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微信公众号

官网二维码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1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4-25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消化道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预测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
    黄润杰, 关文龙, 王峰
    2022 (2):  130-13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2.01
    摘要 ( 1569 )   PDF  

    为一种新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为肿瘤的治疗带来了巨大革新。在消化道肿瘤中,少部分患者对ICI有显著的临床获益,但大部分患者仍无法获益。如何找到预测疗效的分子标志物,精准定位治疗敏感人群是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本综述全面汇总了消化道肿瘤ICI治疗的相关研究,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与转录组学、表观遗传组学等不同层面阐述对疗效产生显著影响的分子标志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代谢重编程在化疗耐药与免疫治疗耐受中的研究进展
    邸宇琴, 丁宇烽, 王雄军
    2022 (2):  139-14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2.02
    摘要 ( 1151 )   PDF  
    恶性肿瘤位居重大疾病之首,也是我国大健康战略首要克服的难题。恶性肿瘤除了部分患者可手术外,目前其余大部分患者仍需要依靠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然而,肿瘤细胞依赖其代谢途径的重塑应对药物治疗带来的不利环境,并使之转换形成有利于肿瘤进展的代谢模式。本文主要对目前常见的在药物治疗情况下的肿瘤细胞代谢重塑方式进行总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LncRNA DLX6-AS1通过miR-181b/IL-6轴影响食管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苏莹, 马丽丽, 柳江
    2022 (2):  147-15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2.03
    摘要 ( 569 )   PDF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同源盒转录因子6反义RNA1(homeo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6 antisense RNA1,DLX6-AS1)调控miR-181b/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轴对食管癌Eca-109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方法 选取人食管上皮细胞株HEEC和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株Eca-109,采用qRT-PCR检测lncRNA DLX6-AS1、miR-181b及IL-6的表达水平。将si-DLX6-AS1、miR-181b mimics、pcDNA-IL-6、pcDNA-IL-6+miR-181b mimics及其相应阴性对照分别转染至Eca-109细胞,采用qRT-PCR检测转染效果,CCK-8法和EdU染色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lncRNA DLX6-AS1与miR-181b、miR-181b与IL-6的靶向关系。结果 与HEEC细胞相比,Eca-109细胞中lncRNA DLX6-AS1、IL-6 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P=0.005,0.006),但miR-181b表达水平降低(P=0.004)。与相应阴性对照组比较,si-DLX6-AS1组和miR-181b mimics组的细胞增殖活性和EdU阳性细胞率均降低(均P<0.05),细胞迁移数目与侵袭数目均减少(均P<0.05),而pcDNA-IL-6组的细胞增殖活性和EdU阳性细胞率升高(均P<0.05),细胞迁移数目与侵袭数目增加(均P<0.05)。lncRNA DLX6-AS1与miR-181b存在靶向结合关系,miR-181b mimics和野生型DLX6-AS1载体共转染后,细胞内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P=0.006);下调DLX6-AS1表达后Eca-109细胞中miR-181b表达水平升高(P=0.010)。miR-181b与IL-6存在靶向结合关系,miR-181b mimics和野生型IL-6载体共转染后,细胞内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过表达miR-181b后Eca-109细胞中IL-6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pcDNA-IL-6组比较,pcDNA-IL-6与miR-181b mimics共转染后,Eca-109细胞中IL-6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细胞增殖活性和EdU阳性细胞率降低,细胞迁移数目与侵袭数目也减少(均P<0.05)。 结论 LncRNA DLX6-AS1通过miR-181b靶向负调控IL-6表达而促进食管癌Eca-109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帕替尼对胃癌HGC-27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蒋健, 左云, 倪晨, 朱惠平
    2022 (2):  154-15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2.04
    摘要 ( 631 )   PDF  
    目的 探讨阿帕替尼对胃癌HGC-27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不同浓度阿帕替尼(5 μmol/L、10 μmol/L、15 μmol/L、20 μmol/L)以及不同照射剂量(2 Gy、4 Gy、6 Gy、10 Gy、20 Gy)分别处理HGC-27细胞,再选取2 Gy和6 Gy单独照射或联合10 μmol/L阿帕替尼处理HGC-27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情况,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γ-H2AX的表达情况。结果 阿帕替尼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抑制胃癌HGC-27细胞增殖(均P<0.05);不同剂量照射可促进细胞VEGF表达释放,且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均P<0.01)。10 μmol/L阿帕替尼分别联合2 Gy和6 Gy照射后,HGC-27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细胞凋亡率及G2/M期的细胞比例均较单照组升高(均P<0.01),且6 Gy联合组的作用强度大于2 Gy联合组(均P<0.01)。6 Gy联合组细胞核内γ-H2AX焦点淬灭较6 Gy单照组延迟。结论 阿帕替尼通过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并诱导细胞周期再分布增强胃癌HGC-27细胞放射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延迟γ-H2AX表达而干扰DNA双链断裂修复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弥漫型胃癌特征及其核心基因LUM的表达 
    李戴牟, 吴留成, 梁榜辉, 潘佳宇, 王婷安, 韦尉元, 金钦文, 凌通, 黄名威, 覃宇周
    2022 (2):  160-16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2.05
