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微信公众号

官网二维码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1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4-25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全身麻醉药对癌症转移、复发的影响研究进展
    裴圣林, 荆忍, 潘灵辉
    2021 (2):  113-12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2.01
    摘要 ( 376 )   PDF(501KB) ( 825 )  
    癌症是引起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手术是癌症的主要治疗方式,但麻醉药物及麻醉方法等麻醉策略、生理及心理应激均能影响癌症的预后。癌症患者在围术期暴露于各种全身麻醉药,可能会对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将阐述全身麻醉药对癌症转移与复发可能的影响及其机制,为更好地选择对患者影响小的全身麻醉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子宫内膜癌靶向治疗新进展与前沿展望
    刘绍颖, 范典, 郑博豪, 周圣涛
    2021 (2):  121-12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2.02
    摘要 ( 785 )   PDF(448KB) ( 846 )  
    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和病死率都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前列,常规的手术联合放化疗对大多数早期患者有效,但对晚期及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治疗效果欠佳,亟需寻求其他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精准医疗日益被关注及研究,子宫内膜癌的靶向治疗为晚期及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子宫内膜癌靶向治疗的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新进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癌情监测
    中国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诊疗情况比较研究
    安澜, 冉显会, 郑荣寿, 陈茹, 王少明, 孙可欣, 雷林, 曾红梅, 魏文强, 张敏, 张思维
    2021 (2):  126-13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2.03
    摘要 ( 743 )   PDF(456KB) ( 455 )  
    目的 分析中国多中心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和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临床诊疗情况,为制定肝癌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研究对象来源于2016—2017年全国12个省市33家医院首次确诊/治疗的新发HCC和ICC病例,收集病例基本信息、危险因素以及临床诊疗等信息,并比较两种肝癌的分布特点。结果 共收集3 258例肝癌患者,其中男性2 671例(81.98%),女性587例(18.02%);HCC患者2 928例(89.87%),ICC患者330例(10.13%),两类肝癌患者的构成均为男性高于女性,城市多于农村。HCC和ICC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6.44±11.65)岁和(61.20±10.92)岁。HCC患者中有吸烟史的患者比例(43.64% vs 33.44%,P=0.0004),有饮酒史患者比例(31.14% vs 22.15%,P=0.0008),有肝疾病史患者比例(67.74% vs 34.16%,P<0.0001),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比例(79.37% vs 64.55%,P=0.0002)均高于ICC。HCC患者的早期(Ⅰ和Ⅱ期)和晚期(Ⅲ和Ⅳ期)构成比分别为44.10%、55.90%,ICC患者分别为17.01%、8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HCC和ICC患者主要选择的治疗方式为手术、介入治疗和化疗,手术率分别为60.64%、45.31%,介入治疗率分别为23.86%、21.50%,化疗率分别为22.13%、24.77%。结论 我国HCC和ICC患者的分布特点存在差异性,首次诊断晚期比例均较高,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介入治疗和化疗。HCC是肝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男性及中老年人群是肝癌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9—2015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肝癌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张洁, 黄瑜, 丁高恒, 陈莉莉, 吴建军, 刘玉琴
    2021 (2):  132-13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2.04
    摘要 ( 112 )   PDF(560KB) ( 144 )  

    目的 分析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2009—2015年肝癌发病和死亡流行特征,为制定肝癌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制定的审核方法收集甘肃省10个肿瘤登记点上报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描述甘肃省肝癌发病和死亡分布情况,按地区(城市/农村)、性别、年龄进行分层,计算肝癌发病与死亡粗率、中国人口标化率(简称中标率)、世界人口标化率(简称世标率)、累积率,以及发病和死亡的时间变化趋势。结果 2009—2015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肝癌新发病例7 457例,粗发病率为19.63/10万,中标率为17.36/10万,世标率为19.56/10万,居全部恶性肿瘤发病顺位第3位;死亡病例3 279例,粗死亡率为16.48/10万,中标率为15.04/10万,世标率为17.36/10万,居全部恶性肿瘤死亡顺位第4位。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在85+年龄组达到高峰,呈现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的特点。甘肃省2009—2015年肝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PC为2.5%(t=1.0,P=0.4);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为-3.7%(t=-1.1,P=0.3)。结论 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肝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农村地区和男性人群是重点干预对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0—2016年广西肿瘤登记地区肝癌发病和死亡分析及变化趋势
