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微信公众号

官网二维码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1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2-25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肿瘤干细胞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李聪, 徐兵河
    2021 (1):  1-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1.01
    摘要 ( 604 )   PDF(1676KB) ( 1075 )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是肿瘤组织内一小部分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肿瘤细胞,是肿瘤耐药、复发、转移产生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CSCs存在多种干细胞相关基因突变以及特异性表观遗传学修饰,呈现出特殊细胞表型与代谢途径。CSCs异质性受细胞内外多种分子调控,是肿瘤异质性产生的重要原因。此外,CSCs内多种早期胚胎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呈现出更强的成瘤与细胞分化能力,而信号通路的激活可通过多种生物标志物监测。因此,检测肿瘤组织中CSCs生物标志物表达水平及分布特征,能为临床肿瘤分期、早期转移和肿瘤进程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本文综述CSCs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化道肿瘤专栏
    肝细胞癌多组学研究进展
    莫秋燕, 龚文锋, 余红平, 唐卫中
    2021 (1):  7-1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1.02
    摘要 ( 694 )   PDF(1420KB) ( 714 )  

    近年来,高通量组学技术被广泛用于肝癌研究,揭示了肝癌发生发展的新机制。肝细胞癌多组学研究不仅推动了对肝癌发生发展的理解和认识,也为肝细胞癌的精准分型、个体化治疗、预后判断和靶向药物研发等提供了依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肝细胞癌基因组学、表观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发性肝癌的全球展望:流行情况、危险因素和人群归因分值
    周泽文, 刘颖春, 向邦德, 余红平
    2021 (1):  14-2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1.03
    摘要 ( 874 )   PDF(1445KB) ( 2131 )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高,病程短,病死率高,预后差。目前,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仍是肝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糖尿病等近年来也成为肝癌关注的重点,亦被认为是肝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掌握肝癌发病的流行情况、危险因素及其人群归因分值有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开展针对性防控。本文主要从肝癌的全球流行情况、危险因素及人群归因分值情况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ircRNA与消化道肿瘤:进展和机遇
    张明鑫, 路宁, 吴开春
    2021 (1):  22-2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1.04
    摘要 ( 4767 )   PDF(1190KB) ( 811 )  
    消化道肿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有效筛查和早期诊断是临床上亟需解决的问题。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新的非编码RNA,可通过多种机制在生物学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如“miRNA海绵”、转录调节剂以及与RNA结合蛋白的结合。最近也有研究发现部分细胞质circRNA可以翻译成蛋白质。circRNA逐渐成为RNA和消化道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但是大多数消化道肿瘤相关circRNA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仍未知。本文就消化道肿瘤相关circRNA最新的研究进展及热点进行述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化道肿瘤专栏
    CASC19通过维持巨噬细胞M1型极化状态保持对结直肠癌的抑制作用
    葛将, 吴静, 张澍田, 闵力, 刘揆亮, 李倩, 李楠杉
    2021 (1):  28-3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1.05
    摘要 ( 2397 )   PDF(11207KB) ( 59 )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癌症易感基因19(the cancer susceptibility 19,CASC19)在维持巨噬细胞M1型极化状态中的作用及其对结直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诱导单核细胞型淋巴瘤细胞Thp1分化为未极化的M0巨噬细胞,进一步诱导M0极化为经典活化的M1巨噬细胞和替代性活化的M2巨噬细胞;采用RT-qPCR检测M1和M2相关分子标记和CASC19的表达,明确巨噬细胞分化状态及CASC19转染效率;使用敲降CASC19的M1型巨噬细胞上清(M1 SI-CM组)及其阴性对照上清(M1 NC-CM组)刺激结直肠癌细胞SW480,采用活细胞实时动态成像、MTS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 RT-qPCR检测结果显示,巨噬细胞诱导极化成功,且CASC19在M1型巨噬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高于M0型和M2型(P<0.05);与M1 NC-CM组处理相比,CASC19敲降的M1 SI-CM处理组对结直肠癌细胞SW480增殖和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更弱(P<0.001);敲降M1型巨噬细胞中的CASC19后M1分子标记CD40、IL-1β的表达均降低,而M2分子标记CD206、IL-10、CD163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 敲降CASC19能减弱M1型巨噬细胞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功能,可能是通过解除CASC19对巨噬细胞M1极化状态的维持作用实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苦参碱通过诱导miR-433-3p表达抑制食管鳞癌放射抵抗
