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微信公众号

官网二维码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1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2-02-25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2021年非小细胞肺癌内科领域重要进展
    蒋玮, 张力
    2022 (1):  1-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1.01
    摘要 ( 1492 )   PDF  
    2021年肺癌的内科治疗领域取得了很多重大研究进展。免疫治疗除了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继续得到更多数据支持并进行了新的联合方式的探索,还向围手术期推进,给更多围手术期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同时,免疫同步放疗联合策略的可行性得到进一步验证。靶向治疗方面,除了对传统EGFR-TKI耐药有了新的治疗策略,肺癌的少见突变如EGFR exon 20ins、KRAS、c-Met、RET的新药研发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望给更多患者带来治疗机会。创新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药物的研发成功也为肺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手段。本文拟对2021年非小细胞肺癌内科治疗领域的重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及其变异促肝细胞癌的作用机制
    周鑫宇, 柳东红, 蔡仕良, 陈宏森, 何奕达, 王瑞华, 曹广文
    2022 (1):  8-1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1.02
    摘要 ( 2750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芋螺多肽AuIB对小鼠骨癌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陈海韶, 刘震, 李俊达, 宁星, 赵璐, 李华道, 潘灵辉
    2022 (1):  15-1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1.03
    摘要 ( 247 )   PDF  
    目的 探讨芋螺多肽AuIB在骨癌痛小鼠中的镇痛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 SHAM组)、骨癌痛组(BCP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低剂量(0.6 mg/kg)AuIB给药组(AuIB1组)、中剂量(1.2 mg/kg)AuIB给药组(AuIB2组)和高剂量(2.4 mg/kg)AuIB给药组(AuIB3组)。术后第14天利用X影像和HE染色观察小鼠股骨病理学变化情况;分别于癌细胞接种前1 d以及接种后3 d、5 d、7 d、11 d和14 d时检测机械缩足阈值;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L4-L5段背根神经节和大脑皮层组织中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SHAM组相比,术后14 d BCP组的X影像提示骨质破坏,HE染色提示癌细胞浸润;与SHAM组相比,术后第7天起BCP组的机械缩足阈值明显降低(P<0.05);与BCP组相比,AuIB1组、AuIB2组和AuIB3组分别在术后第14 d、11 d和7 d出现机械缩足阈值明显升高(均P<0.05);与BCP组相比,AuIB3组背根神经节和大脑皮层组织p-PI3K/PI3K、p-AKT/AKT比例显著减少(均P<0.05)。 结论 芋螺多肽AuIB可减轻骨癌痛小鼠的机械痛行为,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肠癌来源外泌体通过HMGB1诱导中性粒细胞活化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
    周安付, 谭琰, 张惠晶
    2022 (1):  20-2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1.04
    摘要 ( 1723 )   PDF  
    目的  探讨结肠癌细胞来源外泌体在中性粒细胞和结肠癌细胞间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中性粒细胞和结肠癌细胞SW480,分别用sh-NC和sh-HMGB1转染SW480细胞后分离相应外泌体SW480-exo、sh-NC-exo、sh-HMGB1-exo。各组外泌体分别处理中性粒细胞,同时设置PBS组;提取各组中性粒细胞上清液,再分别与SW480细胞共培养,依次记为SW480-exo+Neutrophils组、sh-NC-exo+Neutrophils组、sh-HMGB1-exo+Neutrophils组和PBS+Neutrophils组。采用Sytox green染色检测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的形成情况,Western blot检测HMGB1蛋白的表达水平,CCK-8检测细胞活力,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敲低HMGB1结肠癌细胞模型并分离SW480-exo、sh-NC-exo和sh-HMGB1-exo。与PBS组相比,SW480-exo组中性粒细胞Sytox green荧光单位和HMGB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与sh-NC-exo组相比,SW480-exo组中性粒细胞中HMGB1蛋白表达和Sytox green荧光单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sh-HMGB1-exo组细胞中HMGB1蛋白表达和Sytox green荧光单位明显降低(均P<0.05)。SW480-exo+Neutrophils组SW480细胞活力、克隆形成数、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均较PBS+Neutrophils组明显升高(均P<0.05),但与sh-NC-exo+Neutrophil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h-NC-exo+Neutrophils组相比,sh-HMGB1-exo+Neutrophils组SW480细胞活力、克隆形成数、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结肠癌细胞来源外泌体可能通过HMGB1诱导中性粒细胞NETs形成,从而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iR⁃145⁃5p靶向调控LOX基因对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邢婉婷, 徐静轩, 齐鲁楠
    2022 (1):  26-3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1.05
    摘要 ( 188 )   PDF  
