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官网二维码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
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收录期刊
美国EBSCO数据库
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期刊
分享到:
2025年, 第1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6-25 上一期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25年17卷第3期目录
2025 (3):  1. 
摘要 ( 25 )   PDF(5868KB) ( 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脏肿瘤专栏
树鼩作为特殊模式动物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李科志, 唐艳萍, 苏建家, 曹骥
2025 (3):  257-26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5.03.01
摘要 ( 34 )   PDF(698KB) ( 12 )  
传统哺乳动物模型在疾病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树鼩(Tupaia belangeri)因其与人类在遗传、解剖和免疫学上的相似性,以及体型小、繁殖成本低等优点,有希望成为灵长类实验动物的替代品。在感染性疾病研究领域,树鼩可模拟流感、肝炎等多种病毒感染,为疫苗筛选和免疫机制研究提供平台;在神经科学研究方面,树鼩被用于开发阿尔茨海默病和脑损伤等模型,助力神经保护和再生研究;在癌症研究中,树鼩可以构建肝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模型,为肿瘤机制研究和药物筛选提供依据。然而,树鼩造模仍面临实验技术改造、抗体缺乏、繁殖体系不完善和伦理限制等问题。本文从遗传学、免疫学、感染性疾病、神经科学以及肿瘤学等多个角度探讨树鼩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旨在为树鼩在更多领域成为推动精准医学和新药研发关键模型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胆胰腺肿瘤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基于ASCO-GI 2025年会
邱国高, 王进明, 陈树昌, 刘绍平, 苏泽, 董小锋, 黎乐群, 钟鉴宏, 马良, GUIDANCE研究协作组
2025 (3):  264-27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5.03.02
摘要 ( 23 )   PDF(720KB) ( 17 )  
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道肿瘤研讨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Symposium,ASCO⁃GI)于2025年1月23日至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大会聚焦肝癌、胆管癌及胰腺癌等消化道肿瘤领域的关键议题。讨论的重点包括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局部与全身治疗的结合以及精准治疗,这些议题突显了多项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为肝胆胰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循证支持,也为解决未解的临床难题及优化治疗策略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本文将系统梳理ASCO⁃GI 2025上展示的肝胆胰肿瘤研究的最新进展,深入分析这些研究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级淋巴结构在实体瘤中的研究进展:以肝细胞癌为例
苏家勇, 林雷珀, 黄志浩, 李健荣, 潘立鑫, 马良, 黎乐群, 马义丽, 钟鉴宏
2025 (3):  273-28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5.03.03
摘要 ( 24 )   PDF(1342KB) ( 8 )  
三级淋巴结构(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s,TLS)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或肿瘤微环境中形成的异位淋巴细胞聚集,其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TLS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和其他实体瘤中的积极促进作用逐渐体现,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详细阐述了TLS的特征、形成机制、在HCC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探讨了TLS在HCC免疫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前景,并对TLS在其他实体瘤中的作用进行了对比分析,为肿瘤免疫治疗,尤其是HCC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并微血管侵犯的中晚期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的疗效分析:一项多中心队列研究
李文阳, 苏家勇, 刘绍平, 刘振, 彭宁, 罗敏, 范缘, 林雷珀, 马良, 黎乐群, 钟鉴宏
2025 (3):  281-28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5.03.04
摘要 ( 22 )   PDF(942KB) ( 7 )  
