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微信公众号

官网二维码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1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8-2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家共识
    同源重组修复缺陷临床检测与应用专家共识(2021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遗传性肿瘤标志物协作组,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分子病理学组
    2021 (4):  329-33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4.01
    摘要 ( 4798 )   PDF(548KB) ( 1910 )  
    专家共识随着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从其治疗中获益。同源重组修复缺陷(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deficiency, HRD)作为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重要的疗效预测标志物在患者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临床实践中,HRD的检测方法、评价体系与临床解读等标准化程度尚存不足,因此极大限制了其应用。为了促进HRD临床检测和应用的规范化,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遗传肿瘤标志物协作组和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分子病理学组组织临床、病理、分子检测和生物信息分析等领域专家,综合国内外HRD检测和临床应用的共识指南、重要文献以及临床实践,编写本共识,对HRD临床检测和应用问题给出专家组意见,以期最大可能地提高PARP抑制剂疗效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为人民谋健康的100年专栏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对癌症防控策略的思考与探究 
    郭晓斐, 喻达
    2021 (4):  339-34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4.02
    摘要 ( 294 )   PDF(498KB) ( 379 )  
    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癌症防控工作。本文结合我国癌症流行病学趋势及原因,通过阐述目前癌症防控策略的进展和成效,初步分析癌症防控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从法律和政策的角度提出癌症防治策略优化的相关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恶性血液病综合治疗专栏
    BCL-2抑制剂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王赫男, 王亮
    2021 (4):  344-35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4.03
    摘要 ( 365 )   PDF(570KB) ( 403 )  
    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ell lymphoma-2,BCL-2)家族作为调控细胞凋亡的重要因子,在多数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因此靶向BCL-2的抑制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维奈克拉作为首个上市的BCL-2抑制剂,已被证实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套细胞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中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为了更清楚地认识这一新型治疗策略的前景,本文就BCL-2抑制剂的作用机制、研发过程及其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关键临床研究数据作一简要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张晓婷, 邓兰, 黄睿
    2021 (4):  352-35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4.04
    摘要 ( 284 )   PDF(493KB) ( 512 )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lymphoma,T-ALL/LBL)是定向于T细胞系的淋巴母细胞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近年来,许多研究致力于了解T-ALL/LBL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开发毒性更小、效果更强、更加有针对性的药物。本文将从T细胞的正常发育入手,针对与T-ALL/LBL发病相关的重要基因及其涉及的重要信号通路以及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D⁃1抑制剂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维持治疗中的作用: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刘玄勇, 郭智, 谢晶, 陈丽娜, 王月乔, 张弋慧智, 陈晓, 李旭绵, 韦丽娅, 王强
    2021 (4):  359-36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4.05
    摘要 ( 309 )   PDF(607KB) ( 267 )  
    目的 探讨PD-1抑制剂维持治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8年3月至 2019年3月收治的经过诱导化疗获得完全缓解(CR)的DLBCL患者,治疗组接受PD-1抑制剂维持治疗(n=30),以同期未进行维持治疗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relapse-free survival,RFS),并观察PD-1抑制剂维持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随访截至2021年3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2年RFS率分别为80.0%和73.3%(P=0.542)。亚组分析显示,在IPI评分≥3分(70.0% vs 22.2%,P=0.037)、non-GCB型(90.9% vs 45.5%,P=0.022)患者中,经PD-1抑制剂维持治疗后2年RFS率均较对照组获益明显。治疗组主要不良反应均为Ⅰ~Ⅱ级:皮疹2例、白细胞下降5例、甲状腺功能减退3例、肝功能损害1例、血小板减低1例、糖脂代谢异常1例、消化道反应1例。结论 应用PD-1抑制剂维持治疗未能明显改善DLBCL患者的RFS,但在IPI评分≥3分、non-GCB型DLBCL患者中具有潜在优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人重症监护病房肿瘤相关脓毒症的预后分析:一项5年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赵磊, 陈炜, 甄洁, 顾红燕, 臧学峰, 陆非平, 刘阳