    目的 探讨miR-145-5p靶向调控LOX对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外科手术切除的73例肝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其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以及肝癌细胞系SMMC-7721、SK-Hep1,采用RT-PCR法检测组织中miR-145-5p和LOX的表达。分别将miR-145-5p慢病毒载体、LOX过表达质粒及LOX慢病毒沉默载体转染至肝癌细胞SMMC-7721或SK-Hep1,同时用LOX过表达质粒和过表达miR-145-5p慢病毒载体共转染SMMC-7721细胞,各转染组均设置相应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然后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LOX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miR-145-5p的靶点,并利用Cluster Profiler包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 qRT-PCR检测结果显示,miR-145-5p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肝癌组织(4.196±2.288 vs 2.835±1.817,P<0.0001);LOX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2.17±1.369 vs 11.26±1.556,P<0.001)。Transwell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LOX能促进肝癌细胞侵袭、迁移,敲低LOX则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迁移(均P<0.05);过表达miR-145-5p能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LOX过表达能逆转miR-145-5p对SMMC-7721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能力。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显示,LOX是miR-145-5p的靶基因。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miR-145-5p能抑制LOX蛋白表达水平(P<0.001)。结论 miR-145-5p在肝癌组织中低表达,LOX则高表达,miR-145-5p可能通过负向调控LOX抑制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氩氦刀冻融治疗对兔VX2肝移植瘤微血管的影响
    林懋捷, 易峰涛
    2022 (1):  32-3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1.06
    摘要 ( 2443 )   PDF  
    目的 探讨氩氦刀冻融治疗对兔VX2肝移植瘤微血管的影响。方法 通过将VX2肿瘤组织肝内注射法构建兔VX2肝移植瘤模型1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时间氩氦刀冻融治疗组(包括3 d组、7 d组、15 d组、30 d组),每组3只。采用320排CT增强扫描及组织学HE染色法观察治疗区域肿瘤组织形态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CD31、MVD-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15只兔VX2肝移植瘤模型。CT检查结果显示,对照组肿瘤分为周边环状强化区和中间坏死区;冻融治疗组治疗部位血流缺损,呈低密度空洞状,且低密度范围随治疗时间进展逐渐缩小;若冻融不全,可见残留病灶强化。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冻融治疗后形成无细胞结构的坏死区域,伴有炎性细胞反应带,随时间进展炎性细胞逐渐减少,并出现纤维增生带;若冻融不全,治疗区周边可见肿瘤细胞残留。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VD-CD31、MVD-VEGF表达在冻融3 d组和冻融7 d组明显增加(均P<0.05),在冻融15 d组和冻融30 d组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氩氦刀冻融治疗可以抑制兔VX2肝移植瘤微血管新生,可能是肝脏肿瘤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周血GPC3在肝细胞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马小华, 吴坤瑾, 黄启超, 曲凯, 马磊
    2022 (1):  38-4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1.07
    摘要 ( 2346 )   PDF  
    目的 探讨血清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蛋白和外周血GPC3 mRNA及其联合检测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例肝癌组织标本中GPC3的表达情况。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关于GPC3诊断HCC的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MetaDisc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的诊断评估指标,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ummar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肝癌组织中特异性表达GPC3。进一步纳入19篇文献(其中血清GPC3蛋白16篇,外周血GPC3 mRNA 5篇)评价外周血中GPC3分子对HCC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单独血清GPC3蛋白诊断HCC的合并敏感度、特异度、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95%CI:0.60~0.64)、0.67(95%CI:0.65~0.69)、0.75;外周血GPC3 mRNA诊断HCC的合并敏感度、特异度、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95%CI:0.70~0.81)、0.87(95%CI:0.84~0.91)、0.92。血清GPC3蛋白联合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诊断HCC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2(95%CI:0.80~0.85)、0.81(95%CI:0.79~0.84),联合异常凝血酶原(des-γ-carboxy prothrombin,DCP)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4(95%CI:0.68~0.79)、0.76(95%CI:0.70~0.81)。结论 GPC3分子特异性表达于肝癌组织,相对于血清GPC3蛋白,外周血GPC3 mRNA诊断HCC可能具有更高的效能;单独GPC3蛋白的诊断效能有限,联合AFP或DCP可提高其诊断效能,有助于HCC早期诊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肝细胞癌相关DNA甲基化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及验证
    秦小玲, 刘顺, 庞婷, 刘美良, 伍柳玉, 曾小云
    2022 (1):  45-5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1.08
    摘要 ( 2524 )   PDF  
