF-7、HBL-100。在mRNA转录水平,RSK4和TRAF4 表现出负相关(r1=-0.81,P< 0.01);在蛋白翻译水平,RSK4和TRAF4 同样呈现出高度负相关(r2=-0.84,P< 0.01)。结论 RSK4和TRAF4具有较高的负相关性,RSK4与TRAF4相互作用后可能通过MAPKs下游信号通路ERK起分子调控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D166对鼻咽癌CNE-2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林欢,朱小东,陈泽昙,李龄,曲颂,赵伟,苏芳,韦静妮,梁忠国,莫柒艳,武江波,蒙慧玲
    2017 (1):  45-4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7.01.09
    摘要 ( 304 )   PDF(942KB) ( 4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L-17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
    殷珍珍,王晓燕,姜相君
    2017 (1):  50-5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7.01.10
    摘要 ( 230 )   PDF(429KB) ( 436 )  

    目的 探讨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基因rs2275913、rs763780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青岛地区355例汉族胃癌患者为胃癌组,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300名正常者为对照组,采集两组患者外周血,提取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采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IL-17基因rs2275913、rs763780位点基因型,分析其位点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与对照组IL-17基因 rs2275913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92,P<0.001)。与GG基因型相比,携带AA基因型的个体胃癌发病风险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29,P<0.05;OR=2.891,95%CI=1.721~4.857);携带GA基因型的个体胃癌发病风险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8,P>0.05)。胃癌组与对照组相比,IL-17基因 rs763780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81,P=0.501)。结论 IL-17基因 rs2275913 A等位基因的携带会增加青岛地区汉族人群胃癌发病风险,IL-17基因 rs763780位点多态性与胃癌发病风险无明显相关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肝细胞癌患者循环血肿瘤细胞的检测、分型鉴定及其临床意义
    齐鲁楠,向邦德,吴飞翔,马良,陈祖舜,叶甲舟,黎乐群
    2017 (1):  55-6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7.01.11
    摘要 ( 418 )   PDF(930KB) ( 330 )  
    目的 通过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外周循环血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的检测及亚型鉴定,分析其与HCC临床分期的关系及对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CanPatrol™ CTC-二代捕获技术联合RNA多重原位杂交分析(RNA in situ hybridisation,RNA-ISH),检测112例可手术切除HCC患者术前1~2 d 与术后8~10 d外周循环血中的肿瘤细胞,并根据上皮-间叶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对其进行分型鉴定。同时,抽取20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作对照。结果 112例HCC患者术前1~2 d 检测出CTCs 101例(90.18%),20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中未检测到CTCs。根据EMT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将检测出的CTCs 分为上皮型CTCs 、上皮为主型CTCs 、上皮/间叶混合型CTCs 、间叶为主型CTCs 及间叶型CTCs 。其中CTCs总数及间叶型CTCs的比例与HCC的巴塞罗那肝癌临床(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分期密切相关。当以CTCs总数等于16作为临界点时,预测患者术后极早期复发的敏感性为55.3 %,特异性为92.3 %,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4;当以间叶型CTC的比例等于2%作为临界点时,预测患者术后极早期复发的敏感性为80.9 %,特异性为69.2 %,AUC为0.748。CTCs总数≥16且间叶型CTC的比例≥2%组的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期为3.5个月,明显低于单纯 CTCs总数≥16 或间叶型CTC的比例≥2%组(7个月)和CTCs总数<16且间叶型CTC的比例<2% 组(13.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2例HCC患者术后8~10 d CTC总数较术前有所下降,但间叶型CTCs的比例较术前增多。术后出现间叶型CTC的比例增多的患者无瘤生存期短于间叶型CTC的比例下降(或不变)的患者,其预后也较差(P0.05)。对10例患者进行术后连续定期CTCs 变化的动态监测直至复发,发现其中8例患者于出现临床可见复发病灶前的1~2个月,CTCs 就可出现逐渐增多的趋势。结论 HCC患者外周血CTCs阳性率高,CTC能被检测出存在于早期HCC患者外周血中,提示HCC的播散转移是早期事件;术前高CTC总数或高间叶型CTC的比例以及术后出现间叶型CTC的比例增多的患者,其复发时限较短,预后较差。术后动态监测CTC变化,对HCC极早期复发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T-MRI图像融合技术在脑胶质瘤术后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
    陈意标,张汉雄,蒋振东,马天斌,张坚,朱文标
    2017 (1):  61-6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7.01.12
    摘要 ( 376 )   PDF(446KB) ( 656 )  