    刘颖, 冯达斌, 王绩钊, 张丞, 张露, 张明鑫, 陈南征
    2021 (1):  34-3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1.06
    摘要 ( 2104 )   PDF(14749KB) ( 112 )  
     目的 探讨苦参碱在食管鳞癌中对放射抵抗及miR-433-3p表达的影响。方法 构建miR-433-3p及RAD21过表达和敲减放射抵抗Eca-109R细胞,经不同照射剂量(0 Gy、2 Gy、4 Gy、6 Gy及8 Gy)及不同浓度(0.5 mg/mL、1.0 mg/mL、2.0 mg/mL、3.0 mg/mL、4.0 mg/mL和5.0 mg/mL)苦参碱分别处理转染前后的Eca-109和Eca-109R细胞后,采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miR-433-3p及RAD21的表达情况,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性;在Eca-109细胞系中,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433-3p与RAD21的相互作用。结果 不同浓度苦参碱作用可抑制放疗抵抗细胞Eca-109R的细胞活性,重建其对放射的敏感性(P<0.05)。miR-433-3p在Eca-109R细胞中低表达(P<0.05);敲减miR-433-3p可增强Eca-109R细胞活性,而苦参碱能够解除miR-433-3p敲减对Eca-109R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F=5.213,P<0.05)。RAD21在Eca-109R细胞中高表达(P<0.05);过表达RAD21可增强Eca-109R细胞活性,并逆转miR-433-3p对Eca-109R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F=4.554,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提示miR-433-3p可作用于RAD21的3′UTR区域。结论 苦参碱通过诱导miR-433-3p高表达而抑制RAD21表达,重建食管鳞癌的放射敏感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RPM7通过PI3K/AKT/ERK信号途径影响脑胶质瘤细胞增殖、上皮-间质转化
    吴鹏飞, 王昀, 秦虎, 刘洋, 吴金泽, 王增亮
    2021 (1):  39-44. 
    摘要 ( 233 )   PDF(10533KB) ( 57 )  
    目的 探讨沉默M型顺时受体电位通道7(melastatin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 7,TRPM7)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RPM7在人正常星形胶质HA1800细胞株以及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U87、U373)中的表达。将U251细胞分为U251组(未转染的U251细胞)、U251/shNC组、U251/shTRPM7组,然后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RPM7的表达,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ERK信号途径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HA1800细胞比较,TRPM7在脑胶质瘤细胞系中高表达(P<0.05);沉默TRPM7后,U251细胞中TRPM7表达降低(P<0.00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下降(P<0.01);E-cadherin表达增加(P<0.001),Vimentin表达降低(P<0.01);PI3K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1),AKT和ERK1/2蛋白磷酸化程度明显降低(P<0.01)。结论 沉默TRPM7可抑制U25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及上皮-间质转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ERK信号途径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miR-106b对肝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王正, 陈闯, 丁志龙, 徐震, 吕春阳
    2021 (1):  45-5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1.08
    摘要 ( 273 )   PDF(12072KB) ( 39 )  
    目的 探讨miR-106b对肝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qRT-PCR检测人肝癌细胞株HepG2、SMMC-7721、SK-HEP-1、Huh7及正常肝细胞株QSG7701中miR-106b mRNA的表达。用miR-106b siRNA转染HepG2细胞(miR-106b下调组),并设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不同剂量(0 Gy、2 Gy、4 Gy、6 Gy、8 Gy)照射后,采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克隆形成率(plating efficiency,PE)及细胞存活分数(survival fraction,SF);6 Gy照射后,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p-PI3K/PI3K、p-AKT/AKT、PCNA和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QSG7701细胞相比,HepG2、SMMC-7721、SK-HEP-1、Huh7细胞中miR-106b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其中HepG2细胞中miR-106b的表达水平最高。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剂量(0 Gy、2 Gy、4 Gy、6 Gy、8 Gy)照射后,HepG2细胞的PE、SF水平随照射剂量升高而逐渐降低(均P<0.05),其中6 Gy和8 Gy照射的PE、S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 Gy照射后,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相比,miR-106b下调组HepG2细胞的增殖能力及p-PI3K/PI3K、p-AKT/AKT、PCNA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细胞凋亡率及Bax蛋白表达水平则升高(均P<0.05)。结论 下调miR-106b表达可抑制HepG2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增强放疗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断PI3K/AKT通路活化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管鳞癌细胞外泌体中miR-130a对血管新生的作用及其机制