    摘要 ( 641 )   PDF  
    目的 分析弥漫型胃癌的转录组特征并对核心基因LUM(Lumican)的表达进行验证。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1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切除的29例胃癌患者癌组织及其配对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取其中5例弥漫型胃癌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获取基因表达谱,再利用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cytoscape软件对差异基因进行蛋白互作网络构建,评估优势基因集。利用TCGA数据库中胃癌相关的转录组和临床数据进行基因集表达量及预后分析。采用RT-qPCR检测另外24例胃癌组织中核心基因LUM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配对癌旁正常组织相比,弥漫型胃癌组织中有175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和下调基因分别有91和84个。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弥漫型胃癌以多种方式参与细胞外基质相关的细胞过程和恶性进展。弥漫型胃癌中的优势基因集为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基因集,该基因集中COL6A3、LUM、COL1A2、SPARC、COL1A1、CDH11、COL3A1、NID2、BGNCOL4A1的表达水平较癌旁正常组织和肠型胃癌组织高(均P<0.05)。核心基因LUM高表达的弥漫型胃癌患者总生存期缩短(P=0.043)。RT-qPCR检测结果显示,LUM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在弥漫型胃癌中的表达水平高于肠型和混合型(均P<0.05)。结论 弥漫型胃癌的转录组特征表现为EMT相关基因集处于优势地位,其核心基因LUM在弥漫型胃癌中表达增强且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期缩短,LUM可能是弥漫型胃癌潜在的预测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H3K27M及其甲基化在弥漫性脊髓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宫睿, 刘暌, 陈劲草, 江普查
    2022 (2):  167-17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2.06
    摘要 ( 227 )   PDF  
    目的 探讨可催化组蛋白H3第27位(histone H3 lysine 27-to-methionine mutations,H3K27M)及其甲基化在弥漫性脊髓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75例弥漫性脊髓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免疫组化和染色质免疫沉淀联合芯片法检测胶质瘤组织中H3K27M、H3K27M三甲基化(H3K27me3)表达情况, 并利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H3K27M、H3K27me3表达水平与总生存期的关联。结果 弥漫性脊髓胶质瘤组织中H3K27M阳性表达率为65.33%, H3K27me3高表达率为58.67%。H3K27M及H3K27me3表达水平均与WHO分级、颅内播散转移有关(均P<0.05)。H3K27M阳性组2年生存率低于H3K27M阴性组(51.6% vs 78.9%,χ2=7.954, P=0.005), H3K27me3高表达组2年生存率低于H3K27me3低表达组(48.4% vs 74.2%,χ2=8.130, P=0.004)。多因素Cox回归校正潜在的协变量后, H3K27M阳性表达组的死亡风险较H3K27M阴性表达组高67%(HR=1.67,95%CI:1.06~2.64,P=0.026), H3K27me3高表达组的死亡风险较H3K27me3低表达组高84%(HR=1.84,95%CI:1.05~3.22,P=0.032)。结论 弥漫性脊髓胶质瘤组织中H3K27M呈阳性表达, H3K27me3呈高表达, 两者均与较差的预后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alliSpheres载药微球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全身化疗失败的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刘松, 于广计, 王庆东
    2022 (2):  171-17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2.07
    摘要 ( 1547 )   PDF  
     目的 观察CalliSpheres载药微球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drug-eluting bead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DEB-TACE)治疗全身化疗失败的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6月山东省临沂市肿瘤医院收治的42例至少接受二线全身化疗失败的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100~300 μm CalliSpheres载药微球加载伊立替康的TACE治疗,评价DEB-TACE术后的肿瘤反应情况,并分析不良反应、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影响OS的因素。结果 接受DEB-TACE术后2、4、6个月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83.3%、81.0%、71.4%,疾病控制率分别为100.0%、90.5%、80.9%,中位PFS为11.0个月,中位OS为16.0个月。主要不良反应有发热、疼痛、恶心呕吐等,均以1~2级为主,未见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同时性肝转移(HR=0.446,95%CI:0.279~0.780,P=0.002)和肝外转移(HR=0.311,95%CI:0.134~0.968,P=0.007)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DEB?TACE用于治疗全身化疗失败的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可控,但同时性肝转移及合并肝外转移患者预后不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免疫相关基因的子宫内膜癌预后模型构建
    田济铭, 邢义涓, 胡玉萍, 梁晓磊, 杨永秀
    2022 (2):  176-18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2.08
    摘要 ( 523 )   PDF  
    目的 建立子宫内膜癌免疫相关基因预后模型,为子宫内膜癌免疫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从TCGA数据库下载子宫内膜癌转录组数据和临床信息,免疫相关基因列表从IMMPORT数据库获得。利用差异分析、功能富集分析评估差异免疫相关基因的功能,在训练队列中利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构建预后评估模型,利用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图、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效能。 结果 本研究分析了504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22例癌旁组织的免疫相关基因表达谱,获得39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11个,下调基因283个;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参与免疫应答、信号转导和免疫反应等生物过程。在训练队列中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了31个预后相关基因,通过LASSO-Cox回归建立了6个免疫基因(ANGPT4、HGF、PLA2G2A、SPAG11B、SST、VGF)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队列中的1年、3年和5年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6、0.846和0.849;在验证队列中分别为0.667、0.629和0.693;在整体队列中分别为0.798、0.735和0.770。结论 本研究基于6个免疫相关基因建立的预后模型可有效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为免疫治疗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辅助化疗所致预后营养指数降低预示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梁丽红, 王维, 杨芳