     目的 筛选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相关的甲基化CpG诊断生物标志物。方法 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HCC的DNA甲基化和表达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候选CpG位点。采用焦磷酸测序及qRT-PCR检测50例早期HCC组织样本中候选CpG位点的甲基化率及其所在基因的表达量,并验证其诊断效能。在GSE54503、GSE89852和GSE56588数据集中评估候选CpG位点的诊断效能。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5个候选CpG位点(cg12614630、cg19786751、cg06131338、cg23371746和cg25340966),多变量联合诊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93。50例早期HCC组织中cg12614630(GPR182)、cg19786751(ACACB)和cg06131338(ACACB)的甲基化率高于癌旁组织以及对应基因的表达水平均低于癌旁组织,且位点甲基化水平与基因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在早期HCC组织以及GSE54503、GSE89852和GSE56588数据集中,3个CpG位点联合诊断的AUC分别为0.903、0.812、0.844和0.934。结论 cg12614630、cg19786751和cg06131338 CpG位点可能是HCC潜在的诊断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这3个CpG位点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直肠癌患者血浆外泌体中miR⁃590⁃3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段吉舫, 杨朝纲, 向贤慧
    2022 (1):  52-5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1.09
    摘要 ( 3436 )   PDF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血浆外泌体中miR-590-3p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预后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利川市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97例CRC患者以及2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浆样本,采用ExoQuick Exosome Precipitation Solution试剂盒从患者血浆中分离外泌体,分别用透射电镜、NanoSight纳米颗粒分析仪鉴定其形态和粒径,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特异性标记蛋白CD63和TSG101的表达;采用RT-qPCR检测血浆外泌体中miR-590-3p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CR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CRC患者预后的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miR-590-3p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期。结果 从97例CRC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血浆分离的外泌体粒径主要集中在100 nm左右,Western blot检测可见CD63和TSG101表达,且CRC患者血浆中的外泌体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RT-qPCR检测结果显示,CRC患者血浆外泌体中miR-590-3p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7.163±0.147 vs 1.339±0.161,P<0.001),其表达水平与CRC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淋巴脉管浸润及TNM分期有关(均P<0.05)。生存分析显示,血浆外泌体miR-590-3p高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期较低表达组短(P=0.003)。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血浆外泌体miR-590-3p高表达是CR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954,95%CI:1.271~3.524,P=0.032)。结论 miR-590-3p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浆外泌体中表达上调,且与肿瘤进展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能作为独立标志物用于CRC预后评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6A去甲基化酶ALKBH5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郑川军, 金松, 吴红梅, 岑雪青, 陆明深, 谭盛葵, 朱小年
    2022 (1):  58-6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1.10
    摘要 ( 191 )   PDF  
    目的 探讨m6A去甲基化酶烷基化修复蛋白B同源物5(alkylation repair protein B homolog 5,ALKHB5)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肝癌切除术的80例HCC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距病灶>3 cm)的石蜡包埋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LKBH5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在HCC组织中ALKBH5高表达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01),且与肿瘤大小和血清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水平相关(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ALKBH5低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期(P=0.011)和无复发生存期(P=0.012)均缩短,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ALKBH5低表达是影响HCC患者总生存期(HR=1.965,95%CI:1.029~3.751,P=0.041)和无复发生存期(HR=2.201,95%CI:1.046~4.629,P=0.038)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ALKBH5在HCC组织中表达下调且低表达患者预后不良,ALKBH5可能是HCC潜在的预后评估指标及治疗靶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LH1表达对胃癌患者预后及术前新辅助化疗反应的预测价值
