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微信公众号

官网二维码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1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12-2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家共识
    子宫癌肉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版)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学组),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生殖道疾病诊治分会,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肿瘤生殖学分会
    2020 (6):  599-60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0.12.01
    摘要 ( 3735 )   PDF(1021KB) ( 683 )  
    子宫癌肉瘤(uterine carcinosarcomas,UCS) 又称恶性苗勒氏管混合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肿瘤,半数以上病灶局限于子宫体的患者存在隐匿性转移,2年复发率高达40%~60%,5年总生存率小于30%。手术是其首选的治疗方法,辅助化疗及放疗多模式治疗有望提高整体生存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专栏
    “互联网+医疗健康”中法律与政策保障现状分析与建议
    周元元, 陈大方
    2020 (6):  606-61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0.12.02
    摘要 ( 330 )   PDF(1222KB) ( 413 )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互联网+医疗健康”应运而生。本文对我国提出“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战略考量及现状、法律规范和政策保障现状进行梳理,剖析现存问题,旨在提出关于政策保障和规范立法的对策建议,推动对“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有效监管,使其更为规范有序地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肿瘤诊疗专栏
    脊柱转移瘤外科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浦飞飞, 邵增务
    2020 (6):  611-61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0.12.03
    摘要 ( 307 )   PDF(13249KB) ( 70 )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肿瘤诊治水平的提高,脊柱转移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外科治疗可以缓解局部疼痛、增强脊柱稳定、控制肿瘤复发、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随着脊柱转移瘤治疗理念和技术的不断进步,骨科医师亟需掌握脊柱转移瘤外科治疗的进展和原则。本文针对脊柱转移瘤外科治疗术前检查与评估、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和围手术期管理三个维度进行总结,以期为脊柱转移瘤的外科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规范诊疗流程,进而提高脊柱转移瘤的外科诊疗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联合开放减压治疗跳跃性多发脊柱转移瘤的疗效
    钟彬龙, 王弘刚, 刘建湘, 张志才, 王佰川, 吴强, 邵增务
    2020 (6):  616-62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0.12.04
    摘要 ( 383 )   PDF(4280KB) ( 199 )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联合开放减压治疗跳跃性多发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6例跳跃性多发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中出血量,术前和术后VAS评分、KPS评分及ASIA神经损伤分级的变化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中9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VP联合开放减压治疗,术后1个月VAS评分较术前降低[(1.0±0.6) 分 vs (8.5±1.8) 分,P<0.001)]、术后3个月KPS评分高于术前[(75.0±18.2) 分 vs (45.0±10.5) 分,P<0.001)]。术后1个月87.5%的患者ASIA分级得到改善,其中D级和E级患者占比由术前的11.4%和0分别增多至40.6%和29.2%。结论 PVP联合开放减压治疗跳跃性多发脊柱转移瘤患者可以明显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有效解除脊髓压迫并不同程度地恢复受损神经功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整块切除术治疗孤立性脊柱转移瘤的疗效
    蔡维泺, 徐仑, 严望军
    2020 (6):  621-62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0.12.05
    摘要 ( 223 )   PDF(3039KB) ( 251 )  
    目的 评估孤立性脊柱转移瘤患者接受脊柱肿瘤整块切除术(en bloc spondylectomy)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于本院接受en bloc切除术治疗的孤立性脊椎转移瘤患者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病灶部位、原发肿瘤类型、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和术后的Frankel神经功能评分和KPS功能状态评分。每3个月随访1次,评估患者局部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结果 共2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17例,女性11例。平均手术时间(5.78±0.33) h (范围:4.0~7.5 h),平均术中出血量(1 867.21±613.84) mL(范围:900~3 000 mL);术后发生脑脊液漏6例,局部感染5例,其中感染病例中有3例为脑脊液漏患者,均经治疗后恢复。术后KPS评分和Frankel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均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范围:6~33个月),1年和2年局部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7.1%与68.8%,1年和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5%与42.3%。结论 脊柱肿瘤整块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孤立性脊柱转移瘤的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局部控制率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125 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应用