    2021 (4):  365-36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4.06
    摘要 ( 235 )   PDF(485KB) ( 130 )  
    目的 分析成人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肿瘤相关脓毒症的预后,为临床救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科研数据系统收集的重症医学科于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 325例成人脓毒症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肿瘤性疾病,分为肿瘤相关脓毒症组与非肿瘤相关脓毒症组,比较两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评分、感染部位、机械通气例数和时间、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支持和时间、各脏器衰竭的比例、生存率及住院天数等。结果 收集的1 325例成人脓毒症患者中,肿瘤相关脓毒症493例,非肿瘤相关脓毒症832例。肿瘤相关脓毒症组APACHE Ⅱ评分高于非肿瘤相关脓毒症组(P=0.001)。两组患者入ICU时感染部位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肿瘤相关脓毒症组呼吸道感染比例较低,而消化道、泌尿系统、血液、中枢神经、皮肤软组织和其他部位的感染比例较高(均P<0.001);机械通气例数和时间、接受CRRT支持的例数和时间以及真菌感染和未确认病原的比例也高于非肿瘤相关脓毒症组(均P<0.05)。肿瘤相关脓毒症组呼吸衰竭比例低于非肿瘤相关脓毒症组患者,而休克、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胃肠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比例高于非肿瘤相关脓毒症组(均P<0.05)。非肿瘤相关脓毒症组患者的28 d生存率和住ICU期间的总生存率明显优于肿瘤相关脓毒症组患者(均P<0.001)。结论 肿瘤相关脓毒症患者进入ICU时病情更严重,器官功能障碍、生命支持方法和病原特点均不同于非肿瘤相关脓毒症患者,且生存率更低,有必要对其评价和诊治策略进行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芦可替尼治疗骨髓纤维化患者的疗效及其预测模型
    张雪皎, 王跃, 谭云山, 刘澎
    2021 (4):  370-37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4.07
    摘要 ( 308 )   PDF(525KB) ( 179 )  
    目的 探讨芦可替尼治疗骨髓纤维化的疗效及其预测指标。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20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诊治的采用芦可替尼治疗的64例骨髓纤维化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治疗12周时脾脏体积较基线缩小≥35%为终点事件。采用LASSO回归筛选芦可替尼治疗骨髓纤维化的疗效预测指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 结果 64例骨髓纤维化患者中,DIPSS评分为低危10例、中危-1 22例、中危-2 14例、高危18例。JAK2V617F基因突变45例,MPL W515L/K基因突变 3例,CALR基因突变8例,三阴性8例。LASSO回归筛选出13个变量与芦可替尼缩脾的疗效相关。基于Logistic回归以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外周血有原幼细胞(BLAST)、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SD)为预测因素成功构建疗效预测模型,其AUC为0.774,敏感度为81.0%,特异度为69.6%。64例骨髓纤维化患者中共有23例(35.94%)患者脾脏体积较基线缩小≥35%;严格按照血小板计数选择芦可替尼起始剂量的15例患者进行亚组分析,7例(46.67%)患者的脾脏体积较基线缩小≥35%,与所有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早期给予足量芦可替尼治疗的骨髓纤维化患者疗效良好,以MPV、BLAST、PLT、RDW-SD为预测因素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疗效预测效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AR-T治疗难治/复发B细胞肿瘤患者后继发第二肿瘤2例并文献复习
    张世媛, 毛霞, 黄亮
    2021 (4):  376-37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4.08
    摘要 ( 234 )   PDF(688KB) ( 182 )  
    目的 分析基于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modified T cells,CAR-T)疗法在难治/复发B细胞肿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例B细胞肿瘤患者接受CAR-T治疗后继发第二肿瘤的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诊断为滤泡性淋巴瘤,接受CD19及CD22 CAR-T治疗后,无进展生存期为28个月,后继发腺癌;1例诊断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接受CD19 CAR-T治疗后,无进展生存期为14个月,后继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结论 CAR-T治疗在B细胞肿瘤患者治疗中取得巨大突破,但这一疗法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诱发第二肿瘤等远期不良反应,在临床实践中需要长期随访与总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临床应用
    杨光忠, 高文, 王国蓉, 李燕郴, 吴垠, 刘爱军, 冷芸, 陈文明
    2021 (4):  380-38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4.09
    摘要 ( 203 )   PDF(479KB) ( 155 )  