    周高云, 林龙, 林进维, 苏德文
    2022 (1):  65-6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1.11
    摘要 ( 761 )   PDF  
    目的 探讨mutL同源基因1(mutL homologous gene 1,MLH1)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及术前新辅助化疗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行胃癌根治术的323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LH1的表达。根据存活癌细胞的比例评估术前化疗的组织学反应。在免疫组化结果MLH1阴性表达的肿瘤中评估MSI状态。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23例胃癌患者中,MLH1阴性表达32例(9.9%),阳性表达291例(90.1%)。32例MLH1阴性表达患者中,MSI-H 27例(84.3%),MSS/MSI-L 5例(15.7%)。MLH1阴性组的化疗反应者比例低于MLH1阳性组(21.4% vs 60.4%,P<0.001)。未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患者(n=198)中,MLH1阴性组的RFS较 MLH1阳性组长(P<0.001);在接受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患者(n=125)中,两组R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2)。多因素Cox回归显示,MLH1阳性表达患者的复发风险较MLH1阴性表达患者高(HR=2.45,95%CI:1.06~5.67,P=0.037)。结论 MLH1缺失与化疗耐药相关,不会延长新辅助化疗后的RFS,且MLH1与MSI状态高度相关,可能是MSI的替代指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机器学习预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的病理完全反应
    赵顺, 王树萌, 秦金凤
    2022 (1):  70-7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1.12
    摘要 ( 320 )   PDF  
    目的 基于乳腺癌电子病历系统收集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数据构建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后的病理完全反应(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NAC治疗和手术切除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信息。按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训练集中分别构建5个机器学习模型:Logistic回归(LR)、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简单贝叶斯(naive bayes,NB)、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以及XGboost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价机器学习的预测能力。结果 共742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训练集533例,验证集209例。经特征工程后,选择年龄、CA-15-3、ER状态、PR状态、HER2状态、Ki-67、 T分期、N分期和NAC方案等特征构建预测模型。构建的5个机器学习模型中,XGboost模型的性能最高,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850、0.834。结论 使用治疗前临床和病理特征并基于机器学习构建的XGboost模型在预测乳腺癌患者NAC后的pCR反应中具有良好效能,能为患者后续的治疗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D打印微创导向模板插植放射治疗联合深部热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分析
    侯光营, 苗珺珺, 胡建伟, 郜蕾, 张永侠, 袁香坤
    2022 (1):  76-8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1.13
    摘要 ( 208 )   PDF  
    目的 探讨3D打印微创导向模板插植放射治疗联合深部热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疗的80例初治宫颈癌患者,并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及单纯治疗组,每组40例。单纯治疗组外照射采用6 MV-X加速器放疗同步顺铂化疗,后装治疗采用192Ir高剂量率通用施源器腔内放疗,大体肿瘤靶区照射30~36 Gy,5~6次,6 Gy/次,1次/周。联合治疗组外照射及同步化疗同单纯治疗组,插植放射治疗在3D打印微创导向模板引导下进行,总剂量及分次剂量同单纯治疗组,每次插植治疗结束2 h内联合深部热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以及90%靶区体积剂量(D90)、100%处方剂量体积百分比(V100)、危及器官膀胱和直肠2 cm3体积的受照剂量(D2 cm3)。结果 治疗结束2个月后,联合治疗组患者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92.5% vs 72.5%,χ2=4.242,P=0.039),但部分缓解率和疾病稳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35,P=0.193;χ2=3.117,P=0.241)。与单纯治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高危临床靶区的V100、D90均明显升高[(79.83±6.31)% vs (87.35±4.38)%,t=6.685,P<0.001;(5.89±0.24) Gy vs (6.32±0.21) Gy,t=7.584,P<0.001],危及器官直肠D2 cm3的平均剂量明显降低[(3.50±0.27) Gy vs (3.25±0.36) Gy,t=-3.406,P=0.002],但膀胱D2 cm3的平均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2±0.18) Gy vs (4.37±0.25) Gy,t=-0.961,P=0.343]。两组患者1~2级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膀胱炎以及3级放射性膀胱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联合治疗组3级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较单纯治疗组明显降低(χ2=3.914, P=0.048)。结论 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应用3D打印微创导向模板插植放射治疗联合深部热疗治疗较传统通用施源器三维腔内后装放射治疗的近期疗效显著提高,不良反应较轻,在靶区受照剂量及危及器官保护上也具有优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T 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附50例临床报告
    刘夫红, 薛松, 张永平, 黄文秋, 王静波