    黄海, 王亮, 杜振广, 李福生, 李光帅, 张晶, 周志成, 徐绍年
    2020 (6):  626-63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0.12.06
    摘要 ( 343 )   PDF(5699KB) ( 205 )  
    目的 探讨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125 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辽宁省人民医院接受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125 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评估90%靶区所接受的剂量(D90)、100%处方剂量的体积百分比(V100)、150%处方剂量体积百分比(V150)等参数,评价粒子植入质量,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行125 I放射粒子植入,平均放射粒子活度为(0.68±0.10)mCi,平均D90为(12 195.60±1 654.78) cGy,平均V100为(91.69±2.25)%,平均V150为(61.75±11.67)%。术后6个月,疾病控制率为100.00%,客观缓解率为73.33%。中位局部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7.00个月(95%CI:13.42~20.58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7.00个月(95%CI:13.42~20.58个月)。术后6个月NRS评分低于术前[(2.27±1.28) 分 vs (5.00±1.51) 分),P<0.001],而KPS评分高于术前[(86.00±12.42) 分和(72.67±11.00) 分,P<0.001]。术前至术后6个月,ASIA分级C级变为D级,C级变为E级,D级变为E级各1例。结论 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125 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能有效控制局部病灶,明显缓解疼痛及部分神经损伤,且并发症少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姑息性治疗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皮微波消融联合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腰椎转移瘤的疗效
    袁振超, 黄保华, 吴振杰
    2020 (6):  632-63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0.12.07
    摘要 ( 333 )   PDF(1945KB) ( 198 )  
    目的 观察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联合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腰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50例腰椎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经皮椎体成形术26例(PVP 组),经皮微波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24例(PVP+MWA组)。观察两组患者疼痛、功能状态以及骨水泥外渗情况和术后肿瘤复发率。结果 随访6~36个月,PVP组VAS评分从术前的(7.58±1.06) 分降至术后1个月的(3.27±1.40) 分和术后6个月的(3.08±1.60) 分;PVP+MWA组从术前的(7.67±1.05) 分降至术后1个月的(3.04±1.20) 分和术后6个月的(2.96±1.46) 分,两组术后 1个月及6个月的VAS评分低于术前(均P<0.05),但重复测量方差显示,组间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23,P=0.801)。术后1个月,PVP组的KPS评分较术前提升(21.50±11.32) 分,PVP+MWA组较术前提升(19.92±13.19) 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7,P=0.650)。PVP+MWA 组的骨水泥外渗率(12.5% vs 38.5%,P=0.037)和肿瘤复发率(8.3% vs 30.8%,P=0.048)均低于PVP 组。结论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单独或联合微波消融治疗腰椎转移瘤均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两者联合在减少骨水泥外渗及局部肿瘤控制中更有优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脊柱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处理
    曾浩彬, 朱小军, 唐清连, 吴昊, 徐怀远, 卢金昌, 王晋
    2020 (6):  637-64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0.12.08
    摘要 ( 272 )   PDF(5192KB) ( 343 )  
    目的 探讨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治疗脊柱肿瘤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TES治疗的32例脊柱肿瘤患者,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及转归情况。结果 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98.21±53.31) min(范围:260~380 min),术中出血量(2 412.45±316.56) mL (范围:1 850~3 200 mL)。术后第1天,2例患者Frankel分级由术前E级加重至C级,3例患者由术前C级改善为D级,其余27例无变化。术前及术后患者的Frankel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26,P=0.075)。围手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3.8%(14/32),均经对症处理后转归良好,无致死性并发症发生。结论 脊柱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及时有效处理均能缓解,致死性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进展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田济铭, 周凯翔, 杨永秀, 邢金良, 梁晓磊, 黄启超
    2020 (6):  643-64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0.12.09
    摘要 ( 548 )   PDF(19425KB) ( 236 )  
    近年来,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肿瘤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应运而生,且已公开发表了多种检测策略。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可在同一细胞中捕获分析两种以上的组学信息,包括转录组、基因组、表观基因组、蛋白组等。该技术突破了以往单细胞检测的单一性,可更全面、多角度地整合分析肿瘤细胞特征,为系统观察肿瘤细胞异质性、各类生物学特性及机制,研究肿瘤细胞间或与其他类型细胞互作,发现鉴定新的细胞亚型提供前所未有的优势。尽管目前单细胞多组学技术仍然处于技术探索及高通量开发阶段,但可预见广泛应用单细胞多组学分析技术是肿瘤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介绍多种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并综述目前多组学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一些开创性研究,展望单细胞多组学技术的未来,以期为肿瘤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TRPM8对肝细胞癌Huh7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赫晓磊, 克拉热·阿合买提, 张志强