目的评估根治性切除术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对合并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中晚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2019年1月14日至2024年6月20日期间,在5家医院接受手术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合并MVI的中晚期HC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接受术后TACE与仅接受积极监测患者之间的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安全性。 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的335例患者中,148例接受术后TACE治疗,187例仅接受积极监测。随访期间,术后TACE组的中位RFS显著优于积极监测组(15.2个月 vs 12.0个月;HR=0.69,95%CI:0.54~0.88,P=0.003);尽管术后TACE组的中位OS未达到,但相比于积极监测组具有显著改善的趋势(未达到 vs 33.1个月;HR=0.55,95%CI:0.40~0.77,P=0.001)。经倾向评分匹配后,术后TACE组的RFS和OS均显著优于积极监测组(均P<0.05)。肿瘤分期亚组分析显示,中期HCC患者中,两组的RFS和OS相似;但晚期HCC患者中,术后TACE组的RFS和OS较积极监测组显著提高(均P<0.05)。术后TACE相关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一过性的肝损害和恶心/呕吐等,未观察到4级或5级不良事件。 结论 根治性切除术后TACE治疗可提高部分合并MVI的中晚期HCC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的RFS和OS,但需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对这些发现作进一步验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生物学标志和影像学特征预测肝细胞癌转化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列线图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许少伟, 唐置鸿, 韦猛, 刘丹希, 袁度, 庞清清, 白涛, 陈洁, 王小波黎乐群, 吴飞翔
2025 (3):  289-29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5.03.05
摘要 ( 23 )   PDF(922KB) ( 8 )  
目的 通过整合影像学特征和生物学标志物构建一个列线图模型,以预测接受转化治疗方案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9年11月至2024年10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和/或肝动脉灌注化疗,并联合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转化治疗方案,并随后接受肝切除术的HCC患者。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pCR独立预测因素,并基于这些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模型性能评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结果 在纳入的135例HCC患者中,27.4%(37/135)在接受治疗后达pCR。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dex,SIRI)、肿瘤标志物应答、肿瘤数目以及根据改良实体肿瘤疗效评估标准(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mRECIST)评估的肿瘤完全缓解是pCR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构建的列线图模型AUC为0.925(95%CI:0.882~0.967),与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应答(AUC=0.655)或mRECIST 完全缓解(AUC=0.785)相比,该模型的预测性能显著更优(均P<0.001)。通过1 000次自助重抽样进行的内部验证显示,列线图模型的AUC为0.918 (95%CI:0.873~0.963),校准曲线证实模型有较好的校准效果,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 结合SIRI、肿瘤标志物应答、肿瘤数目及mRECIST 完全缓解的列线图模型,能够有效预测HCC患者转化治疗后的pCR,为个体化手术决策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GCLC启动子甲基化在微囊藻毒素-LR诱导肝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及5⁃氮杂-2'-脱氧胞苷的干预影响
聂李云, 农清清, 李江恒, 关斌, 黄语莹, 陈俞云
2025 (3):  297-30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5.03.06
摘要 ( 23 )   PDF(2247KB) ( 9 )  
目的 探讨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lutamate⁃cysteine ligase catalytic subunit,GCLC)启动子甲基化在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诱导肝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并评估DNA甲基化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进行干预的效果。方法 将WRL68细胞长期暴露于10 nmol/L MCLR,培养至第25代,建立细胞恶性转化模型。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MCLR染毒组、5⁃aza处理组和MCLR+5⁃aza干预组。使用Agena MassArray核酸质谱技术评估GCLC启动子甲基化状态;Western blot检测GCLC、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s,DNMTs)蛋白水平;分别通过集落形成、软琼脂克隆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此外,采用相应试剂盒检测细胞的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glutamate⁃cysteine ligase,GCL)活性、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及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水平。结果 在MCLR诱导WRL68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GCLC的启动子甲基化水平逐渐升高,同时GCLC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逐渐下降(均P<0.05)。