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微信公众号

官网二维码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1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6-25 上一期    下一期
    基础研究
    白藜芦醇对人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5-FU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储文梅, 熊旭东, 何淼, 计高荣, 陈莉云, 童佳, 张卓成, 李黎
    2021 (3):  231-23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3.01
    摘要 ( 285 )   PDF(754KB) ( 197 )   PDF(mobile)(754KB) ( 46 )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耐药胃癌细胞(SGC-7901/5-FU)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0 μmol/L、10 μmol/L、50 μmol/L、200 μmol/L、400 μmol/L)的RES分别处理SGC-7901/5-FU细胞24 h、48 h与72 h,其次用100 μmol/L浓度的RES与5-FU(5 μmol/L)单独或联合处理SGC-7901/5-FU细胞48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RT-PCR检测多药耐药基因MDR1以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与Caspase 3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gp、Bcl2和Caspase 3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不同浓度RES均能抑制SGC-7901/5-FU细胞增殖,且具有时间与剂量依赖效应;RES组、5-FU组及联合组均能诱导SGC-7901/5-FU细胞凋亡,细胞出现凋亡样形态改变,其中联合组变化最明显(P<0.001);RES组和联合组中MDR1 mRNA与P-gp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且联合组变化更明显;RES组、5-FU组及联合组中Bcl2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P<0.001),Caspase 3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上升(P<0.001),其中联合组变化最明显。结论 RES通过下调多药耐药基因MDR1/P-gp蛋白表达抑制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5-FU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降低细胞耐药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沉默环状RNA hsa_circ_0000591表达对肝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
    刘新宇, 罗涛, 蒋志俊, 刘昊天, 黎乐群
    2021 (3):  236-24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3.02
    摘要 ( 286 )   PDF(747KB) ( 133 )  
     目的 探讨环状RNA hsa_circ_0000591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以及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对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2018年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切除的84例HCC组织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qRT-PCR检测hsa_circ_000059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将hsa_circ_0000591沉默慢病毒及阴性对照慢病毒感染肝癌Hep3B细胞,记为siRNA组和NC组。采用CCK-8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 qRT-PCR检测结果显示,hsa_circ_000059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01),在肝癌细胞系Li-7、HepG2、Hep3B、Huh7及人体正常肝细胞系HL-7702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Hep3B细胞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余肝癌细胞系及正常肝细胞系HL-7702(均P<0.05)。与NC组比较,沉默hsa_circ_0000591后肝癌Hep3B细胞中的hsa_circ_0000591表达下调(P<0.05),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降低(P<0.05)。结论 hsa_circ_0000591在肝癌中表达上调,沉默hsa_circ_0000591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hsa_circ_0000591可能是肝癌潜在的分子靶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ncRNA SNHG1靶向miR-101-3p调控胃癌细胞奥沙利铂耐药性
    卞伟钢, 陈平, 周小宁, 陈海婷, 宋曙
    2021 (3):  242-24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3.03