    郑森元, 刘芳, 赫晓磊, 张志强
    2021 (1):  50-5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1.09
    摘要 ( 277 )   PDF(16450KB) ( 32 )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细胞外泌体中的miR-130a对血管新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提取食管上皮细胞HEEC、食管鳞癌细胞TE-13和Eca-109所分泌的外泌体及转染miR-130a mimic、miR-130a inhibitor及其阴性对照(NC)后的Eca-109细胞外泌体,并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共孵育。采用MTT、Transwell小室及小管形成实验检测各组HUVE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能力,qRT-PCR检测miR-130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I3K和AKT的磷酸化水平以及PTEN、Ang1和iNOS的表达水平。结果 HUVEC细胞与TE-13、Eca-109细胞外泌体共孵育后,增殖、迁移以及小管形成能力均增强(P<0.01),PI3K与AKT磷酸化水平及Ang1与iNOS的表达水平上调(P<0.001),而PTEN表达水平下调(P<0.001)。qRT-PCR检测结果显示,TE-13和Eca-109细胞外泌体中的miR-130a表达水平均高于HEEC细胞(P<0.01)。下调Eca-109细胞外泌体中的miR-130a表达可抑制HUVEC细胞增殖、迁移及小管形成能力(P<0.01),同时下调PI3K和AKT的磷酸化及Ang1和iNOS表达水平(P<0.001),上调PTEN表达水平(P<0.001)。结论 食管鳞癌细胞外泌体中的miR-130a可能通过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的PTEN/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肿瘤血管新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iR-491-5p靶向FGFR4调节肝母细胞瘤细胞增殖和迁移
    赵天娇, 耿建磊, 温婵, 任慧, 刘锋, 魏平
    2021 (1):  56-6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1.10
    摘要 ( 308 )   PDF(9923KB) ( 61 )  
    目的 探讨miR-491-5p靶向调节FGFR4对肝母细胞瘤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qRT-PCR检测15例小儿肝母细胞瘤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正常肝细胞LO2和肝母细胞瘤细胞HuH-6中miR-491-5p和FGFR4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FGFR4蛋白表达;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miR-491-5p靶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491-5p与FGFR4的靶向关系。将mimic NC、miR-491-5p mimic、pcDNA3.1和pcDNA3.1-FGFR4质粒分别转染至HuH-6细胞后,采用q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FGFR4的表达,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小儿肝母细胞瘤组织和HuH-6细胞中miR-491-5p表达水平均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及肝细胞LO2(P<0.05),而FGFR4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及肝细胞LO2(P<0.05);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显示miR-491-5p与FGFR4存在结合位点。与mimic NC组比较,过表达miR-491-5p可抑制FGFR4表达、HuH-6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及p-GSK3β/GSK3β、p-β-catenin/β-catenin及p-C-myc/C-myc比值(均P<0.05)。与mimic+Pc组比较,过表达FGFR4可逆转过表达miR-491-5p对HuH-6细胞增殖、迁移及p-GSK3β/GSK3β、p-β-catenin/β-catenin和p-C-myc/C-myc比值的抑制作用(均P<0.05)。结论 miR-491-5p通过负向调控FGFR4抑制肝母细胞瘤细胞增殖和迁移,可能与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失活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陈仲, 林丽燕, 程变巧, 林仁河, 蒋小玲
    2021 (1):  62-6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1.11
    摘要 ( 408 )   PDF(5111KB) ( 259 )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istone deacetylase 2,HDAC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HDAC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HDAC2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25),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脉管侵犯及复发相关(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HDAC2高表达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255,95%CI:2.865~52.411,P=0.001)。结论 HDAC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高表达患者预后不良,可能是肝细胞癌预后判断潜在的分子标志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沉默调节蛋白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
    梅佳, 李军
    2021 (1):  67-7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1.12
    摘要 ( 288 )   PDF(4049KB) ( 185 )  