第25代MCLR染毒组DNMT⁃1、DNMT⁃3a、DNMT⁃3b蛋白均呈高表达,而GCL活性、GSH含量明显下降,8⁃OHdG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5⁃aza干预可降低第25代MCLR染毒组GCLC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明显上调GCLC的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GCL活性和GSH含量,降低8⁃OHdG‌‌水平(均P<0.05)。此外,5⁃aza干预还可减弱MCLR染毒组细胞迁移、侵袭、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均P<0.05)。结论 GCLC启动子甲基化促进MCLR诱导的WRL68细胞恶性转化。5⁃aza可能通过下调DNMTs的表达,抑制GCLC启动子的高甲基化,重新激活沉默的GCLC基因表达,恢复其肿瘤抑制功能,从而抑制恶性转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其他消化系统肿瘤专栏
结直肠癌防治的最新进展:从精准筛查到个体化治疗
黄子桂, 黄晓量, 柳俊刚, 莫显伟, 唐卫中
2025 (3):  305-31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5.03.07
摘要 ( 28 )   PDF(653KB) ( 13 )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作为全球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其防治体系已取得显著进展。在早期检测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筛查效率,弥补了传统侵入性诊断技术的不足。在治疗领域,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有助于实现器官功能保留,而全程新辅助治疗策略显著促进了局部晚期患者的肿瘤消退和病理降期。免疫治疗为错配修复缺陷或微卫星高度不稳定的CRC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获益。此外,新型靶向治疗显著提高了晚期CRC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与临床获益率。目前,CRC防治已迈入精准外科与多维度诊疗整合的新阶段。本文系统回顾了CRC防治领域的最新重要研究进展,特别关注早期筛查与诊断技术的创新,精准预防策略,微创外科手术的进步,新辅助治疗方案的优化,以及转移性CRC个体化治疗的突破,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决策参考,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奠定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NA可变剪接在胃癌研究中的进展
曾广, 李福月, 张若昕, 徐望红, 刘宏亮, 魏庆义
2025 (3):  312-31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5.03.08
摘要 ( 25 )   PDF(693KB) ( 9 )  
胃癌疾病负担沉重,是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RNA可变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AS)是基因表达调控中的重要机制,广泛存在于高等真核生物中。在前体mRNA转化为成熟mRNA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同一基因能够产生多个剪接异构体,从而增加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满足机体多样化的生理需求。RNA⁃AS失调已被证实与几乎所有的肿瘤类型相关,其直接或间接参与调节胃癌发生、发展、耐药及预后。此外,与RNA⁃AS相关的遗传变异在胃癌中同样具有关键意义。本文系统综述了关于RNA⁃AS的调控机制、失调及其相关遗传变异对胃癌影响的研究进展,旨在为RNA⁃AS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以及胃癌的精准医疗策略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视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在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中的应用进展
曹谦, 闫萌, 周蒙, 张臻, 朱骥
2025 (3):  320-32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5.03.09
摘要 ( 33 )   PDF(600KB) ( 17 )  
术前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后进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已成为局部晚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nCRT可显著缩小肿瘤体积,降低复发风险。高效、准确地预测接受nCRT的LARC患者的疗效、预后及毒性反应,对于优化个体化诊疗策略至关重要。随着对影像组学的深入研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分析方面亦显示出极大的潜力。本文就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在LARC患者接受nCRT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与局限性进行综述,旨在为个体化诊断和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Markov模型的福建省上消化道癌筛查卫生经济学评价
林永添, 马晶昱, 贺婧, 相智声, 温烨莹, 范桂生, 刘庆烟, 陈轩, 林木兴, 周衍
2025 (3):  328-33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5.03.10
摘要 ( 20 )   PDF(698KB) ( 5 )  
