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微信公众号

官网二维码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1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4-2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家共识
    《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CACA)·心理疗法》解读
    唐丽丽
    2023 (2):  109-11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2.01
    摘要 ( 251 )   PDF  
    高质量的肿瘤照护需要以整合理念为基础,将技术干预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实现对肿瘤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最大程度改善。2023年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CPOS)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CACA)·心理疗法》。本文将对该指南的核心内容进行解读,为临床工作中纳入行之有效的症状管理和心理干预提供实用的实践指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癌症进化发育学”理论的关键功能分子及其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作用
    曹广文
    2023 (2):  118-12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2.02
    摘要 ( 181 )   PDF  
    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遵循“变异⁃选择⁃适应”的进化轨迹,外源性和内源性促癌因素直接或通过慢性非可控性炎症促进染色体变异以及主要功能基因变异。在癌前病变阶段,慢性炎症促进了变异驱动力量的积累,其中在50%以上的癌症病变中肿瘤抑制基因脆弱组蛋白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的转录和翻译被严重抑制。外源性致癌因素通过对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复制应激导致杂合性缺失,使FHIT表达受损,导致染色体非整数倍扩增,形成染色体不稳定为特征的大变异;同时产生单链DNA促进了APOBEC3B致突变作用,形成以单碱基替换为特征的显微变异。炎症分子如IL⁃6反式激活APOBEC3B表达,反式抑制UNG表达,造成APOBEC3B/UNG平衡失调,促进体细胞变异和病毒变异,加速癌症进化。变异细胞在炎症条件下通过改造周围纤维母细胞为癌症相关纤维母细胞,招引抑制性免疫细胞,在缺氧环境下形成肿瘤微环境,通过选择和适应,促进变异细胞逆向进化为肿瘤起始细胞,从而促进癌症细胞逆向发育。据此认为,FHIT与APOBEC3B/UNG可能是肿瘤防控的新靶标。解除抑制FHIT和增强AID/APOBEC3s表达的内外因素,通过有氧运动和免疫治疗以消除促进癌症逆向分化的肿瘤微环境,通过靶向治疗阻断癌症逆向发育过程,有望为癌症特异性防治开拓新的途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BLOC⁃3介导Rab32线粒体定位改变对肝癌细胞生长的作用研究
    刘小丽, 廖达文, 王星琛, 许小君, 魏元元, 王楠, 张志刚, 孙夏承, 黄启超, 季乐乐
    2023 (2):  129-13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2.03
    摘要 ( 208 )   PDF  
    目的 观察溶酶体相关细胞器生物发生复合体⁃3 (biogenesis of lysosome⁃related organelles complex⁃3,BLOC⁃3)亚基Hps1和Hps4对肝癌细胞中Rab32线粒体定位的影响及在肝癌细胞生长中的作用。 方法 通过公共数据库GenDoma,String和InBio Discover分析Hps1和Hps4与Rab32的相互作用情况。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系SNU⁃739和Hep⁃3B,利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分别转染Hps1和Hps4相关的siRNAs和质粒,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观察Hps1和Hps4对Rab32线粒体定位的影响,细胞划痕、克隆形成、EdU、MTS及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Hps1和Hps4调控Rab32线粒体定位后肝癌细胞迁移、增殖和侵袭的变化情况。通过公共数据库UALCAN中的数据集CPTAC分析Rab32蛋白在肝癌和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结果 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Hps1和Hps4均可以与Rab32相互作用;与正常肝脏组织相比,Rab32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降低(P<0.001)。在肝癌细胞系SNU⁃739中干涉Hps1或Hps4或同时干涉Hps1和Hps4后,Rab32线粒体定位均减少(均P<0.01),细胞线粒体Rab32蛋白表达均降低(均P<0.00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均P<0.05);在肝癌细胞系Hep⁃3B中过表达Hps1和Hps4后,Rab32线粒体定位增多(P<0.01),细胞线粒体Rab32蛋白表达增加(P<0.00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受抑制(均P<0.01),而单独过表达Hps1或Hps4时无显著抑制作用(均P>0.05)。结论 BLOC⁃3亚基Hps1和Hps4均可与Rab32相互作用并增加Rab32线粒体定位,进而抑制肝癌细胞生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槐定碱对骨癌痛小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李俊达, 宁星, 刘震, 陈海韶, 赵璐, 李华道, 欧华金, 潘灵辉
    2023 (2):  138-14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2.04
    摘要 ( 202 )   PDF  