    摘要 ( 134 )   PDF(643KB) ( 85 )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核内小RNA宿主基因1(small nucleolar RNA host gene l,SNHG1)靶向微小RNA-101-3p(miR-101-3p)在胃癌细胞BGC-823中对奥沙利铂(OXA)耐药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BGC-823细胞和耐奥沙利铂细胞BGC-823/OXA,将SNHG1干扰RNA(si-SNHG1组)和阴性对照si-NC(si-NC组)转染耐药细胞BGC-823/OXA,同时设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转染后再用10 μmol/L奥沙利铂处理,分别记为si-NC+OXA、si-SNHG1+OXA组。采用RT-qPCR检测lncRNA SNHG1、miR-101-3p及MDR1 mRNA的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P-gp、MRP蛋白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lncRNA SNHG1与miR-101-3p的靶向关系。结果 与BGC-823细胞相比,BGC-823/OXA细胞中lncRNA SNHG1高表达,miR-101-3p低表达(均P<0.001)。starBase数据库预测显示,lncRNA SNHG1与miR-101-3p 3'UTR区有结合位点。SNHG1-wt+miR-101-3p-mimics组荧光素酶活性低于SNHG1-wt+miR-101-3p-NC组(P<0.001)。与si-NC组相比,si-SNHG1组细胞中lncRNA SNHG1、MDR1及P-gp、MRP蛋白的表达水平及细胞存活率均降低(均P<0.05),细胞凋亡率和miR-101-3p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与si-NC+OXA组相比,si-SNHG1+OXA组细胞存活率、P-gp及MRP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均P<0.05)。结论 LncRNA SNHG1通过靶向miR-101-3p抑制胃癌细胞BGC-823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增强奥沙利铂耐药性,lncRNA SNHG1可能是胃癌潜在的分子靶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卵巢癌类器官的制备方法建立及鉴定
    陈曦, 冯雁, 刘萤照, 毛露, 黄春桃, 王琪
    2021 (3):  248-25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3.04
    摘要 ( 622 )   PDF(935KB) ( 340 )  
    目的 探索卵巢癌类器官模型制备方法。方法 选取2019—2020年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初次手术的3例卵巢癌患者原发灶肿瘤组织,解离成细胞悬液后用基质胶Matrigel包被,培养2周形成单个直径超过100 μm的球状体后进行消化传代,培养至第2代的球状体用石蜡包埋切片,脱色后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并与原组织对比,进行组织学和细胞学评判。结果 构建出1例可传代冻存的卵巢癌类器官,HE染色结果显示类器官与原组织的腺癌结构高度相似,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原组织与类器官p53、PAX-8、WT-1和CK7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基本一致。结论 用Matrigel包被并浸润培养液培养的方法可以成功构建与原组织在组织和细胞层面鉴定结果基本一致的卵巢癌类器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C与CIK共培养对骨肉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赵杰炳, 田浩, 尚付生, 冯建军
    2021 (3):  253-25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3.05
    摘要 ( 247 )   PDF(622KB) ( 247 )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共培养对人骨肉瘤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 从健康志愿者中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备DC和CIK,并以5∶1比例混合培养。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DC-CIK共培养对人骨肉瘤HOS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DC-CIK共培养对裸鼠体内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分化成熟的DC中CD83+和CD86+阳性细胞比例均高于未成熟的DC(P=0.009,0.006);DC-CIK共培养后,CD3+CD8+和CD3+CD56+阳性细胞比例均高于CIK单独培养组(P=0.004,0.004)。与DC-CIK共培养后,HOS细胞增殖能力受抑制,细胞凋亡能力增强(P<0.05);PD-L1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06)。裸鼠移植瘤模型中,DC-CIK共培养可抑制HOS细胞诱导的移植瘤生长(P=0.008)。结论 DC-CIK共培养能抑制人骨肉瘤HOS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PD-1/PD-L1信号通路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LC-1过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张维明, 刘志冰, 王雯, 兰卫光, 马隆波, 王峰
    2021 (3):  258-26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3.06
    摘要 ( 230 )   PDF(652KB) ( 242 )  
    目的 探讨肝癌缺失基因1(deleted in liver cancer-1, DLC-1)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pcDNA3.1-DLC-1重组质粒并转染至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和Calu-6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检测DLC-1蛋白表达,qRT-PCR检测DLC-1和ROCK1 mRNA表达,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A549和Calu-6细胞转染pcDNA3.1-DLC-1重组质粒后,DLC-1蛋白和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DLC-1过表达后A549和Calu-6细胞中的ROCK1 mRNA表达量降低(均P<0.05),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均P<0.05);A549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1期,侵袭能力下降(P<0.05)。结论 DLC-1过表达可抑制NSCLC细胞增殖和侵袭,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ROCK1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癌情监测
    2016年河南省鼻咽癌发病与死亡分析
    徐慧芳, 陈琼, 刘茵, 刘曙正, 郭兰伟, 郑黎阳, 康瑞华, 张韶凯
    2021 (3):  262-26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3.07
    摘要 ( 332 )   PDF(429KB) ( 114 )  