    2020 (6):  650-65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0.12.10
    摘要 ( 230 )   PDF(20929KB) ( 49 )  
    目的 探讨顺时受体电位8(chronic receptor potential 8,TRPM8)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收集2017年3月—2019年12月于本院手术切除的20对配对HC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和qRT-PCR检测TRPM8表达情况。用shTRPM8转染HCC Huh7细胞(shTRPM8组),并设阴性对照组(shcontrol组),采用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免疫荧光实验检测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AFP、TRPM8及AKT/GSK-3β/Snail信号途径相关蛋白表达情况。将构建的Huh7-LV-shTRPM8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入BALB/C裸鼠作为实验组(LV-shTRPM8组),以注射Huh7-LV-shNC细胞建立的裸鼠模型为对照组(LV-shNC组),6周后观察裸鼠肺转移情况。结果 TRPM8在HCC组织和细胞系中均高表达(P<0.01);与shcontrol组比较,沉默TRPM8后 Huh7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减弱(P<0.01),E-cadherin表达增加(P<0.001),vimentin表达降低(P<0.001),TRPM8和Snail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01),而AKT和GSK-3β蛋白磷酸化程度降低(P<0.001)。沉默TRPM8使裸鼠肺转移率、肺转移结节数量及肺组织中AFP和TRPM8表达下降(P<0.01)。结论 TRPM8可能通过调控AKT/GSK-3β/Snail信号途径抑制HCC Huh7细胞侵袭和转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GATA4基因甲基化及GATA4对非小细胞肺癌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夏宇, 曾敏, 贾斌, 孙峰, 刘雪梅, 王海月
    2020 (6):  657-66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0.12.11
    摘要 ( 430 )   PDF(17713KB) ( 62 )  
    目的 探讨GATA4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甲基化状态和GATA4对NSCLC细胞生长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收集2017年7月—2018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肺癌根治术的78例NSCLC患者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标本,以及人肺癌细胞株A549、HCC827、NCI-H1299和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用MSP和qMSP检测GATA4基因甲基化状态,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GATA4表达。将sh-GATA4-1(sh-GATA4组)、sh-NC、GATA4过表达载体(pLV-GATA4组)及其空载体对照慢病毒液(pLV-NC组)分别转染至肺癌A549细胞中,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Blank组),用Western blot检测GATA4、p-ERK、ERK、p-p38和p38蛋白表达,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NSCLC组织中GATA4基因甲基化率以及p-ERK、p-p38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P<0.001),GATA4 mRNA表达、GATA4和Bax蛋白表达均低于癌旁组织(P<0.001)。GATA4基因甲基化程度与p-ERK、p-p38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GATA4 mRNA表达水平,GATA4、Bax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NSCLC细胞中GATA4呈甲基化状态,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表现为去甲基化状态,GATA4 mRNA和蛋白表达低于BEAS-2B细胞(P<0.01)。与pLV-NC组比较,pLV-GATA4组细胞中GATA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凋亡率升高(P<0.001),细胞活力、细胞克隆数、p-ERK/ERK和p-p38/p38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sh-GATA4组细胞中GATA4 mRNA、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率低于sh-NC组(P<0.001),细胞活力、细胞克隆数、p-ERK/ERK和p-p38/p38蛋白表达高于sh-NC组(P<0.05)。结论 GATA4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呈高甲基化状态并诱导GATA4基因表达降低,GATA4过表达可抑制肺癌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可能通过调控MAPK通路实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胶质瘤组织中miR-205-5p的表达及其对胶质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靳世辉, 张茜, 罗伟濠, 叶友忠
    2020 (6):  664-66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0.12.12
    摘要 ( 257 )   PDF(11310KB) ( 49 )  