    2022 (2):  184-18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2.09
    摘要 ( 643 )   PDF  
    目的 评估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变化对接受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选2008年1月至 2017 年12月在本院接受NAC和手术切除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截至2020年12月。主要研究终点为无病生存期。采用时间依赖的ROC曲线计算NAC前PNI(pre-PNI)、NAC后PNI(post-PNI)以及NAC前后 PNI(ΔPNI)的截断值,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PNI与无病生存期的关联性。结果 共131例患者符合标准纳入研究。NAC后PNI较NAC前降低(46.4±4.5 vs 52.5±4.2,P<0.001)。ΔPNI的截断值为5.26。高ΔPNI 组的无病生存率明显低于低 ΔPNI 组(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显示,ΔPNI、NAC前的临床分期、HER-2均是无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NAC期间PNI降低提示预后不良。在NAC期间保持良好营养状态可能会为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结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法在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
    覃建论, 陆华勇, 吴潘宣, 韦救
    2022 (2):  189-19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2.10
    摘要 ( 508 )   PDF  
    目的 探讨选择性Glisson 鞘外阻断法和第一肝门阻断(Pringle)法在肝癌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9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中入肝血流阻断方式分组,对照组行Pringle法(n=46),观察组行选择性Glisson 鞘外阻断法(n=47),评价指标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白蛋白输入量、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白蛋白输入量以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0天的ALT、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住院天数也较对照组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腹腔或胸腔积液、肺部感染、肺不张,但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肝癌切除术中,选择性Glisson 鞘外阻断法出血量与Pringle法相当,但术后肝功能损害较轻,胃肠道功能恢复较快,住院时间更短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值得进一步开展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针药联合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
    邓洋, 王媛, 鲍升学, 刘志林, 丁光红, 郝朗松
    2022 (2):  194-19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2.11
    摘要 ( 1612 )   PDF  
    目的 探讨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电针联合吴茱萸热熨治疗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电针双侧足三里、上巨虚穴及中药吴茱萸热熨神阙穴疗法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恢复半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腹痛评分、腹胀评分、常规生化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恢复半流质饮食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术后腹痛缓解程度较高(P<0.05),第5天相关炎性指标均较低(均P<0.05),术后住院天数较少(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 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电针联合吴茱萸热熨可促进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更快恢复,缓解术后腹痛和炎症应激反应,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可作为术后恢复胃肠功能的有效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腺硬化性腺病超声造影及超微血管成像表现的特征分析
    何广玲, 曾琪, 梁子轩, 董德福, 韦立丽, 杨伟萍
    2022 (2):  199-20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2.12
    摘要 ( 123 )   PDF  
    目的 探讨乳腺硬化性腺病(sclerosing adenosis,SA)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及超微血管成像的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21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15例SA患者以及同期于本院诊治的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患者的CEUS及超微血管成像表现,结合病理分析SA的CEUS及超微血管成像特征。结果 在CEUS定性特征中,SA在增强强度、增强后病灶边缘、增强后充盈缺损、增强后病灶范围及血管形态分型等表现与ID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定量参数中,SA和IDC的峰值强度、曲线斜率、曲线下面积、流入面积、流出面积等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乳腺SA的超声造影及超微血管成像表现与IDC有明显差异,全面认识这些特征有助于提高超声诊断准确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术前CT征象联合甲胎蛋白预测孤立性肝细胞癌早期复发的价值 
    李夏金, 罗宁斌, 陈苗, 苏丹柯
    2022 (2):  203-20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2.13
    摘要 ( 978 )   PDF  