    目的 根据河南省肿瘤登记地区肿瘤登记数据估计2016年河南省鼻咽癌的发病与死亡情况。方法 按照《中国肿瘤登记手册》以及IARC/IACR的肿瘤登记数据质量标准评估2016年河南省肿瘤登记数据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可靠性。结合2016年河南省人口数据,按照城乡和年龄分层,估计河南省鼻咽癌的发病及死亡情况。中国人口标化率(简称中标率)采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计算,世界人口标化率(简称世标率)采用Segi's世界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计算。结果 2016年河南省鼻咽癌新发病例为1 197例,发病率为1.11/10万,中标发病率为0.89/10万,世标发病率为0.85/10万,男女发病率比为1.93∶1。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鼻咽癌中标发病率分别为0.83/10万和0.92/10万。河南省2016年鼻咽癌死亡病例为770例,死亡率为0.71/10万,中标死亡率为0.56/10万,世标死亡率为0.54/10万,男女死亡率比为2.36∶1。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鼻咽癌中标死亡率分别为0.52/10万和0.57/10万。0~74岁累积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为0.09%和0.06%。结论 河南省鼻咽癌负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男性是重点防控人群,未来应针对河南省鼻咽癌流行特点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5年海南省农村地区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分析
    董华, 王定彬, 华婧, 范康琼, 马楠楠
    2021 (3):  267-27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3.08
    摘要 ( 225 )   PDF(987KB) ( 144 )  
    目的 分析海南省2015年农村地区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为肿瘤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海南省4个农村地区上报的恶性肿瘤发病、死亡信息,按性别、年龄别计算农村地区的发病(死亡)率、标化发病(死亡)率、0~74岁累积发病(死亡)率,并汇总发病和死亡前10位的恶性肿瘤。结果 2015年海南省4个农村地区肿瘤登记覆盖人口数为1 385 944人,占同期海南省总人口的15.22%。海南省农村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11.34/10万(男性244.63/10万,女性174.19/10万),中标率为168.15/10万,世标率为162.71/10万,0~74岁累积率为17.75%。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海南省农村地区发病顺位前5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肝癌、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海南省农村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32.62/10万(男性171.98/10万,女性88.70/10万),中标率为101.59/10万,世标率为99.00/10万,0~74岁累积率为10.81%。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海南省农村地区死亡顺位前5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肝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鼻咽癌。结论 2015年海南省农村地区以肝癌、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为高发癌种,男性是重点防范人群。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MACC1、SPON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顾俊骏, 方德宁, 袁洁璐, 李兴华
    2021 (3):  272-27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3.09
    摘要 ( 266 )   PDF(1023KB) ( 182 )  
    目的 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 associated in colon cancer 1,MACC1)、脊椎蛋白2(spondin 2,SPON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本院行胃癌根治术的106例胃癌患者癌组织、90例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以及内镜下摘取的83例胃息肉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ACC1、SPON2蛋白表达情况。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 结果 MACC1、SPON2蛋白在胃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胃息肉组织及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均P<0.05)。胃癌组织中MACC1、SPON2表达水平均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MACC1蛋白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3个月和34个月(log-rank χ2=9.324,P=0.002);SPON2蛋白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5个月和34个月(log-rank  χ2=4.694,P=0.03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MACC1及SPON2蛋白高表达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 MACC1、SPON2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两者高表达均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YD88 L265P突变的脾边缘区淋巴瘤临床特征分析
    王为, 张炎, 魏冲, 赵丹青, 张薇, 周道斌
    2021 (3):  277-28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3.10
    摘要 ( 237 )   PDF(524KB) ( 247 )  