    目的 分析基于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modified T cells,CAR-T)疗法在难治/复发B细胞肿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例B细胞肿瘤患者接受CAR-T治疗后继发第二肿瘤的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诊断为滤泡性淋巴瘤,接受CD19及CD22 CAR-T治疗后,无进展生存期为28个月,后继发腺癌;1例诊断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接受CD19 CAR-T治疗后,无进展生存期为14个月,后继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结论 CAR-T治疗在B细胞肿瘤患者治疗中取得巨大突破,但这一疗法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诱发第二肿瘤等远期不良反应,在临床实践中需要长期随访与总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产硼替佐米(昕泰)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杨光忠, 耿传营, 吴垠, 刘爱军, 冷芸, 李燕郴, 高文, 陈文明
    2021 (4):  385-38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4.10
    摘要 ( 252 )   PDF(319KB) ( 268 )  
    目的 评价以国产硼替佐米(昕泰)为基础的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受以国产硼替佐米(昕泰)为基础方案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1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中新诊断80例,复发/难治37例。中位治疗4个疗程(范围:1~11个),总有效率(ORR)为72.6%(85/117),其中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ORR为91.3%(73/80),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ORR为32.4%(12/37)。不良反应均以1~2级为主,其中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35.0%(41/117)和32.5%(38/117);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周围神经病变和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2.5%(38/117)和53.0%(62/117)。结论 国产硼替佐米(昕泰)适宜用于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一线治疗,疗效和耐受性良好,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但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欠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LncRNA SNHG20通过miR-520f-3p调控胆管癌细胞增殖和侵袭
    关沧海, 刘浪, 史武江, 王健岗, 钟翔宇, 姜兴明
    2021 (4):  389-39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4.11
    摘要 ( 239 )   PDF(698KB) ( 146 )  
    目的 探讨lncRNA SNHG20和miR-520f-3p对胆管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术切除的20例胆管癌患者肿瘤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分别将si-SNHG20、miR-520f-3p mimics和miR-520f-3p inhibitor及其对照质粒转染至胆管癌CCLP-1细胞,构建过表达和沉默细胞模型。利用qRT-PCR分别检测胆管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以及胆管癌细胞系CCLP-1、QBC939、RBE、TFK-1和正常胆管上皮细胞系HIBEC中SNHG20与miR-520f-3p的表达水平。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SNHG20与miR-520f-3p的靶向关系。 结果 分别与癌旁组织和正常胆管上皮细胞系HIBEC比较,SNHG20在胆管癌组织和胆管癌细胞系CCLP-1、QBC939、RBE、TFK-1中的表达升高(P<0.05),而miR-520f-3p表达降低(P<0.05)。与si-NC组比较,敲低SNHG20后CCLP-1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降低(P<0.05)。SNHG20可以靶向作用并调控miR-520f-3p的表达,敲低 miR-520f-3p能逆转下调SNHG20对CCLP-1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抑制作用(t=10.533,P=0.002;t=8.683,P=0.037)。 结论 LncRNA SNHG20能靶向作用于miR-520f-3p,进而调控胆管癌细胞增殖和侵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肺转移人源骨肉瘤细胞系的建立及鉴定
    支文兰, 常君丽, 胡少朴, 王晓波, 赵福来, 孙星媛, 马小平, 杨燕萍
    2021 (4):  394-39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4.12
    摘要 ( 295 )   PDF(968KB) ( 234 )  
    目的 建立具有高肺转移能力的人源骨肉瘤细胞系,为探索骨肉瘤肺转移的发生机制提供研究模型。方法 将GFP和荧光素酶标记的人源骨肉瘤143B细胞重悬到MEM培养基并与Matrigel胶按1∶1比例混匀,制成浓度为1×107/mL的细胞悬液。取10 μL注射到4周龄BALB/c 裸鼠的左侧胫骨内,建立胫骨内原位注射肺转移瘤模型(n=6)。收集肺转移结节制成单细胞悬液,在完全培养基中贴壁培养,并用新霉素(G418)抗性筛选后扩增,再次接种于裸鼠胫骨内;采用同样方法在体内循环2次后获得的细胞命名为143B-HLM。采用体外实时细胞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情况,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迁移浸润关键分子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同时观察肺转移瘤模型肺部肿瘤结节的形成情况。结果 与亲本人源骨肉瘤143B细胞相比,建立的143B-HLM细胞体外迁移能力增强,波形蛋白(Vimentin)和锌指转录因子(Slug)的蛋白表达量增加(均P<0.05),Vimentin、Slug、锌指转录抑制因子(Snail)和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mRNA表达水平也升高(均P<0.05)。与注射143B细胞的裸鼠相比,裸鼠胫骨内原位注射143B-HLM细胞的荷瘤模型中,原位肿瘤体积减小(P<0.05),肺部肿瘤转移荧光信号显著增强,肺转移的裸鼠数目也更多(P<0.01)。结论 骨肉瘤肺转移细胞经体内循环筛选及分离,成功建立了稳定的具有高肺转移能力的骨肉瘤细胞系143B-HLM。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ncRNA PRNCR1靶向miR-653-5p调控鼻咽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 