    目的 探讨槐定碱在骨癌痛小鼠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 组)、骨癌痛组(BCP 组)、骨癌痛+生理盐水组(BCP+NS组)、骨癌痛+槐定碱组(BCP+Sophoridine组,25 mg/kg)。分别于癌细胞接种前1 d以及接种后3 d、5 d、7 d、10 d和14 d时检测机械缩足阈值和热痛阈值;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L4⁃L5段背根神经节和大脑皮层组织中DAP12/Trem2/TLR4轴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ham组相比,在术后5 d、7 d、10 d、14 d,BCP组机械缩足阈值及热痛阈值均明显降低(均P<0.05)。与BCP组相比,在术后5 d、7 d、10 d、14 d,BCP+Sophoridine组的热痛阈值均明显升高(均P<0.05);术后10 d、14 d,BCP+Sophoridine组机械缩足阈值均明显升高(均P<0.0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BCP组相比,BCP+Sophoridine组小鼠背根神经节和大脑皮层组织中的TLR4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减少(均P<0.05),DAP12、Trem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 槐定碱可减轻骨癌痛小鼠癌痛行为,其机制可能与调控DAP12/Trem2/TLR4轴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FIT3对鼻咽癌CNE⁃2R细胞侵袭转移及EMT的影响
    覃月兰, 孙永楚, 陈凯华, 宋阳光, 刘滢滢, 朱小东
    2023 (2):  143-14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2.05
    摘要 ( 200 )   PDF  
    目的 探讨干扰素诱导的具有四肽重复序列3(interferon induced protein with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s 3,IFIT3)在鼻咽癌CNE⁃2R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侵袭、转移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RT⁃qPCR和 Western blot检测IFIT3在鼻咽癌细胞CNE⁃2R和正常鼻咽上皮细胞NP69中的表达水平。鼻咽癌CNE⁃2R细胞分别感染IFIT3 shRNA的3个序列LV1、LV2、LV3,并设立阴性对照组(NC组);利用RT⁃qPCR和 Western blot检测上皮表型E⁃cadherin及间质表型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采用划痕实验及Transwell 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 IFIT3在鼻咽癌CNE⁃2R细胞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NP69细胞显著上调(均P<0.001)。IFIT3在LV1组、LV2组和LV3组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NC组(均P<0.001),且以LV2组和LV3组的表达水平最低。与NC组相比,LV2组和LV3组的细胞迁移率显著下降,迁移和侵袭细胞数显著减少,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01)。结论 IFIT3在鼻咽癌CNE⁃2R细胞中表达上调,沉默IFIT3后CNE⁃2R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以及EMT显著被抑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裸鼠移植瘤的影响
    焦凯仑, 于日成, 何涛
    2023 (2):  149-15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2.06
    摘要 ( 146 )   PDF  
    目的 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联合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uberoyl anilide hydroxamic acid,SAHA)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MCF⁃7细胞,利用CCK⁃8方法选取ATRA和SAHA联合的最佳配伍浓度。建立人乳腺癌细胞MCF⁃7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PBS)、ATRA组(0.84 mg/kg ATRA)、SAHA组(0.42 mg/kg SAHA)和ATRA+SAHA组(0.84 mg/kg ATRA+0.42 mg/kg SAHA),每组5只裸鼠;待各组移植瘤长至100 mm3时,按照分组连续皮下给药2周后,取眼眶静脉血,断颈处死裸鼠后取肿瘤组织,称重并计算抑瘤率及脏器指数;用ELISA法检测裸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含量,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形态结构,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中肿瘤增殖和转移相关蛋白Caspase⁃3、MMP⁃9、MMP⁃2以及抑癌基因蛋白p53、EGFR的表达水平。结果 CCK⁃8检测结果表明,0.40 mg/mL ATRA和0.15 mg/mL SAHA联合处理时MCF⁃7细胞活性最低,为SAHA和ATRA的最佳配伍浓度。与对照组及各单药组比较,ATRA+SAHA组裸鼠抑瘤率明显提高(均P<0.05),血清中IL⁃6R的含量降低(均P<0.05),肝脏指数均显著降低(均P<0.01);ATRA+SAHA组脾脏指数亦较ATRA组明显降低(P<0.05)。ATRA+SAHA组移植瘤肿瘤组织以重度坏死为主,肿瘤组织中MMP⁃9、MMP⁃2、EGFR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及各单药组明显下降(均P<0.05),p53、Caspase⁃3的表达水平则明显升高(均P<0.01)。 结论 ATRA与SAHA联合用药具有协同抑瘤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iR⁃93⁃5p靶向PKMYT1对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
    马海军, 尚春香, 韩娜, 李淼
    2023 (2):  156-16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2.07
    摘要 ( 163 )   PDF  