目的 评估福建省上消化道癌不同筛查策略的卫生经济学效益,明确最佳筛查策略。方法 基于医疗保健系统的视角,利用调查数据和文献数据,开发了马尔可夫(Markov)模型。以不进行筛查为对照组,设计了4种不同的筛查策略(每2年、3年、5年和10年1次的筛查)。以生命年(life year,LY)、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QALY)和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NPV)分别作为成本效果、成本效用和成本效益的评价指标。计算每种筛查策略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 ICER)、增量成本效用比(incremental cost⁃utility ratio, ICUR)和NPV。以2023年福建省人均GDP(129 865元)作为支付意愿(willingness⁃to⁃pay,WTP)阈值,评估每种筛查策略的经济可行性。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评估模型结果的稳健性。结果 与不进行筛查相比,每10年、5年、3年和2年进行筛查的ICER分别为每LY 4 215.47元、5 208.17元、5 566.44元和5 940.07元,ICUR分别为每QALY 4 316.71元、 5 397.35元、5 788.25元和6 183.54元,均显著低于WTP阈值。4种筛查策略的NPV均为正值,其中每2年1次的筛查被认为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选择。敏感性分析显示,每2年1次的筛查在所有合理的参数变化中都保持了高度的成本效果,并且当每QALY的支付意愿超过20 000元时,达到了90%的成本效果概率,并趋于稳定。结论 福建省上消化道癌筛查具有良好的经济学效益,每2年1次的筛查是最佳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机器学习整合肿瘤标志物与临床检验数据构建胰腺癌与胰腺良性病变的鉴别模型
伍明明, 咸宏飞, 俞鹏飞, 易应萍, 周凡
2025 (3):  335-34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5.03.11
摘要 ( 27 )   PDF(737KB) ( 440 )  
目的 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开发区分胰腺癌与胰腺良性病变的鉴别模型。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251例胰腺疾病患者。研究中构建了6种机器学习模型,包括逻辑回归、随机森林、极端梯度提升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支持向量机、多层感知器和高斯朴素贝叶斯等,以区分胰腺癌与胰腺良性病变。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模型的区分能力,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一致性,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适用性,并通过SHapley加性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方法对模型进行解释。 在251例胰腺疾病患者中,100例被诊断为胰腺癌,151例被诊断为胰腺良性病变。成功构建6种机器学习模型,其中随机森林、XGBoost、支持向量机、多层感知器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优于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均P<0.05)。特别是,XGBoost模型的AUC值最高(AUC=0.886),通过决策曲线和校准曲线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其显著的临床净收益和较好的一致性。SHAP分析显示,CA19⁃9是XGBoost模型中最重要的贡献者。结论 利用肿瘤标志物和临床检测数据开发的XGBoost模型,显著提高了区分胰腺癌与胰腺良性病变的鉴别能力,显示出其在临床应用的潜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GLN1介导自噬调控结直肠癌恶性表型的机制研究
梅佳乐, 韦罗娟, 屈宁, 陈敬廉, 罗涛, 韦传毅
2025 (3):  341-34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5.03.12
摘要 ( 24 )   PDF(4089KB) ( 11 )  
目的 探讨Egl⁃9家族缺氧诱导因子1(Egl⁃9 family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EGLN1)缺失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自噬通路的影响,为CRC精准治疗提供潜在靶点。方法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EGLN1敲除的LoVo与RKO细胞株;通过CCK⁃8法、集落形成、Transwell实验及划痕愈合实验,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Western blot分析自噬标志物LC3B⁃Ⅱ/LC3B⁃Ⅰ值与p62蛋白表达水平,评估自噬通路激活情况。通过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评估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对EGLN1敲除异种移植瘤生长的影响。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和Ki⁃67免疫组化检测异种移植瘤组织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稳定的EGLN1敲除细胞系。EGLN1的缺失显著增强LoVo和RKO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均P<0.05);自噬相关蛋白分析结果显示,EGLN1敲除后LC3B⁃Ⅱ/LC3B⁃Ⅰ值下降,p62显著积累。采用晚期自噬抑制剂氯喹或早期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处理进一步加剧自噬抑制。体内实验表明,EGLN1敲除组的肿瘤体积显著大于EGLN1野生型组(P<0.05),而雷帕霉素治疗有效抑制了肿瘤生长。HE染色和Ki⁃67免疫组化证实,EGLN1敲除促进异种移植瘤中的细胞增殖,而雷帕霉素可逆转该促瘤效应。结论 EGLN1通过激活自噬通路抑制CRC细胞的恶性表型,其缺失可能导致自噬抑制,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靶向EGLN1/自噬轴可能是治疗CRC的有效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头颈部肿瘤专栏
鼻咽癌标志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鼻咽癌标志物专家委员会
2025 (3):  349-35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5.03.13
摘要 ( 74 )   PDF(762KB) ( 48 )  