    目的 探讨miR-205-5p在胶质瘤中的表达以及对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调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2018 年6 月至2019 年12 月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58 例新发神经胶质瘤患者的胶质瘤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将miR-205-5p mimic转染至U251和T98G细胞,构建过表达细胞模型。采用RT-qPCR检测胶质瘤组织及细胞模型中miR-205-5p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CCK-8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迁移和侵袭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miR-205-5p对Runt相关因子2(runt-related gene 2,Runx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205-5p与Runx2的靶向关系。结果 miR-205-5p在胶质瘤组织和胶质瘤细胞U251和T98G中低表达(均P<0.01),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和病理分级有关(均P<0.05)。过表达miR-205-5p可以显著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迁移和侵袭能力(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Runx2基因是miR-205-5p的潜在靶基因。过表达miR-205-5p可明显下调胶质瘤细胞中Runx2蛋白的表达水平(P<0.001)。结论 miR-205-5p在胶质瘤中低表达,过表达miR-205-5p可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迁移和侵袭,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Runx2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β1、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陶识丞, 刘诗奇, 张翀, 马振, 陈国生, 黄应斌, 刘海峰, 麦华明
    2020 (6):  669-67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0.12.13
    摘要 ( 332 )   PDF(7902KB) ( 45 )  
    目的 探讨β1肾上腺素能受体(β1 adrenergic receptors,β1-AR)和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 adrenergic receptors,β2-AR)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切除的口腔鳞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60例,并收集同期于本院就诊的15例非口腔鳞癌患者的口腔正常黏膜上皮组织。采用RT-q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β1-AR和β2-AR mRNA及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采用Cox回归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β1-AR、β2-AR蛋白及β2-AR mRNA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癌旁组织(P<0.01)及正常口腔上皮组织(P<0.05)。β1-AR、β2-AR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与临床分期有关,其中β2-AR表达水平还与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有关(均P<0.05)。β2-AR高表达组患者1 年、3 年总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低于β2-AR低表达组(χ2=3.945,P=0.047;χ2=9.286,P=0.002),β1-AR表达水平与患者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无关。校正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显示β2-AR蛋白低表达是影响总生存期的保护因素(HR=0.149,95%CI:0.028~0.785,P=0.025)。结论 β1-AR、β2-AR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β2-AR高表达患者预后较差,可能是口腔鳞状细胞癌潜在的预后评估指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6A结合蛋白IGF2BP1在肝细胞癌中的基因调控网络分析
    周子寒, 周先果, 陈佩琴, 林秋伶, 冯世雄, 温秋萍, 龚文峰, 马良, 余红平
    2020 (6):  675-68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0.12.14
    摘要 ( 646 )   PDF(7234KB) ( 70 )  
    目的 分析m6A阅读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mRNA结合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mRNA-binding protein 1,IGF2BP1)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HCC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IGF2BP1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基于5对HCC癌及相应癌旁组织mRNA-seq数据和TCGA数据库LIHC的mRNA-seq数据综合分析IGF2BP1在HCC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利用TCGA数据库中343例HCC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分析IGF2BP1表达水平对HCC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基于TCGA数据库筛选IGF2BP1的共表达mRNA,并利用m6Avar在线网站预测mRNA的m6A位点及其RNA结合蛋白等信息,最终构建IGF2BP1的基因调控网络。结果 IGF2BP1基因在HCC中表达上调(log2FC HCC转录组数据=10.684,P<0.001;log2FC TCGA-LIHC数据集=7.032,P<0.001)。生存分析显示IGF2BP1低表达的HCC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84年,IGF2BP1高表达患者为4.44年,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期缩短(P=0.011)。22个差异表达的mRNA与IGF2BP1存在靶向结合关系,并与其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其中,HMGA2等15个高表达mRNA的HCC患者总生存期缩短。HMGA2、PEG10、CEP55、RHO、CDC6和KIF23基因中的潜在m6A甲基化位点位于mRNA 3'UTR端的miRNA结合区域。结论 IGF2BP1在HCC中高表达且导致患者总生存期缩短。IGF2BP1可能通过m6A甲基化及miRNA抑制作用的方式上调mRNA的表达,促进HCC发生并导致不良预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4—2017年广西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癌症风险评估及筛查结果分析
    朱战慧, 曹骥, 余家华, 李秋林, 杨子怡, 葛莲英, 容敏华
    2020 (6):  681-68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0.12.15
    摘要 ( 485 )   PDF(635KB) ( 288 )  