    目的 探讨miR⁃93⁃5p靶向蛋白激酶膜相关酪氨酸/苏氨酸1(protein kinase membrane associated tyrosine/threonine 1,PKMYT1)对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LipofectamineTM 2000分别将质粒inhibitor NC、miR⁃93⁃5p inhibitor、pcDNA、pc⁃PKMYT1转染至A549细胞中,记为inhibitor NC组、miR⁃93⁃5p inhibitor组、pcDNA组和pc⁃PKMYT1组,同时将未转染的细胞记为control组。利用qRT⁃PCR检测细胞中miR⁃93⁃5p、PKMYT1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93⁃5p与PKMYT1的靶向关系;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PKMYT1、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细胞周期素B1(Cyclin B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BEAS⁃2B细胞相比,SPC⁃A⁃1细胞、A549细胞、LTEP⁃α⁃2细胞中miR⁃93⁃5p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1),PKMY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01)。转染24 h后,分别与control组、inhibitor NC组相比,miR⁃93⁃5p inhibitor组A549细胞增殖活性、S期细胞比例、迁移细胞数目、侵袭细胞数目、Cyclin D1和Cyclin B1蛋白水平均降低(均P<0.05),G2/M期细胞比例升高(P<0.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与miR⁃93⁃5p NC+3'UTR⁃WT组相比,miR⁃93⁃5p mimic+3'UTR⁃WT组细胞相对荧光素酶活性下降(P<0.001)。转染24 h后,与pcDNA组相比,pc⁃PKMYT1组A549细胞增殖活性、S期细胞比例、迁移细胞数目、侵袭细胞数目、Cyclin D1和Cyclin B1蛋白水平均降低(均P<0.001),G2/M期细胞比例升高(P<0.001)。结论 沉默miR⁃93⁃5p可能通过上调PKMYT1表达水平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LC1A5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宋秋露, 黄娟婵, 林春香, 韦可璇, 唐敏, 赵伟
    2023 (2):  163-16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2.08
    摘要 ( 181 )   PDF  
    目的 探讨溶质载体家族1成员5(solute carrier family 1 member 5,SLC1A5)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直线加速器X射线和SLC1A5抑制剂L⁃γ⁃谷氨酰⁃对⁃硝基苯胺(L⁃γ⁃glutamyl⁃p⁃nitroanilide,GPNA)处理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选取4 Gy、8 Gy剂量单独照射或分别联合3 mmol/L GPNA处理,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然后选取8 Gy剂量单独照射或联合3 mmol/L GPNA进行处理,分为对照组(DMSO组)、SLC1A5抑制剂组(GPNA组)、照射组(IR组)、联合组(IR+GPNA组)。采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采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荧光探针(DCFH⁃DA)检测细胞内的ROS水平,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试剂盒检测细胞内的MDA含量,Mito⁃Tracker Red CMXRos染色实验观察细胞线粒体形态,RT⁃qPCR法检测前列素内环氧化物合成酶2(prostaglandin synthase 2,PTGS2)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DMSO组相比,4 Gy组、8 Gy组、4 Gy+GPNA组和8 Gy+GPNA组细胞增殖能力均下降(均P<0.01),且4 Gy+GPNA组、8 Gy+GPNA组细胞增殖能力均低于对应的单纯照射组(均P<0.01),其中高辐射剂量组下降更明显;与DMSO组相比,IR组、GPNA组和IR+GPNA组的细胞克隆形成能力、迁移能力、侵袭能力均降低(均P<0.01),且IR+GPNA组降低更明显。与DMSO组相比,GPNA组、IR组和IR+GPNA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内ROS水平增加,线粒体形态缩小,MDA含量升高以及PTGS2基因表达升高(均P<0.05),其中IR+GPNA组变化更为明显。结论 SLC1A5抑制剂在照射的基础上进一步抑制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迁移及侵袭能力,提高细胞放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铁死亡激活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ncRNA LOC730101对肝细胞癌增殖、迁移与侵袭的影响
    唐婷, 金凯, 王昊伦, 李美乐, 张维明, 罗小玲, 谢裕安
    2023 (2):  170-17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2.09
    摘要 ( 174 )   PDF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LOC730101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利用R软件分析TCGA数据库LIHC数据集374例HCC组织和50例正常组织中LOC730101的表达差异。收集2018年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手术切除、经病理确诊的40例HCC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培养肝癌细胞系Huh⁃7、HCCLM3、HepG2和人正常肝细胞系L02,采用qRT⁃PCR检测组织和细胞系中LOC730101的相对表达水平。在肝癌细胞系Huh⁃7、HCCLM3中采用慢病毒感染法构建过表达LOC730101(OE⁃LOC730101)和敲低LOC730101(sh⁃LOC730101)的稳转细胞株,同时设置相应空白对照(control组)及阴性对照组(sh⁃NC组、OE⁃NC组),然后采用qRT⁃PCR验证感染效果,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结果 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LOC73010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P<0.001);qRT⁃PCR检测结果显示,LOC73010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LOC730101在各肝癌细胞系(Huh⁃7、HepG2、HCCLM3)中的表达水平也高于人正常肝细胞系L02(均P<0.05)。与相应阴性对照组相比,LOC730101敲低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下降(均P<0.05),而过表达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均P<0.01)。结论 LncRNA LOC730101在肝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上调且可能促进其增殖、迁移和侵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替卡韦联合氯喹对肝癌HepG2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张振能, 谭思颖, 唐琴芬, 黄天壬