鼻咽癌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 是我国高发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2019年,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鼻咽癌标志物专家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撰写了首版《鼻咽癌标志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为临床实践提供了规范化指导。随着新型标志物研究的快速发展,本专委会在首版共识基础上,结合鼻咽癌标志物研究进展以及鼻咽癌领域专家意见,对共识内容进行了全面修订。本次更新重点补充了新型血清标志物 (P85⁃Ab)、微生物群标志物、免疫微环境标志物的临床应用证据,优化了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DNA动态监测路径及多标志物联合应用策略。本共识旨在通过系统整合前沿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鼻咽癌筛查、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的精准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质子放疗与光子放疗在头颈部肿瘤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一项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br#
李丽清, 苏庭世
2025 (3):  358-36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5.03.14
摘要 ( 22 )   PDF(1754KB) ( 12 )  
目的 比较质子放疗(proton therapy,PT)和光子放疗(X⁃ray radiation therapy,XRT)在头颈部肿瘤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通过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纳入了2015年至2024年期间发表的13项研究,其中PT组863例,XRT组2 443例。分析评估了1年和2年的局部控制(local control,LC)率,1年、2年和3年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以及无病生存/进展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 an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DFS/PFS)率。此外,还分析了2级或以上急性毒性的发生率。结果 在1年LC率方面,PT组与XRT组之间无显著差异(RR=1.16,95%CI:0.19~7.25),2年LC率也没有显著差异(RR=0.74, 95%CI:0.54~1.02);此外,在1年(RR=0.93,95%CI:0.67~1.29)、2年(RR=0.91, 95%CI:0.67~1.22)和3年(RR=0.99, 95%CI:0.75~1.29)DFS/PFS率方面,两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然而,PT组在1年(RR=0.47, 95%CI: 0.35~0.65)、2年(RR=0.52,95%CI:0.40~0.67)和3年的OS(RR=0.56,95%CI:0.45~0.69)均优于XRT组。此外,PT组中≥2级吞咽困难(OR=0.35, 95%CI:0.18~0.69)和疲乏(OR=0.46,95%CI:0.24~0.90)的发生率均低于XRT组。结论 在头颈部癌症治疗中,PT显示出比XRT更优的总生存获益和更低的急性毒性风险。未来需更多前瞻性研究验证P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PF和GP方案诱导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梁倬玮, 杜有芹, 言畅, 杨晓慧, 黄诗婷, 曲颂
2025 (3):  366-37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5.03.15
摘要 ( 27 )   PDF(642KB) ( 16 )  
目的 比较多西他赛、顺铂、5⁃氟尿嘧啶(TPF)方案与吉西他滨、顺铂(GP)方案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中作为诱导化疗与同步放化疗联合使用时的近期疗效、生存预后及不良反应。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TPF或GP方案诱导化疗后,再进行同步放化疗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治疗方案在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上的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两组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LRFS)以及无远处转移生存期(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 DMFS)。结果 共273例患者被纳入分析,其中GP组56例,TPF组217例。在诱导化疗或同步放化疗后,TPF组与GP组的客观缓解率无明显差异(均P>0.05)。两组在1年、3年和5年OS、PFS、LRFS和DMFS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这些结果在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调整协变量后仍然保持一致。在安全性方面,GP组在诱导化疗期间的贫血(Ⅰ~Ⅱ级:80.4% vs 50.7%;Ⅲ~Ⅳ级:8.9% vs 2.8%)和血小板减少(Ⅰ~Ⅱ级:10.7% vs 1.4%;Ⅲ~Ⅳ级5.4% vs 0)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TPF组(均P<0.05)。在同步放化疗期间,GP组Ⅲ~Ⅳ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TPF组(17.9% vs 3.7%,P<0.001)。结论 对于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采用TPF或GP方案进行诱导化疗,随后进行同步放化疗,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然而,GP方案与更高的血液毒性发生率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整合生物信息学与细胞实验揭示CCR7和CTTN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放疗应答中的作用 