    目的 分析 2014—2017 年广西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中癌症高危评估和临床筛查结果。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7年8月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和青秀区的40~74岁常住户籍人口为调查对象,以《防癌风险评估问卷》对其进行调查,评估出五大癌症(肺癌、上消化道癌、肝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高危人群并进行临床筛查,分析各癌种的高风险率、筛查参与率和检出率。结果 共152 630人完成问卷调查和风险评估,癌症高危72 376人(47.62%),其中肺癌、食管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女性乳腺癌评估的高风险率分别为25.66%、17.39%、26.11%、28.95%、22.19%、32.76%;男性肺癌高风险率高于女性,女性食管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高风险率高于男性。肺癌、乳腺癌、肝癌、结直肠癌、上消化道癌的临床筛查参与率依次为26.42%、25.18%、25.03%、11.31%、7.68%。临床筛查结果显示,疑似肺癌、疑似肝癌、乳腺BI-RADS 4~5级、结直肠癌和上消化道癌的检出率分别为0.58%、0.05%、2.79%、0.13%和0.12%。结论 2014—2017年广西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癌症筛查参与率及各癌种阳性病变检出率均不高,需提高区域人群防癌意识和体检筛查参与度,进一步识别癌症高危人群,提高筛查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膜后脂肪全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4例并文献复习
    陈继贵, 赵昌, 陈超, 徐俊, 李志强, 张梅, 周琼
    2020 (6):  686-69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0.12.16
    摘要 ( 158 )   PDF(3603KB) ( 171 )  
    目的 探讨腹膜后脂肪全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武汉市第八医院收治的4例腹膜后脂肪肉瘤复发行腹膜后脂肪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20 min(范围:240~660 min),术中出血1 350 mL(范围:200~3 000 mL);联合切除1个脏器2例,联合切除2个脏器1例,联合切除3个脏器1例;Clavien-Dindo分级:Ⅲb级2例(其中胰瘘1例,腹腔出血1例),Ⅱ级2例。平均随访(8.8±1.5) 个月,无复发存活率为100%。结论 腹膜后脂肪全切除术是复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一种安全可行的术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曾家兴, 丁杰, 夏宇, 李翔宇, 张媛玲, 黄锐, 陈俊豪, 张林, 樊斐, 李显
    2020 (6):  691-69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0.12.17
    摘要 ( 492 )   PDF(642KB) ( 567 )  
    结直肠癌的传统治疗方式尽管能提高总生存率,但是复发或转移患者疗效欠佳。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肿瘤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免疫治疗成为一种重要的肿瘤治疗手段,在部分结直肠癌患者中也取得较好效果。本文就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NA结合基序蛋白38与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叶甲舟, 佘晓敏, 刘子钰, 高星, 刘志辉, 李永强, 林燕
    2020 (6):  696-70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0.12.18
    摘要 ( 279 )   PDF(608KB) ( 278 )  
    RNA结合基序蛋白38(RNA binding motif protein 38,RBM38)是一种RNA结合蛋白,在正常细胞中通过调控RNA参与基因转录后调控,从而影响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循环、肌源性分化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目前已知RBM38可与p53、mdm2、p63、p73、p21、c-Myc、MIC-1等多个目的基因的3′ 非翻译区(3′UTR)结合,调节相应mRNA的稳定性,从而在肿瘤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多种恶性肿瘤中也已发现RBM38异常表达,但在不同肿瘤中表达存在差异,并且发挥着抑癌和促癌双重作用。本文对RBM38与恶性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循环肿瘤DNA在乳腺癌临床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董冰瑶, 耿安琪, 袁时芳, 邢金良
    2020 (6):  701-70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0.12.19
    摘要 ( 421 )   PDF(433KB) ( 281 )  
    乳腺癌已进入分子分型指导下的个体化诊疗时代,但是诊治过程中的检测手段仍以组织活检、影像学检查及传统的蛋白标志物检测为主,无法及时为临床医师提供准确、全面、动态的肿瘤学信息。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作为新兴的“液体活检”之一,其检测结果能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分子分型、疗效评估及复发监测提供重要信息,显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ctDNA在乳腺癌临床诊治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控有氧糖酵解途径关键酶的抗肿瘤中药成分的研究进展
    陈亚, 江圆, 杨浩, 汤琦琦, 袁涛, 梁蓓蓓
    2020 (6):  705-70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0.06.20
    摘要 ( 406 )   PDF(688KB) ( 1232 )  
    癌症被认为是一种代谢异常的全身性疾病,其发生与细胞代谢重编程密切相关。“Warburg 效应”揭示即使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肿瘤细胞也能通过糖酵解途径进行葡萄糖代谢,而不是有效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产生三磷酸腺苷(triphosadenine,ATP)。大量研究通过对肿瘤细胞代谢通路及产物的特异性分析,发现靶向与糖酵解相关的代谢途径及关键酶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就调控葡萄糖代谢的抗肿瘤中药相关靶点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6A-RNA甲基化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袁婷, 莫碧文
    2020 (6):  710-71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0.12.21
    摘要 ( 388 )   PDF(612KB) ( 360 )  
    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是最常见的一种RNA表观遗传修饰。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显示,m6A-RNA甲基化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其甲基化相关因子可作为促癌因子或抑癌因子调控NSCL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凋亡及细胞周期,可能是NSCLC治疗新靶点。本文就m6A-RNA甲基化在NSCLC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