    2022 (1):  81-8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1.14
    摘要 ( 2320 )   PDF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治疗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和急性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ymphoma, T-LBL)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2019年于航天中心医院接受allo-HSCT的50例T-ALL/LB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疗效、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50例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20.5岁(范围:9.0~63.0岁);单倍体移植44例,脐血移植 2例,同胞全合移植 4例;T-ALL 40例,T-LBL 10例;移植前处于完全缓解(CR)状态16例,处于未完全缓解(非CR)状态34例。移植后,中位随访20个月(范围:1~84个月),存活23例,死亡27例;移植后24个月的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0.0%和44.0%,36个月的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5.5%和40.0%。随访期间,共有20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40.0%(20/50)。移植前获CR、无髓外病变、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患者预后较好,而移植前有无基因突变、不同预处理方案、有无急性/慢性GVHD患者的总生存期及无复发生存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这项小样本、无对照的临床研究中,T-ALL/LBL患者在缓解期行allo-HSCT可能较挽救性移植的生存预后有所改善,其中复发为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关系
    罗燕珍, 周达, 陈思静, 廖成成, 王明月, 谭晓虹, 柯晴, 岑洪
    2022 (1):  87-9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1.15
    摘要 ( 983 )   PDF  
    目的 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7月至2018年5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95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DLBCL组织中CD68、CD163的表达水平,并分析TAMs浸润水平与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并在公共数据库GSE31312、GSE10846基因表达数据集进行验证;利用ssGSEA方法探讨TAMs中M2型影响预后的潜在免疫生物学机制。结果 95例DLBCL患者中,CD68+TAMs低表达50例(52.6%),高表达45例(47.4%);CD163+TAMs低表达和高表达分别为34例(35.8%)和61例(64.2%)。CD68+TAMs浸润水平与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AnnArbor分期、骨髓受侵相关(均P<0.05),而CD163+TAMs浸润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均无关(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DLBCL组织中CD68+TAMs、CD163+TAMs高浸润与患者较短生存时间相关(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DLBCL组织中CD163+TAMs高浸润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695,95%CI:1.126~6.455,P=0.026)。ssGSEA富集分析有6条免疫相关信号通路(适应性免疫系统通路、MHCⅠ类抗原呈递信号通路、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Treg分化信号通路、TCR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在M2型TAMs低浸润组显著富集(均P<0.05,FDR<0.25)。结论 DLBCL组织中CD163+TAMs高浸润水平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相关信号通路影响患者预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生存影响因素分析
    吕欣建, 杨明正, 谷昱颖, 张捍博, 丁璐, 陈清梅, 邓阳
    2022 (1):  93-9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1.16
    摘要 ( 222 )   PDF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根治性切除术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行根治性切除术的1 744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OS的因素,利用R语言survminer软件包绘制森林图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 1 744例HCC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3.5%、51.0%、22.2%。多因素Cox分析显示,男性(HR=1.242,P=0.026)、乙肝病毒 DNA≥500 copies/mL (HR=1.265,P<0.001)、甲胎蛋白≥400 ng/mL(HR=1.597,P<0.001)、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3.3(HR=1.288,P=0.003)、BCLC B/C期(HR=1.734,P<0.001)、微血管侵犯(HR=1.548,P<0.001)、肿瘤大小≥5 cm(HR=1.944,P<0.001)、多发病灶(HR=1.422,P<0.001)是影响HCC患者术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肿瘤包膜完整(HR=0.673,P<0.001)和术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HR=0.652,P<0.001)是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HCC患者术后总生存率较低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乙肝病毒DNA≥500 copies/mL、甲胎蛋白≥400 ng/mL、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3.3、BCLC B/C期、微血管侵犯、肿瘤大小≥5 cm、多发病灶是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术后治疗和预后评估指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癌情监测