    李秋林, 曹骥, 容敏华, 周子寒, 余红平, 葛莲英, 余家华
    2021 (2):  138-14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2.05
    摘要 ( 327 )   PDF(563KB) ( 529 )  
    目的 分析2010—2016年广西肿瘤登记地区肝癌发病和死亡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为广西制定肝癌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6年广西肿瘤登记地区上报的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资料,计算肝癌发病率、死亡率、构成比、0~74岁累积率、35~64岁截缩率,按地区(城市/农村)、性别和年龄分层。采用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和Segi's世界人口计算年龄标准化率。采用Joinpoint模型对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趋势分析。结果 2010—2016年广西肿瘤登记地区肝癌发病率为41.79/10万,中标率为34.86/10万,世标率为33.45/10万,0~74岁累积率为3.79%,35~64岁截缩率为68.60/10万;死亡率为34.56/10万,中标率为28.63/10万,世标率为27.63/10万,0~74岁累积率为3.12%,35~64岁截缩率为54.48/10万;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地区。2010—2016年广西肿瘤登记地区肝癌发病和死亡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率的APC为5.38%(95%CI:2.56%~8.29%,P<0.05),死亡率的APC为9.23%(95%CI:3.83%~14.92%,P<0.05)。结论 2010—2016年广西肿瘤登记地区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应针对肝癌致病因素和流行特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控,35岁及以上男性(尤其农村)是开展早期筛查和干预的重点人群。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2—2016年河北省肿瘤登记地区肝癌发病和死亡流行情况分析
    刘言玉, 瞿峰, 李道娟, 梁迪, 师金, 吴梦玄, 贺宇彤
    2021 (2):  143-14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2.06
    摘要 ( 352 )   PDF(1079KB) ( 395 )  
    目的 分析河北省肝癌的发病和死亡状况及其趋势变化,为制订肝癌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河北省2012—2016年27个肿瘤登记地区的肝癌发病和死亡数据,按城乡(城市/农村)、性别和年龄组分析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应用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和Segi's世界人口计算年龄标准化率。采用Joinpoint模型对磁县和涉县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趋势分析。结果 2012—2016年,河北省共报告肝癌发病病例12 906例,死亡病例11 522例,粗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0.16/10万和18.00/10万。河北省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在女性和城市人口中下降幅度最大。磁县和涉县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长期下降趋势,但仍有一定波动。结论 河北省肝癌负担仍然较重,但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未来应加大对农村居民和男性肝癌预防,以早期发现和治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3—2017年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肝癌发病与死亡分析及变化趋
    孙惠昕, 张茂祥, 王婉莹, 贾海晗, 兰莉, 宋冰冰
    2021 (2):  149-15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2.07
    摘要 ( 260 )   PDF(583KB) ( 489 )  
    目的 分析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肝癌发病死亡情况及时间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2013—2017 年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上报的肝癌发病与死亡资料,计算发病(死亡)率、标化发病(死亡)率、累积率(0~74岁)等,标化率采用2000 年全国人口普查标准人口构成和 Segi's 世界标准人口构成作为标准。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使用Joinpoint软件计算。结果 2013—2017年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肝癌发病率为29.13/10万,中标率为17.18/10万,累积率(0~74岁)为1.96%。 其中男性肝癌发病率(42.59/10万)高于女性(15.90/10万),农村地区肝癌发病率(35.05/10万)高于城市地区(26.75/10万)。2013—2017年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肝癌死亡率为26.53/10万,中标率为15.90/10万,累积率(0~74岁)为1.78%。其中男性肝癌死亡率(38.33/10万)高于女性(14.93/10万),农村地区肝癌死亡率(30.65/10万)高于城市地区(24.88/10万)。2013—2017年发病中标率呈下降趋势,死亡中标率无明显变化趋势(P>0.05),男性发病中标率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黑龙江省肝癌负担较重,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死亡趋势较平稳。防治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男性及农村地区,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有效预防与控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6年山西省肿瘤登记地区肝癌发病与死亡分析