    赵黎阳, 崔玲, 张颖, 王玲, 李会政
    2021 (4):  400-40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4.13
    摘要 ( 225 )   PDF(1077KB) ( 117 )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非编码RNA 1(prostate cancer non-coding RNA 1,PRNCRl)对鼻咽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RT-qPCR法检测鼻咽癌细胞系(5-8F、6-10B、C666-1)及鼻咽上皮细胞NP69中PRNCR1和miR-653-5p表达。分别将si-PRNCR1、miR-653-5p mimics或两者共转染至鼻咽癌6-10B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PRNCR1和miR-653-5p的靶向关系。结果 鼻咽癌细胞系(5-8F、6-10B、C666-1)中PRNCR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鼻咽上皮细胞NP69(均P<0.001),而miR-653-5p表达水平均低于NP69细胞(均P<0.001)。敲减PRNCR1或过表达miR-653-5p后,鼻咽癌6-10B细胞的增殖能力、划痕愈合率及侵袭细胞数均降低(均P<0.001),而凋亡率升高(均P<0.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PRNCR1与miR-653-5p存在靶向关系。敲减PRNCR1后,6-10B细胞中miR-653-5p的表达水平升高(P<0.001)。敲减miR-653-5p可逆转敲减PRNCR1对鼻咽癌6-10B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论 PRNCR1在鼻咽癌细胞系中高表达,敲减PRNCR1表达可抑制鼻咽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负调控miR-653-5p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晚期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真实世界研究
    徐君南, 曹慧, 姜雨君, 李欢, 董方圆, 段羊羊, 井明晰, 郭翔宇, 孙涛
    2021 (4):  406-41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4.14
    摘要 ( 252 )   PDF(770KB) ( 213 )  
    目的 评价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15日至2020年10月30日本中心83例采用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的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其临床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不良反应。结果 共纳入的83例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5.5个月,一线(n=25)和二线(n=38)采用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患者的ORR高于多线治疗患者(n=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0% vs 44.7% vs 30.0%,P=0.466),3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96.0% vs 89.5% vs 80.0%,P=0.337)。哌柏西利联合组全人群mPFS为13.0个月(95%CI:11.4~14.6个月),一线/二线治疗患者的mPFS较多线治疗患者延长(20.0 个月 vs 14.0个月 vs 5.0个月,P<0.001),仅有骨转移的患者mPFS优于非骨转移患者(未达到 vs 13.0个月; HR=0.42,95%CI:0.22~0.84,P=0.01);无内脏转移患者的mPFS优于存在内脏转移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个月 vs 13.0个月;HR=0.65,95%CI:0.35~1.22,P=0.38)。依维莫司联合内分泌治疗耐药患者应用哌柏西利治疗仍可获益(mPFS=5个月)。83例患者采用哌柏西利联合治疗后常见和严重的不良反应均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其中12例因不良反应下调剂量。结论 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尤其是一/二线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安全性良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ACE联合TKI及PD-1抑制剂在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转化治疗中的疗效
    韦滔, 唐置鸿, 韦猛, 林有智, 陈洁, 白涛, 王小波, 齐鲁楠, 唐娟, 黎乐群, 吴飞翔
    2021 (4):  413-41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4.15
    摘要 ( 382 )   PDF(816KB) ( 198 )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在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转化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收集和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肝脏胰腺病区接受TACE联合TKI及PD-1抑制剂治疗的22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研究终点为手术转化率,次要研究终点为肿瘤反应、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不良反应等。结果 22例患者的手术转化率为45.5%(10/22),客观缓解率为81.8%(18/22),疾病控制率为90.9%(20/22),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和中位总生存时间均未达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22/22),其中≥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13/22)。10例转化治疗成功患者开始治疗至手术的中位时间为4.7个月(IQR:3.4~8.4个月),中位手术时间为271 min(IQR:210~313 min),中位出血量为225 mL(IQR:100~425 mL),术后中位引流管拔管时间为6.0 d(IQR:4.8~8.5 d),术后中位住院天数为10.0 d(IQR:8.5~12.3 d),3例获病理完全缓解,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5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和死亡。结论 TACE联合TKI及PD-1抑制剂可能是不可切除肝细胞癌一种有效且安全的转化治疗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KIF20A在高级别T1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测术后复发的价值