    目的 探讨术前CT征象联合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在孤立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术后早期复发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6月—2017年5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孤立性HCC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数据以及CT征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早期复发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术前CT征象预测早期复发的效能。结果 194例孤立性HCC患者中早期复发104例,高AFP水平(OR=1.900,95%CI:1.008~3.581,P=0.047)、肿瘤边缘不规则(OR=2.095,95%CI:1.078~4.072,P=0.029)及动脉期瘤内血管(OR=2.374,95%CI:1.186~4.754,P=0.015)是孤立性HCC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术前CT征象肿瘤边缘不规则、动脉期瘤内血管联合AFP预测孤立性HCC早期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5(95%CI:0.656~0.786),敏感度为65.4%,特异度为68.9%。结论 术前CT征象联合AFP在预测孤立性HCC早期复发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伴甲状腺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
    康梦玲, 郭倩倩, 许锐, 阳宇, 杨春敏, 陈前军
    2022 (2):  208-21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2.14
    摘要 ( 650 )   PDF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转移至甲状腺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伴甲状腺转移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2013年经病理诊断为右乳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伴黏液癌,给予6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后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采用辅助放疗和他莫昔芬内分泌治疗;2019年因颈部肿块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及左颈部淋巴结切除术(Ⅵ区),病理结果提示甲状腺病变来自乳腺癌转移,术后采用解救内分泌来曲唑治疗,随访至今病情稳定。结论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伴甲状腺转移罕见,需组织病理检查鉴别诊断原发癌与转移癌,治疗上尚无统一标准,需多学科团队讨论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套入式淋巴管静脉吻合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同期预防性淋巴水肿手术中的应用1例并文献复习 
    蒋奕, 廖晓明, 唐玮, 姬逸男, 潘游
    2022 (2):  212-21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2.15
    摘要 ( 587 )   PDF  
    分析1例于2022年3月29日由本院乳腺外科团队完成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同时实施上肢吲哚菁绿反向淋巴显影引导下的套入式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患者的手术效果,并进行文献复习,探讨该术式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盆腔恶性血管球瘤1例
    梁婷, 王湘萍, 王晓晨, 黄超源, 罗敏
    2022 (2):  216-21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2.16
    摘要 ( 571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靶向PD-1及PD-L1免疫治疗所致肿瘤爆发性进展的研究进展 
    汪斌如, 陈始明
    2022 (2):  218-22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2-17
    摘要 ( 604 )   PDF  
    靶向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1/PD-L1)免疫治疗对实体瘤和血液肿瘤疗效明显,但是部分患者反而出现疾病超进展(hyperprogressive disease,HPD)。因此,建立统一的HPD诊断标准、筛选强有效的HPD预测因素、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开展个体化治疗已然成为免疫治疗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对HPD定义、潜在机制、鉴别诊断、预测因素及临床管理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更好地开展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有益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声技术在肝细胞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龙运敏, 张卫
    2022 (2):  224-22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2.18
    摘要 ( 528 )   PDF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类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对HCC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极其重要。超声检查是目前HCC常用的筛查和监测方法,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HCC诊疗中的应用不断深入,超声造影已经较常规超声包括二维灰阶超声、多普勒超声等大幅提高了HCC的诊断效能,超声介入技术也广泛用于肿瘤穿刺活检、射频消融治疗以及脓肿引流、胆道介入术等。此外,各种超声技术联合诊断及其与CT、MRI、PET-CT等进行融合成像也展现了巨大潜力。本文就超声技术在HCC诊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报告结局与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 
    李婉婷, 马梁明, 连玉, 王权钢
    2022 (2):  229-23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2.02.19
    摘要 ( 424 )   PDF  
    在疾病诊疗过程中,获得患者对疾病经历的看法非常重要。患者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s,PROs)是用于获取患者观点的标准化措施,直接来自患者,无需临床医师解释,主要通过描述患者对疾病、治疗及医疗保健系统作用的评估,从而提供对病情、疾病影响及功能影响的感知。PROs提供了其他来源无法获得的信息,其价值越来越得到临床、护理及参与卫生服务管理者的认可。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的PROs研究进展,综述其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中的应用,旨在更好地指导MM患者的综合管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