    郭雪蓉, 马朝辉, 曹凌, 王昕琛, 张瑞锋, 苏芳, 张永贞
    2021 (2):  155-16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2.08
    摘要 ( 219 )   PDF(493KB) ( 403 )  
    目的 分析2016年山西省肿瘤登记地区居民肝癌发病、死亡情况,为制订肝癌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山西省12个肿瘤登记地区居民肝癌发病和死亡资料,统计肝癌发病率、死亡率等指标,分别采用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年龄构成和Segi's世界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计算中标率和世标率,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城乡居民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结果 2016年山西省肿瘤登记地区肝癌新发病例754例,发病率为15.42/10万(男性19.40/10万,女性11.29/10万),中标率和世标率分别为10.72/10万、10.75/10万;城市地区发病率为10.14/10万,中标率为6.73/10万;农村地区发病率为19.00/10万,中标率为13.48/10万。山西省肿瘤登记地区肝癌死亡病例761例,死亡率为15.56/10万(男性19.80/10万,女性11.17/10万),中标率和世标率分别为10.71/10万、10.86/10万。城市地区死亡率14.90/10万,中标率为9.86/10万,农村地区死亡率为16.01/10万,中标率为11.37/10万。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35岁以后发病率上升较为明显,全省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在80岁和85岁年龄组达到高峰,男性高于女性。结论 山西省肿瘤登记地区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农村地区发病率高于城市地区,应将男性及农村地区人群作为肝癌防治的重点对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7年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肝癌发病和死亡分析
    林永添, 马晶昱, 相智声, 江惠娟, 周衍
    2021 (2):  164-16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2.09
    摘要 ( 402 )   PDF(446KB) ( 491 )  
     目的 分析2017年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肝癌发病和死亡数据,为肝癌防治策略制定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制定的数据审核和评价方法,对福建省12个肿瘤登记处上报的2017年数据进行评价,将符合要求的10个登记处数据合并分析。按城乡、性别和年龄组分别计算肝癌发病和死亡粗率、标化率、累积率(0~74岁)。中国人口标化率(简称中标率)根据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构成计算,世界人口标化率(简称世标率)按照Segi's标准人口构成计算。结果2017年福建省10个肿瘤登记处共覆盖登记人口6 588 959人,城市地区占43.89%,农村地区占56.11%。2017年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肝癌发病率为31.14/10万(男性48.02/10万,女性13.70/10万),中标率为22.51/10万,世标率为21.70/10万。农村地区发病率(中标率23.87/10万,世标率22.90/10万)高于城市地区(中标率20.81/10万,世标率20.16/10万)。2017年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肝癌死亡率为28.09/10万(男性43.78/10万,女性11.88/10万),中标率为20.04/10万,世标率为19.45/10万。农村地区死亡率(中标率20.91/10万,世标率20.18/10万)高于城市地区(中标率18.99/10万,世标率18.56/10万)。结论 福建省肝癌流行呈现地区和性别差异,应从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方面开展针对性防控工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沉默IGFBP-1对人胃肠道间质瘤GIST882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朱贤章, 田伟力, 田培力, 李涛
    2021 (2):  170-17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2.10
    摘要 ( 269 )   PDF(2275KB) ( 129 )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在人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IGFBP-1表达;人胃肠道间质瘤细胞GIST882分别转染siRNA-NC(siRNA-NC组)、siRNA-IGFBP-1(siRNA-IGFBP-1组),并设置空白对照组。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IGFBP-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性;EDU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Annexin V-FITC/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IGFBP-1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siRNA-NC组比较,siRNA-IGFBP-1组细胞中IGFBP-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均P<0.05);IGFBP-1沉默后细胞增殖活性下降,EDU阳性细胞率降低,凋亡率增加,迁移与侵袭细胞数目均减少(均P<0.05);p-PI3K/PI3K、p-AKT/AKT及p-mTOR/mTOR比值下降(均P<0.05)。结论 沉默IGFBP-1表达可抑制胃肠道间质瘤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并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ncRNA ZEB1⁃AS1对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下游调控网络的分析