    目的 探讨CT-MRI图像融合技术在脑胶质瘤术后调强适形放疗靶区勾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由2位不同资历的肿瘤放疗专科医师分别在10例脑胶质瘤患者术后的CT定位图像、CT-MRI融合图像上勾画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并比较组间勾画体积差异。结果 住院医师组与副主任医师组勾画的CTVCT体积均比CTVCT+MRI体积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医师组勾画的CTVCT体积大于副主任医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医师勾画的CTVCT+MRI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MRI图像融合技术能够明显提高脑胶质瘤术后放疗靶区勾画的准确性,减少主观因素差异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经验
    卡培他滨联合调强放疗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的疗效观察
    文强,叶瑞智,蒋先明,尤光贤,刘丽丹
    2017 (1):  65-6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7.01.13
    摘要 ( 207 )   PDF(457KB) ( 373 )  

     目的 探讨卡培他滨联合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uation therapy, IMRT)并序贯卡培他滨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52例乳腺癌肝转移患者分为卡培他滨联合放疗组27例和卡培他滨治疗组25例。卡培他滨联合放疗组肝转移灶行IMRT,6 MV-X线照射,以95%剂量曲线包绕99%计划靶区,常规分割,2 Gy/次,1次/d,5次/周,共  4~6周,同时给予卡培他滨1 250 mg/m²,2次/d口服同步化疗,放疗结束后给予卡培他滨2 510 mg/m²,2次/d口服,21 d为1个周期。卡培他滨治疗组仅给予卡培他滨2 510 mg/m²,2次/d口服,21 d为1个周期。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卡培他滨联合放疗组和卡培他滨治疗组有效率(RR)分别为74.1%和44%,肿瘤控制率分别为92.6%和6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缓解时间分别为13.6个月和8.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7.4个月和11.7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85.2%和56.0% (χ2=5.38,P2年生存率分别为40.7%和16.0% (χ2=3.84,P0.05)。不良反应主要有中性粒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伤等,均以I级、Ⅱ级为主,卡培他滨联合放疗组I级、Ⅱ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卡培他滨治疗组(P0.05),但两组Ⅲ级、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培他滨联合调强放疗并序贯卡培他滨治疗乳腺癌肝转移远期生存率优于单药卡培他滨维持治疗,不良反应可耐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同步放化疗与序贯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子宫颈癌的疗效观察
    曹主根,舒坚,田果平,马海琴,杨桃梅
    2017 (1):  68-7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7.01.14
    摘要 ( 277 )   PDF(366KB) ( 217 )  

     目的 比较同步放化疗与序贯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子宫颈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0例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根据不同化疗方式分为同步放化疗组47例和序贯放化疗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同步放化疗组和序贯放化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5%(43/47)和86.1%(37/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步放化疗组患者1年、1年生存率分别为74.5%、48.9%,序贯放化疗组分别为46.5%、23.3%(P<0.05)。同步放化疗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血小板减少等血液毒性发生率与序贯放化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步放化疗组患者直肠反应、骨髓抑制和膀胱副反应等发生率高于序贯放化疗组(P<0.05)。结论 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子宫颈癌与序贯放化疗治疗的近期疗效相近,前者可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经对症处理后患者均可耐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护理研讨
    多学科协作模式下护理临床路径对喉癌手术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王芳,李艳,唐玉平,熊莉湘,庞春,谢琪,漆荣娟
    2017 (1):  71-7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7.01.15
    摘要 ( 184 )   PDF(518KB) ( 359 )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下护理临床路径对喉癌手术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51例喉癌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通过文献查证并经过预试验处理,构建基于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喉癌手术护理临床路径。试验组采用护理临床路径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两组患者于术后6个月采用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表(university of Washington-quality of life ,UW-QOL)评价生存质量。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UW-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多学科协作模式下护理临床路径可提高喉癌手术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组织蛋白酶S与恶性肿瘤
    张智,郭鹏,肖艺,孙兴,徐静,彭涛,吴曙粤,黄海
    2017 (1):  75-7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7.01.16
    摘要 ( 172 )   PDF(492KB) ( 382 )  

    组织蛋白酶s(Cathepsin S,Cat  S)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属于木瓜蛋白酶家族成员之一,不仅在多种生物体中表达,而且参与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生过程。近年研究发现,Cat  S与肝癌、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以及预后等密切相关,推测其有望成为多种肿瘤临床诊治的新靶点。本文就Cat  S与这些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调控分子机制、诊断和治疗等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腺癌抗Her-2治疗进展
    覃金莲,林展,严浩林,苏中华,陈卓明,阙丽琳
    2017 (1):  79-8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17.01.17
    摘要 ( 192 )   PDF(359KB) ( 197 )  

    分子靶向药物与细胞毒药物相比具有选择性高、毒副反应低的优点,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主要为抗Her-2和抗血管生成。赫赛汀、帕妥珠单抗、T-DM1等新的抗Her-2药物给患者带来了明显的生存获益和更多的选择。本文对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