    目的 分析伴MYD88 L265P突变的脾边缘区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SMZL)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SMZL患者队列,将MYD88 L265P突变型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野生型以及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Waldenstr-m macroglobulinemia,WM)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本中心SMZL患者队列中,MYD88 L265P突变率为10.3%(7/68),与该基因野生型的SMZL患者相比,突变型均为老年患者(100.0% vs 56.3%,P=0.038),更易出现B症状(85.7% vs 42.1%,P=0.046),M蛋白阳性率更高(85.7% vs 46.2%,P=0.043)。而相较WM患者,SMZL患者淋巴结受累相对少见(28.6% vs 61.3%),无高黏滞症状,M蛋白阳性率较低(85.7% vs 100.0%),且约1/3为非IgM型M蛋白。结论MYD88 L265P突变的SMZL患者具有一定临床特征,确诊需依据典型的形态学结合免疫分型/免疫组化,确诊困难的患者进一步检查7q31缺失、IGHV突变状态、NOTCH2和KLF2突变有助于辅助诊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BO血型与HBV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的关联研究 
    梁秀妹, 蒋燕霁, 周泽文, 丘嘉琳, 龚文锋, 马良, 向邦德, 唐卫中, 余红平, 周子寒
    2021 (3):  282-28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3.11
    摘要 ( 223 )   PDF(451KB) ( 174 )  
    目的 分析ABO血型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与HCC肝切除术后预后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首诊且行肝癌肝切除术并获随访的888例HBV相关性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预后状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ABO型与患者术后总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O血型、A血型、B血型和AB血型HCC患者的3年累计总生存率分别为68%、59%、64%、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肝硬化、血清AFP水平、BCLC分期和肿瘤包膜后,相比O血型患者,A血型患者的总生存率降低(HR=1.40,95%CI:1.07~1.83,P=0.015)。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在男性、年龄≤55岁、有吸烟史、有饮酒史、AFP<400 ng/mL、肿瘤包膜完整的HCC患者中,A血型患者的总生存率均明显低于O血型患者(均P<0.05)。结论 血型可能影响HCC患者肝切除术后的总生存率,A血型患者的总生存率较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亚型、诊治及预后分析
    陈佳梅, 罗波, 罗茜茜, 蔡高科, 董作坤, 石薇, 陈永顺
    2021 (3):  288-29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3.12
    摘要 ( 404 )   PDF(732KB) ( 532 )  
    目的 探讨我国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ntravascular large B-cell lymphoma,IVLBCL)不同亚型间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差异。方法 系统检索并回顾性分析我国1994—2021年文献报道的185例IVLBCL。结果 185例IVLBCL患者中共活检确诊178例,其中61.8%(81/131)有2个或2个以上器官受累。首发症状与辅助检查结果高度异质性。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型35例,噬血细胞综合征相关型(HPS)29例,其他78例,未知43例。相比HPS型,CNS受累型不明原因发热发生率(25.7% vs 86.2%,P<0.001),贫血/血小板减少发生率(50.0% vs 100.0%,P=0.004),骨髓侵犯发生率(21.4% vs 93.1%,P<0.001)以及接受化疗比例(40.0% vs 84.0%,P=0.001)较低。CNS受累型预后差于HPS相关型(2.0个月 vs 未到达,P<0.001)及其他型(2.0个月 vs 23.0个月,P<0.001)。化疗组较非化疗组1年生存率升高(53.4% vs 2.7%,P<0.001)。结论 我国IVLBCL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CNS受累型预后较HPS相关型差,化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开发和验证的肝细胞癌预后预测模型:一项大样本队列和外部验证研究
    韦英婷, 覃家盟, 樊金莲, 梁敏, 周海华, 翚东, 李婷
    2021 (3):  294-30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3.13
    摘要 ( 1015 )   PDF(558KB) ( 649 )  
    目的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开发和验证可评估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预后的预测模型,并评估其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2月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 a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经病理确诊的HCC患者为训练队列用于构建模型,选择同期在本院经病理确诊的HCC患者为外部验证队列用于评估模型。主要预测结局为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使用深度学习算法DeepSurv、随机生存森林(RFS)、Cox比例风险回归开发模型,使用C-index评价模型的区分度,一致性曲线评估模型的校准度,log-rank检验评估危险分层能力。结果 训练队列9 730例患者和外部验证队列405例患者被纳入分析。在训练队列中,DeepSurv算法1、3、5年的C-index分别为0.85 (95%CI:0.80~0.90)、0.82 (95%CI:0.77~0.89)、0.80 (95%CI:0.73~0.87),在外部验证队列中分别为0.83 (95%CI:0.78~0.87)、0.79 (95%CI:0.74~0.83)、0.72 (95%CI:0.67~0.77)。无论在训练队列还是外部验证队列中,DeepSurv算法的C-index和校准度均优于RFS、Cox回归和TNM分期(均P<0.05);log-rank检验显示,DeepSurv算法具有良好的危险分层能力(P<0.001)。结论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DeepSurv开发的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HCC患者死亡率,且优于常规的算法和预后评价指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局部微波消融联合髋臼球囊扩张骨水泥成形术治疗晚期髋臼转移瘤的临床疗效