    廖成成, 邓木英, 莫国君, 雷丹青, 夏爱军, 荣超, 谭晓虹, 岑洪, 卢盛娟
    2021 (2):  170-17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2.11
    摘要 ( 104 )   PDF(3052KB) ( 318 )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 ZEB1-AS1对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B-NHL)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构建lncRNA、miRNA、mRNA相关竞争性内源RNA(ceRNAs)网络。方法 采用Cox回归模型筛选GEO数据集(GSE31312)中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预后相关的lncRNAs。采用慢病毒转染技术建立ZEB1-AS1敲低的B-NHL细胞模型,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敲低ZEB1-AS1及不同浓度(50 ng/mL、100 ng/mL、200 ng/mL、400 ng/mL)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处理后的细胞增殖与凋亡情况。构建以ZEB1-AS1为节点的 lncRNA-miRNA-mRNA ceRNA调控网络,利用GO、KEGG和PPI分析该调控网络下游相关的核心mRNA及其功能。结果 共筛选了20个高风险lncRNAs。预测与ZEB1-AS1有相互结合的miRNA 4个,与ZEB1-AS1呈共表达关系又与miRNA相结合的潜在下游mRNA 1 208个,以此构建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及PPI调控网络。在体外实验中,与空载组相比,敲低ZEB1-AS1可显著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均P<0.05),敲低ZEB1-AS1+Dox作用对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有协同作用。结论  ZEB1-AS1敲低可抑制B-NHL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且可能增强Dox的药物敏感性;以ZEB1-AS1为节点构建的ceRNA调控网络,可能是DLBCL重要的调控机制和诊疗靶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扶正抑瘤汤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增殖、凋亡及自噬
    孟东雪, 郭玉荣, 罗斌军, 周新华, 傅尧, 曹天雄
    2021 (2):  177-18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2.12
    摘要 ( 208 )   PDF(1504KB) ( 273 )  
    目的 探讨扶正抑瘤汤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凋亡、自噬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12.5 mg/mL、25 mg/mL、50 mg/mL、100 mg/mL、200 mg/mL、400 mg/mL)扶正抑瘤汤体外培养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 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自噬相关蛋白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透射电镜下观察自噬溶酶体形成情况。结果 200 mg/mL和400 mg/mL扶正抑瘤汤作用后A549细胞增殖抑制率增加(均P<0.05)。200 mg/mL扶正抑瘤汤作用后A549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降低(均P<0.05);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Beclin-1、LC3Ⅱ/Ⅰ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P62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A549细胞自噬溶酶体数量增加;p-PI3K/PI3K、p-Akt/Akt和p-mTOR/mTOR蛋白的表达降低(均P<0.05)。结论 扶正抑瘤汤可以抑制A549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和自噬,可能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失活有关,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潜在药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BRCA1基因miRNA结合位点多态性与肝细胞癌术后总生存期的关联研究 
    林秋伶, 刘颖春, 温秋萍, 周子寒, 蒋燕霁, 梁秀妹, 龚文锋, 马良, 刘书言, 余红平
    2021 (2):  183-18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2.13
    摘要 ( 271 )   PDF(487KB) ( 390 )  