    任伟刚, 李嘉辉, 李铁求, 谭武宾, 周松
    2021 (4):  420-42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4.16
    摘要 ( 184 )   PDF(679KB) ( 161 )  
    目的 探讨驱动蛋白家族成员 20A(KIF20A)蛋白在高级别T1(T1HG)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测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12月于本院泌尿外科首次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切除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距肿瘤边缘≥3 cm)标本94例,经术后病理诊断为T1HG膀胱癌。免疫组化法检测KIF20A 蛋白表达水平。术后通过膀胱镜监测肿瘤复发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KIF20A 蛋白表达水平预测术后复发的价值。结果 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膀胱癌患者癌组织中KIF20A mRNA表达量高于正常组织(P<0.05);且KIF20A高表达组膀胱癌患者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12)。临床样本分析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T1HG膀胱癌组织中KIF20A蛋白阳性表达率升高(12.8% vs 64.9%,P<0.001), KIF20A蛋白表达水平与年龄、吸烟史、肿瘤直径、T1亚分期、病理分级有关(均P<0.05)。KIF20A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较阴性表达组患者短(log-rank χ2=16.154,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显示, KIF20A蛋白阳性表达是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33,95%CI:1.451~6.339,P=0.003)。结论 KIF20A蛋白在T1HG膀胱癌组织中高表达,有望成为预测膀胱癌术后复发风险的有效生物学指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加速部分乳腺照射的研究进展
    王梓萌, 向作林
    2021 (4):  425-42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4.17
    摘要 ( 353 )   PDF(338KB) ( 410 )  
    加速部分乳腺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作为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治疗手段,相较于全乳照射(whole breast irradiation,WBI)具有时间短、费用低等优势,成为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已经确立的受Ⅰ级证据支持的APBI技术主要是近距离放疗和外照射放疗,此外也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如术中放疗、立体定向部分乳腺照射、无创图像引导近距离乳腺放疗、术前加速部分乳腺照射和质子加速部分乳腺照射等,不同技术各具特点。本文将从APBI技术及其疗效、安全性及新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编码RNA的m6A修饰及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胡滨滨, 张明
    2021 (4):  430-43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4.18
    摘要 ( 271 )   PDF(460KB) ( 436 )  
    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作为转录组中最常见的转录后RNA修饰,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但m6A修饰的生物学功能尚未完全清楚。RNA m6A甲基化的研究较多,但目前主要集中在mRNA上,对非编码RNA(ncRNA)的研究较少。得益于新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进步,目前越来越多m6A修饰的ncRNA被鉴定、注释,并进行和功能预测,ncRNA的m6A修饰在细胞发育和癌症中的作用也不断被提示。本文就ncRNA的m6A修饰及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妇科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研究进展
    邵如玉, 姚德生
    2021 (4):  436-44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4.19
    摘要 ( 267 )   PDF(389KB) ( 257 )  
    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主要通过腹腔内灌注治疗系统实现对腹腔内热化疗的精准控温、循环灌注,目前主要用于治疗和预防消化道肿瘤腹膜种植转移、腹膜假性黏液瘤以及控制恶性腹水。近年来,HIPEC逐渐成为治疗晚期、复发或转移性妇科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方法,本文就HIPEC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癌患者肌肉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贾葵, 陈俊强, 唐梦娟
    2021 (4):  441-44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1.04.20
    摘要 ( 223 )   PDF(348KB) ( 230 )  
    肌肉减少症是一种与年龄,慢性消耗性疾病相关的骨骼肌疾病。在胃癌患者中肌肉减少症是常见的合并症,目前研究显示肌肉减少症与患者不良预后有关,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开始关注胃癌肌肉减少症的筛查并制定干预措施。本文就肌肉减少症的诊断及其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干预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