庞可玲, 姚茜, 伍洋杰, 韦正波, 谢莹
2025 (3):  372-38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5.03.16
摘要 ( 27 )   PDF(3444KB) ( 462 )  
目的 筛选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C)对放疗应答相关的潜在关键基因,并验证其功能。 方法 利用GSE39366数据集筛选放疗应答组与无应答组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的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选择预后相关基因。通过韦恩图分析确定关键基因,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评估关键基因的免疫微环境,包括ESTIMATE评分和免疫细胞浸润分析,以及它们与免疫相关基因的相互作用。通过整合关键基因与患者临床特征构建一个预后预测模型。使用外部数据集GSE41613验证关键基因的预后意义,使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比较不同基因表达水平的细胞在放疗敏感性上的差异。通过RT⁃qPCR检测不同放疗剂量下关键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共筛选出519个DEGs和81个预后相关基因,确定CCR7、MS4A1、TBC1D10C和CTTN为HNSCC放疗敏感的关键基因。这些基因与肿瘤免疫浸润显著相关,基于这些基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表现出较好的预测能力。外部数据集验证表明,CCR7和CTTN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均P<0.05),而MS4A1和TBC1D10C则未显示出显著的预后预测价值(均P>0.05)。体外实验进一步证实,CCR7表达升高且CTTN表达降低的HNSCC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增加。CCR7和CTTN的表达水平随放疗剂量的变化而动态改变。 结论 CCR7和CTTN的表达水平与HNSCC的放疗敏感性及预后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涉及免疫微环境调控。CCR7和CTTN有望成为HNSCC放疗敏感性预测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USP41通过去泛素化STAT1调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恶性生物学行为
张其其, 孙娜, 白云飞
2025 (3):  383-39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5.03.17
摘要 ( 22 )   PDF(1127KB) ( 18 )  
目的 探讨泛素特异性肽酶41(ubiquitin specific peptidase 41,USP41)调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GEPIA)数据库分析USP41在HNSCC等肿瘤中的表达谱。体外培养HNSCC细胞系(UM2、UM1和HN31)及正常口腔角质细胞HOK,通过质粒转染技术,采用shRNA敲低USP41(shRNA #1/#2)或过表达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1(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STAT1)/USP41,同时设置相应空载体对照。采用RT⁃qPCR检测USP41、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标志物(E⁃cadherin、Vimentin和N⁃cadherin)和STAT1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USP41、STAT1蛋白表达及泛素化水平;CCK⁃8、克隆形成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利用免疫共沉淀和Western blot验证UM1细胞中USP41与STAT1的相互作用。结果 USP41在HNSCC等多种肿瘤中表达上调(均P<0.05)。在UM1和HN31细胞中USP41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均P<0.05);敲低USP41可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并使E⁃cadherin表达上调,而Vimentin、N⁃cadherin表达降低(均P<0.01),过表达STAT1则可逆转该结果。过表达USP41可降低UM1细胞泛素化蛋白水平,并上调STAT1和USP41蛋白表达水平。免疫共沉淀和Western blot实验证实USP41和STAT1在UM1细胞中存在相互作用。结论 USP41在HNSCC细胞中呈高表达,并通过STAT1的去泛素化促进HNS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EMT进程,有望成为HNSCC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器官损伤修复专栏
免疫-应激耦合网络视角下的围术期肺损伤:机制整合与干预展望
叶柳, 林锦源, 潘灵辉
2025 (3):  391-40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5.03.18
摘要 ( 22 )   PDF(843KB) ( 10 )  
围术期肺损伤(perioperative lung injury,PLI)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尽管近年来在阐明其发病机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由于PLI的因素复杂多样,以及其病理过程的异质性,在临床实践中仍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方法。当前研究强调了免疫-炎症反应和细胞应激状态在 PLI 的发生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本文系统综述了PLI相关免疫识别、细胞器功能障碍、程序性细胞死亡及修复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围术期肺保护策略和新干预方法的探索提供理论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