    2023 (2):  176-18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2.10
    摘要 ( 116 )   PDF  
    目的 探究恩替卡韦联合氯喹对肝癌HepG2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 肝癌HepG2细胞分别用恩替卡韦(40 μmol/L)、氯喹(10 μmol/L)或两者联合处理,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MDC法检测细胞自噬情况。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单独使用恩替卡韦和氯喹均能抑制肝癌HepG2细胞活力和侵袭能力,且两者联合的抑制效果更明显(均P<0.05);恩替卡韦和氯喹均能提高HepG2细胞总体凋亡率,且两者联合作用的效果更明显(均P<0.001)。恩替卡韦和氯喹单独处理后HepG2细胞内自噬小体均减少,两者联合处理后HepG2细胞内自噬小体减少的数量更明显。结论 恩替卡韦和氯喹均能抑制肝癌HepG2细胞活力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及降低细胞自噬水平,两者联合时对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更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癌情监测
    2018年广西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及疾病负担分析
    周子寒, 李秋林, 余家华, 容敏华, 练佳韦, 麦月姣, 曹骥, 葛莲英, 唐卫中, 余红平
    2023 (2):  181-19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2.11
    摘要 ( 240 )   PDF  
    目的 分析2018年广西恶性肿瘤流行情况与疾病负担特征,为广西恶性肿瘤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广西36个肿瘤登记处上报的2018年肿瘤登记数据,计算2018年广西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国人口年龄标准化发病率(简称中标发病率)、死亡率、中国人口年龄标准化死亡率(简称中标死亡率),分析2018年广西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计算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DALYs)、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 with premature death,YLLs)等指标,评价2018年广西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结果 2018年广西36个肿瘤登记处共报告新发病例数为55 552例,粗发病率为222.83/10万,中标发病率为182.50/10万;共报告死亡例数为35 001例,粗死亡率为140.40/10万,中标死亡率为110.13/10万。2018年广西恶性肿瘤合计损失的DALYs为519 489.94人年,DALYs率为 2 083.79/10万。肝癌和乳腺癌分别是男性和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肝癌和肺癌所导致的DALYs负担分别位居男性和女性恶性肿瘤DALYs顺位的首位。白血病、女性乳腺癌、肝癌和肺癌分别是儿童(0~14岁)、中青年(15~44岁)、中老年(45~64岁)和老年(65岁及以上)人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城市地区肺癌、女性乳腺癌、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农村地区,而农村地区肝癌、子宫颈癌、鼻咽癌和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城市地区。结论 广西当前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肝癌、肺癌、女性乳腺癌、结直肠癌和子宫颈癌等。广西居民恶性肿瘤负担仍严重,恶性肿瘤负担地区差异、性别差异及年龄差异明显,恶性肿瘤防控形势严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细胞骨架相关蛋白4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张豪亭, 杨银涛, 马宇杰, 李晶磊, 杨昊志, 李周, 王硕
    2023 (2):  190-19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2.12
    摘要 ( 147 )   PDF  
    目的 探讨细胞骨架相关蛋白4(cytoskeleton⁃associated protein 4,CKAP4)在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37例ccRCC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KAP4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CKAP4蛋白表达水平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CKAP4表达水平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差异,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影响ccRCC患者术后OS和PFS的因素。结果 ccRCC组织中CKAP4蛋白的高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54.0% vs 23.6%,χ2=46.050,P<0.001)。Fuhrman分级高、肿瘤浸润深、有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TNM分期高的ccRCC患者癌组织中CKAP4蛋白高表达(均P<0.05)。CKAP4蛋白高表达的ccRCC患者OS率(χ2=6.394,P=0.011)和PFS率(χ2=10.065,P=0.002)均较CKAP4蛋白低表达者显著降低。CKAP4蛋白高表达是影响ccRCC患者术后OS(HR=2.884,95%CI:1.425~4.765,P<0.001)和PFS(HR=3.512,95%CI:1.987~5.326,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KAP4蛋白在ccRCC组织中呈高表达,且CKAP4蛋白高表达是ccRCC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肝癌分期Ⅲ期肝细胞癌放疗后预后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构建