    目的 探讨沉默调节蛋白4 (sirtuin 4,SIRT4) 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4年10月于武汉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17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SIRT4蛋白的表达,并分析SIRT4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SIRT4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2.138±1.306) 分 vs (9.582±3.243) 分,t=19.078,P<0.001],且SIRT4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淋巴脉管浸润、神经侵犯及TNM分期有关(均P<0.05)。SIRT4低表达组总生存率低于SIRT4高表达组(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IRT4蛋白低表达是影响胃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HR=2.241,95%CI:1.252~4.165,P=0.021)。结论 SIRT4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且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可能是胃癌患者潜在的预后评估标志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联合检测PG、G-17和NEDD9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
    王慧, 张思森, 徐小艳, 孟婧洁, 门颖丽, 卫田田, 杨金花
    2021 (1):  71-7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1.13
    摘要 ( 309 )   PDF(1823KB) ( 135 )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胃泌素-17(gastrin-17,G-17)和神经前体细胞表达发育调控蛋白 9(neural precursor cell expressed developmentally down-regulated 9,NEDD9)诊断胃癌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郑州人民医院就诊的95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及140例胃炎患者(胃炎组)的血清样本,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0各作为正常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GⅠ、PGⅡ、G-17和 NEDD9的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诊断效能,logistic回归计算联合检测预测因子。结果 胃癌组和正常对照组PGⅠ、G-17和NEDD9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炎组和正常对照组PGⅡ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17和NEDD9在早期胃癌的表达水平低于进展期胃癌(均P<0.05)。PGⅠ、PGⅡ、G-17和NEDD9诊断胃癌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664、0.570、0.602、0.749,联合检测的AUC为0.827,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和72.9%。结论 联合检测PGⅠ、PGⅡ、G-17和NEDD9可提高胃癌的诊断效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液质联用的人血清代谢组学样品前处理方法研究
    李倩倩, 任冠桦, 叶春华, 吴龙俊宇, 黎远冬, 张春燕
    2021 (1):  75-8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1.1
    摘要 ( 994 )   PDF(37473KB) ( 409 )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可靠且适合大样本分析的血清代谢组学前处理方法。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分析方法,对经三倍乙腈沉淀处理(方法一)后直接进样、三倍乙腈沉淀后再通过浓缩复溶方式处理(方法二)后进样及一倍乙腈沉淀后再通过超滤管截留大分子方式处理(方法三)后进样的血清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利用质控样品对仪器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进行考察。结果 ESI+和ESI-扫描模式下,方法二可检测到的代谢物特征数最多,方法三次之,而方法一最少。方法一与方法三在ESI+和ESI-扫描模式下测得离子峰的峰强度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均大于方法二(均P<0.05);且方法二和方法三大部分离子峰的峰强度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值<25.00%,而方法一中大部分离子峰的峰强度CV值>25.00%,说明方法三的代谢物提取重复性更好,既能保证检测到的特征总数,又能保证检测到的代谢物的峰强度。实验过程中仪器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均较好。结论 一倍乙腈沉淀蛋白后再通过超滤管截留大分子的血清前处理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较好,且能更全面保留和检测血清样品中的小分子化合物,适用于血清代谢组学大批量样本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0T MR扩散加权成像鉴别良恶性咽后淋巴结的临床价值
    梁久平, 符念霞, 陈惠枚, 闫瑶瑶, 彭华荣, 宋建勋
    2021 (1):  81-8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1.15
    摘要 ( 221 )   PDF(4126KB) ( 159 )  