    刘斌, 杨芳, 林翔, 袁振超
    2021 (3):  301-30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3.14
    摘要 ( 206 )   PDF(351KB) ( 171 )  
    目的 比较局部微波消融联合髋臼球囊扩张骨水泥成形术与传统髋臼球囊扩张骨水泥成形术治疗晚期髋臼转移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晚期髋臼转移瘤的患者32例,患者行局部微波消融联合髋臼球囊扩张骨水泥成形术(观察组)或传统髋臼球囊扩张骨水泥成形手术治疗(对照组)。通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并发症等,比较两种治疗手段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前VAS评分及变化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VAS评分降低[(3.43±0.50) 分 vs (4.87±0.44) 分,P=0.042],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8.8% vs 75.0%,P<0.001)和术后复发率(6.3% vs 43.7%,P=0.040)也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局部微波消融联合髋臼球囊扩张骨水泥成形术治疗晚期髋臼转移瘤,术后疼痛减轻,复发率降低,是晚期髋臼转移瘤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抗体偶联药物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王紫晶, 李俏, 徐兵河
    2021 (3):  305-31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3.15
    摘要 ( 339 )   PDF(343KB) ( 580 )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s)是一类由单克隆抗体经由连接子与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相结合的药物。ADCs具有靶向性,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具有更高的抗肿瘤活性及更低的毒副作用。目前,包括曲妥珠单抗-美坦新偶联物(T-DM1)、DS-8201在内的多种ADCs在肿瘤治疗方面已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ADCs在乳腺癌治疗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老年学评估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刘文雅, 王化泉
    2021 (3):  311-31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3.16
    摘要 ( 242 )   PDF(334KB) ( 269 )  
    综合老年学评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CGA)是指对老年人的机体功能状况、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用药情况和合并症等多方面进行评估。老年血液系统肿瘤治疗复杂,CGA可用于筛查患者的衰弱情况,预测预后、治疗相关毒性以及指导个体化治疗,目前在老年癌症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CGA评估内容所涉及的量表及其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鼻咽癌放疗技术与靶区的研究进展
    梁忠国, 朱小东
    2021 (3):  316-32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3.17
    摘要 ( 282 )   PDF(379KB) ( 256 )  
    鼻咽癌在我国南方地区高发,放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当前,调强放疗技术已被广泛使用,鼻咽癌患者疗效得到提高,毒副反应也有所减轻。近年来,螺旋断层放疗技术(helical tomotherapy,TOMO)、质子放疗、碳粒子放疗等放疗技术也已被应用于鼻咽癌的临床治疗。在鼻咽癌靶区方面,国内外指南予以公布,个体化靶区亦在探索中。本文就鼻咽癌放疗技术与靶区设置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胸腺上皮性肿瘤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进展
    唐恩雨, 徐广全
    2021 (3):  320-32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3.18
    摘要 ( 243 )   PDF(381KB) ( 260 )  
    胸腺上皮性肿瘤是位于前纵膈较为罕见的肿瘤,目前治疗策略以手术治疗为主,复发或无法进行手术的晚期患者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近年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精准治疗在许多肿瘤中获得可观的成效。本文将综述胸腺上皮性肿瘤主要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为胸腺上皮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LS3基因与恶性肿瘤
    伍慕鑫, 李婧昕, 刘燕, 谢伟敏
    2021 (3):  325-32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3.19
    摘要 ( 292 )   PDF(306KB) ( 241 )  
    PLS3基因位于染色体Xq23,最初被发现与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型骨折发生有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PLS3基因在多种恶性肿瘤的肿瘤组织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中异常表达,与肿瘤发生、侵袭、转移等密切相关,可能在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早期诊断及预测预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PLS3基因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