    2009—2015 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乳腺癌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王馨, 丁高恒, 王宏宗, 魏兴民, 吴建军, 迟婷, 白晓蓉, 刘玉琴
    2022 (1):  99-104.  doi: 0.3969/j.issn.1674-5671.2022.01.17
    摘要 ( 115 )   PDF  
    目的 分析2009—2015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根据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上报的2009—2015年乳腺癌数据,计算粗发病(死亡)率、年龄别发病(死亡)率、累积率(0~74岁)、标化发病(死亡)率。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率)根据2000年全国普查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计算,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依照Segi's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计算。运用Joinpoint 4.7统计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结果 2009—2015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乳腺癌新发病例4 980例,粗发病率为27.14/10万,中标率为22.84/10万,世标率为23.56/10万;乳腺癌死亡病例895例,粗死亡率为8.72/10万,中标率为7.61/10万,世标率为8.00/10万,城市地区乳腺癌粗发病率为28.59/10万,中标率为23.69/10万,世标率为24.54/10万;农村地区粗发病率为24.27/10万,中标率为22.08/10万,世标率为22.15/10万。城市地区乳腺癌粗死亡率为10.13/10万,中标率为8.34/10万,世标率为8.71/10万;农村地区粗死亡率为4.70/10万,中标率为5.79/10万,世标率为6.15/10万。年龄别发病高危人群为50~岁年龄组,年龄别死亡高危人群为80~岁年龄组,且年龄别发病率、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2009—2015年甘肃省乳腺癌中标发病率(APC=-3.8%,95%CI:-10.5%~3.5%)和中标死亡率(APC=-10.1%,95%CI:-24.9%~7.6%)总体略有下降,但趋势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09—2015年甘肃省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趋势平稳,但城市地区的发病和死亡水平高于农村地区,且中老年人群为高危人群。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BTK抑制剂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
    刘康, 王亮
    2022 (1):  104-11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1.18
    摘要 ( 1763 )   PDF  
    性B细胞淋巴瘤中常见B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BCR)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是BCR通路的关键酶,对恶性B细胞增殖分化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淋巴瘤重要的治疗靶点。近年来BTK抑制剂陆续进入临床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患者带来了转机。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随着药物的使用,部分患者出现了对BTK抑制剂的原发或继发耐药,因此解决耐药问题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就BTK抑制剂的应用现状、耐药机制及其应对策略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标志物在卵巢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王兴国, 徐智阳, 刘淑娟, 邢金良
    2022 (1):  111-11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1.19
    摘要 ( 675 )   PDF  
    肿瘤标志物检测是早期卵巢癌诊断常用的手段,传统肿瘤标志物如血清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人类附睾蛋白4 (human epididymis protein,HE4)等单一检测或联合检测均在卵巢癌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液体活检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卵巢癌早期诊断研究开辟了新方向,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循环肿瘤RNA(circulating tumor RNA,ctRNA)、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肿瘤培养的血小板(tumor educated platelet, TEP)等多种新型生物标志物不断被挖掘,并在卵巢癌诊断中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肿瘤标志物在卵巢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节性T细胞的肿瘤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樊慧明, 汪斌如, 陈始明
    2022 (1):  117-12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1.20
    摘要 ( 3275 )   PDF  
    恶性肿瘤仍是当今难以治愈的疾病,因此寻找新的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十分迫切。近年来,肿瘤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是一类维持正常机体免疫平衡的免疫抑制性细胞,其异常表达时能抑制正常抗肿瘤免疫反应并促进肿瘤生长。本文就Treg细胞的肿瘤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OCE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叶家享, 刘志辉
    2022 (1):  123-12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1.21
    摘要 ( 3534 )   PDF  
    肿瘤细胞要与其他非肿瘤细胞发生联系,首先要接受非肿瘤细胞释放出来的信号分子,并将这些细胞信号分子引起的外刺激转变成可以传递的细胞内信号。钙池操纵钙离子内流(store-operated Ca2+ entry,SOCE)是一种胞外-胞内信号传导的独特方式,可以调控细胞内外Ca2+的动态平衡,目前研究显示异常的钙信号与恶性肿瘤细胞EMT、肿瘤血管生成、侵袭转移及肿瘤免疫密切相关。本文就SOCE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