    目的 探讨BRCA1基因microRNA(miRNA)结合位点上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术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方法 纳入2004年6月—2013年1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术切除的363例HC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Kaplan-Meier法分析BRCA1基因miRNA结合位点多态性与HCC患者术后OS的关系。结果 BRCA1 3'-UTR miRNA结合位点上的rs8176318(C>A)与HCC患者术后OS显著相关。在隐性模型下校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BCLC分期、肿瘤直径、癌栓等因素后,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携带rs8176318 CC/CA基因型的HCC患者相比,携带AA基因型患者的死亡风险显著降低(HR=0.675,95%CI:0.494~0.922,P=0.014)。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携带AA基因型的HCC患者比携带CC/CA基因型患者中位OS明显延长(46.1个月 vs 33.8个月,P=0.049)。利用GTEx数据库进行表达数量性状基因座分析,发现在肝脏组织中rs8176318 A等位基因与BRCA1 mRNA较低的表达水平相关(P<0.001)。结论 BRCA1 rs8176318可能影响HCC患者术后的生存结局,A等位基因与患者术后较低死亡风险有关,这一结果需要更大样本量的多中心研究验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六种分期系统预测AFP阴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后预后价值的比较
    胡啸吟, 张杰, 赵婧菲, 詹国华, 李远宽, 向邦德
    2021 (2):  190-19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2.14
    摘要 ( 327 )   PDF(490KB) ( 403 )  
    目的 比较巴塞罗那肝癌分期(BCLC)、中国肝癌分期(CNLC)、TNM分期系统、日本整体分期评分系统(JIS)、意大利肝脏肿瘤评分(CLIP)和奥田邦雄分期系统(Okuda)在血清甲胎蛋白(AFP)阴性肝细胞癌(HCC)患者术后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行肝切除术治疗并符合入组标准的AFP阴性HC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患者按照BCLC、CNLC、TNM、JIS、CLIP、Okuda分期系统进行分期,并接受随访。采用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log-rank检验、似然比检验比较6个分期系统的区分度、分层能力及预测价值。结果 CNLC预测HCC患者术后总生存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82,以Ⅱb期为切点,对应的灵敏度为0.655,特异度为0.691;CNLC分期预测1、3、5年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670(95%CI:0.603~0.738)、0.575(95%CI:0.441~0.708)、0.689(95%CI:0.407~0.971),优于其他分期系统(均P<0.05)。Log-rank检验显示,6个分期系统均有较好的危险分层能力。似然比检验显示,CNLC预测总生存率的价值最高(χ2=39.575,P=0.011)。结论 在6个分期系统中,CNLC分期是预测AFP阴性HCC患者术后预后的最佳分期系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Gustave Roussy Immune评分评估不可切除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价值
    曾玉婷, 孙新臣
    2021 (2):  195-20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2.15
    摘要 ( 352 )   PDF(655KB) ( 364 )  
    目的 探讨Gustave Roussy Immune评分(modified GRIm-Score,mGRIm-Score)评估不可切除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收集150例不可切除ESCC患者放化疗前的乳酸脱氢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清白蛋白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最佳截断值并构建mGRIm-Score,根据评分结果分为高mGRIm-Score组和低mGRIm-Score组,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情况,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高mGRIm-Score组和低mGRIm-Score组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7.0个月(95%CI:9.6~24.4个月)和48.0个月(95%CI:38.9~57.1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2.0个月(95%CI:9.5~14.5个月)和25.0个月(95%CI:15.7~52.4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GRIm-Score为预测总生存期(HR=1.626,95%CI:1.1~2.5,P=0.024)和无进展生存期(HR=1.539,95%CI:1.0~2.3,P=0.034)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mGRIm-Score可作为评估不可切除ESCC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缝隙连接蛋白26在肺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宋锦静, 韦彤彤, 梁凯, 黄志广, 陈罡, 茅乃权, 阳洁
    2021 (2):  201-20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2.16
    摘要 ( 247 )   PDF(2070KB) ( 381 )  