    目的 探讨3.0T 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鉴别良恶性咽后淋巴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44例伴咽后淋巴结肿大的鼻咽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根据病理活检及临床随访分为良性组13例和恶性组31例。比较DWI信号及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spersion coefficient,ADC),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ADC值的最佳临界值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其诊断效能并分析不同信号及大小恶性淋巴结ADC值的差异。结果 44例患者共65枚咽后外侧组淋巴结纳入分析,其中良性组(23枚)和恶性组(42枚)的ADC值分别为(0.833±0.095)×10-3 mm2/s、(0.737±0.136)×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以65枚良恶性咽后外侧组淋巴结的ADC值判断良恶性并绘制ROC,AUC为0.756,以0.769×10-3 mm2/s作为最佳诊断临界值,诊断良恶性的敏感度为78.3%,特异度为64.3%。恶性淋巴结信号均匀组与不均匀组的ADC值分别为(0.688±0.092)×10-3 mm2/s、(0.787±0.156)×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恶性淋巴结最大短径≤10 mm组与>10 mm组的ADC值分别为(0.745±0.146)×10-3 mm2/s、(0.731±0.131)×10-3 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8)。结论 3.0T MR DWI的ADC值对咽后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DWI有助于提高最大短径<5 mm的转移性咽后小淋巴结的诊断准确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同时性多原发癌伴肝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
    白银银, 许新新, 路玲, 干惠珠
    2021 (1):  85-8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1.16
    摘要 ( 277 )   PDF(3054KB) ( 231 )  
    目的 探讨同时性多发性骨髓瘤和结肠癌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例同时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和结肠癌并继发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以贫血为首发症状,骨髓穿刺术提示多发性骨髓瘤,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示14q32 IgH基因重排阳性,肠镜及病理活检明确诊断结肠癌,数月后继发肝占位。给予VTD方案减轻骨髓负荷后行结肠癌切除术,术后采用VTD与XELOX联合方案化疗,肝占位行局部肝病损射频消融术,患者可耐受,肝转移灶较前明显缩小。 结论 同时性多发性骨髓瘤和结肠癌并伴肝转移罕见,需组织病理检查鉴别诊断原发癌与转移癌,治疗上尚无统一标准,需多学科评估制定治疗方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循环外泌体PD-L1与恶性肿瘤
    张武文, 汪付兵
    2021 (1):  89-9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1.17
    摘要 ( 397 )   PDF(7334KB) ( 124 )  
    肿瘤源外泌体携带有丰富的核酸和蛋白等物质,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显示肿瘤源外泌体PD-L1可诱导杀伤性T细胞功能耗竭或凋亡,致使肿瘤细胞免疫逃逸,也可用于肿瘤监控、预后分析和指导抗PD1免疫治疗。而肿瘤源外泌体可以释放至外周血中,因此检测循环外泌体PD-L1对恶性肿瘤诊疗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循环外泌体PD-L1的检测目前仍缺乏公认有效的手段,本文就循环外泌体PD-L1的检测及其在恶性肿瘤诊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在定量肝功能评估的应用现状
    王安荣, 王强
    2021 (1):  94-9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1.18
    摘要 ( 519 )   PDF(697KB) ( 257 )  
     我国肝癌患者多伴慢性肝病,肝功能存在不同程度降低,充分的术前肝脏储备功能评估可以保障手术顺利实施及术后平稳康复。钆塞酸二钠(gadolinium ethoxybenzyl-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 acid,Gd-EOB-DTPA)增强MRI是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近年来,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及基础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Gd-EOB-DTPA 增强MRI较传统肝功能评估方法更有优势,不仅能准确地评估肝功能,而且可用于肝纤维化诊断和分级、预留肝脏功能评估和增长潜力预测、术后肝衰竭预测等。同时,也可在肝脏肿瘤患者Gd-EOB-DTPA常规增强MRI上“一站式”获得术前所需信息,了解节段性肝功能分布情况,全面评估患者病情,以实施精准肝胆外科手术。本文总结Gd-EOB-DTPA用于定量肝功能评估的分子基础、技术优势、常用评估方法和指标、总体评估效能及目前应用领域等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缺氧肿瘤光动力治疗的研究进展
    张毓, 苏丹柯
    2021 (1):  100-10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1.19
    摘要 ( 487 )   PDF(709KB) ( 416 )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肿瘤治疗的补充疗法,但由于对氧气的依赖性,PDT的治疗效果严重受限于肿瘤缺氧微环境。PDT过程中产生的氧耗量和微血管损伤加剧肿瘤的缺氧也进一步阻碍其疗效。因此,如何在肿瘤缺氧微环境下增强PDT的疗效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肿瘤缺氧微环境下提高PDT疗效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可切除胰腺癌微无创治疗的研究进展
    杨小琴, 金成兵
    2021 (1):  105-11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1.20
    摘要 ( 272 )   PDF(756KB) ( 463 )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早期诊断率不高,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不可切除的中晚期,5年总生存率不足10%。近年来,微无创治疗技术快速发展,具有相对安全、高效、创伤小、便捷等优点,在控制胰腺肿瘤进展和缓解疼痛方面疗效显著,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都得到了一定改善。目前应用于胰腺癌的主要微无创治疗技术有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射频/微波消融、冷冻消融、激光消融、不可逆性电穿孔、化学消融、光动力治疗以及经皮125I粒子植入术等。本文就微无创治疗技术在不可切除胰腺癌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