    目的 探讨缝隙连接蛋白26(connexin 26,Cx26)在肺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6例手术切除肺腺癌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分离原代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CAFs)和正常肺成纤维细胞(normal lung fibroblasts, NLFs);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结合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AFs标志物α-SMA、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鉴定原代成纤维细胞;qRT-PCR检测Cx26 mRNA表达水平。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Cx26在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集的22例肺腺癌癌及癌旁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分离原代CAFs和NLFs,镜下可见细胞呈纺锤形,两者均表达α-SMA、Vimentin,但仅微量表达E-cadherin,且CAFs较NLFs高表达α-SMA(P<0.001)。qRT-PCR检测结果显示,Cx26表达水平在CAFs中随肿瘤分期增加呈持续下调趋势(t=5.684, P=0.011);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Cx26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t=2.609, P=0.016)。结论 肿瘤微环境中CAFs的Cx26表达下调可能与肺腺癌更高分期及恶性进展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空芯“2”切口技术在乳腺肿瘤整形手术中的应用 
    董洁, 邓志红, 曾加佳, 黄蕴, 卓睿
    2021 (2):  20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2.17
    摘要 ( 231 )   PDF(696KB) ( 389 )  
    目的 探讨空芯“2”切口在乳腺肿瘤整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9月于桂林市中医医院乳腺科接受空芯“2”切口乳腺肿瘤整形手术的2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术后并发症、美学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 2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7.3岁,平均住院时间为6 d,平均切除组织重量为50.1 g,肿瘤大小最大为4.0 cm×3.2 cm,最小为1.8 cm×2.0 cm,平均手术时间为82 min,术中中位失血量为30.5 mL。1例患者进行二次阳性切缘切除。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内均未见血清肿、脂肪液化和组织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美容效果优等18例,良好8例,一般2例。术后随访3年均未见局部复发。结论 空芯“2”切口乳腺肿瘤整形手术安全性良好,患者可获得良好的美学效果,为乳腺肿瘤整形技术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胃癌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仙晴颖, 吴骏, 鲁露, 燕海姣, 王琦, 朱丹霞
    2021 (2):  211-21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2.18
    摘要 ( 548 )   PDF(324KB) ( 754 )  
    代谢组学可以检测小分子代谢物,从而发现机体已经发生的细微变化,现已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癌症研究。胃癌发病率居消化道肿瘤首位,发现时多处于晚期,预后较差,因此早期诊断尤为重要,但仍缺乏有效的胃癌早期诊断标志物。胃癌发生后,往往会伴随着机体的代谢过程包括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核苷酸代谢、微生物代谢等异常变化,机体内小分子物质也会发生质或量的改变,这些代谢组学的变化可以为选择有效的胃癌诊断标志物和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本文就胃癌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L-6/STAT3信号通路在结直肠癌发展和治疗中的进展 
    何子勤, 刘子钰, 佘晓敏, 李双航, 卢露, 叶甲舟, 梁嵘, 林燕
    2021 (2):  216-22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2.19
    摘要 ( 430 )   PDF(777KB) ( 791 )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长,探究CRC的发展机制及治疗方案尤为重要。IL-6/STAT3信号通路是CRC发展的关键途径之一,可通过参与肠癌细胞的抗凋亡、增殖及肿瘤血管生成等多种恶性表型促进肿瘤发展。此外,临床研究表明,针对IL-6/STAT3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对CRC的治疗有益,有望成为治疗CRC的有效药物。本文就该通路在CRC发展及治疗中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泌体在卵巢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罗艳露, 范江涛, 杨家湟
    2021 (2):  222-22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2.20
    摘要 ( 350 )   PDF(309KB) ( 577 )  
    外泌体作为信号载体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其在肿瘤中特定成分的差异性表达及其本身具备易获取、创伤性小、不易降解、靶向性强等特点,使之在肿瘤治疗方面备受关注,尤其是外泌体及其加工品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目前研究显示外泌体在卵巢癌发生、转移及侵袭等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作为卵巢癌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手段及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具有巨大潜力,有望为卵巢癌的临床诊疗提供新信息。本文就外泌体在卵巢癌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护理人文关怀实施及评价的研究进展 
    常志学, 陈丽君
    2021 (2):  226-23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2.2
    摘要 ( 375 )   PDF(353KB) ( 745 )  
    人文关怀是现代护理理念的核心内容,将人文关怀护理贯穿于恶性肿瘤患者的不同时期,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主要从关怀行为和体验两方面评价护理人文关怀实施效果,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体系。本文就护理人文关怀在肿瘤患者不同时期的实施现状及其评价方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