    丘嘉琳, 梁世雄, 黎建绪, 邱模勤, 隆美英, 蒋燕霁, 何美玲, 韦雪艳, 余红平
    2023 (2):  195-20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2.13
    摘要 ( 198 )   PDF  
    目的 探讨影响接受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的中国肝癌分期(China liver cancer staging,CNLC)Ⅲ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列线图模型。方法 收集2012年1月到2021年3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IMRT治疗的CNLC Ⅲ期H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1年、 2年、3年的总生存率,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效能。根据 Cox 模型风险评分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低风险组,使用Kaplan⁃Meier 法绘制生存曲线图,log⁃rank检验分析两组的生存差异。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50 HCC例患者。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目、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是CNLC Ⅲ期HCC患者IMRT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1年、2年、3年总生存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680(95%CI:0.613~0.748)、0.717(95%CI:0.638~0.796)、0.783(95%CI:0.696~0.871),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发生率和实际发生率之间一致性较好。log⁃rank检验显示,低风险组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明显优于高风险组(P<0.001)。结论 肿瘤数目、AFP、ALP、PLT是影响接受IMRT治疗的CNLC Ⅲ期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指标建立的列线图模型有助于临床医师对患者预后做出更准确的评估并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靶向代谢组学探讨两种二羧酸酰基肉碱在乙肝相关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吴龙俊宇, 叶春华, 姚庆春, 黎远冬, 张春燕
    2023 (2):  202-20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2.14
    摘要 ( 161 )   PDF  
    目的 探讨辛二酰肉碱(suberylcarnitine,C8⁃DC)和十六碳二酰肉碱(hexadecanedioylcarnitine, C16⁃DC)诊断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和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41例HCC患者(HCC组)、18例LC患者(LC组)的血清,另选择30名同期于我院就诊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对C8⁃DC和C16⁃DC进行靶向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诊断效能。结果 LC组和HCC组的C8⁃DC水平高于NC组(均P<0.001);LC组C16⁃DC水平高于NC组(P<0.001)和HCC组(P<0.05)。C8⁃DC诊断LC、HCC及区分LC和HCC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分别为0.889、0.776和0.654;C16⁃DC诊断LC、HCC及区分LC和HCC的AUC分别为0.878、0.646和0.743。C8⁃DC和C16⁃DC联合诊断LC、HCC及区分LC和HCC的AUC分别为0.898、0.797和0.714。结论 C8⁃DC和C16⁃DC与乙肝相关性HCC和LC密切相关,对诊断乙肝相关性HCC和LC有一定的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肾细胞癌进化模式与预后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胡明, 刘岩, 周雄, 曹广文, 谭晓契
    2023 (2):  208-21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2.15
    摘要 ( 147 )   PDF  
    癌的发生发展是在特定的肿瘤微环境压力下携带体细胞变异和(或)表观遗传修饰的优势亚克隆自然选择和进化的结果,体现了“变异⁃选择⁃适应”的进化过程。体细胞变异、表观遗传修饰和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肾癌不同进化模式及差别迥异的预后结局。本文回顾了肾癌进化模式对其进展及预后的影响,综述了表观遗传修饰及肿瘤微环境中监测预后关键循环标志物的最新进展,对深入阐明肾癌恶性进展机制,挖掘有效预测预后结局的标志物具有深层次的科学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泌体源性miRNA在泌尿系统肿瘤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刘春辉, 张俊杰, 郝林
    2023 (2):  217-22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2.16
    摘要 ( 154 )   PDF  
    外泌体是存在于尿液、精液、血浆、血清、唾液等几乎所有体液的细胞外囊泡,含有丰富的miRNA,且外泌体中的miRNA可以反映来源细胞的miRNA表达情况。近年来,关于外泌体源性的miRNA作为泌尿系统肿瘤诊断标志物的研究发现,其在早期诊断、分级分期以及预后预测方面,尤其在早期诊断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但在治疗效果评估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有限。本文基于目前的研究进展,综述外泌体源性miRNA在泌尿系统肿瘤(膀胱癌、肾癌和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带蒂侧胸动脉穿支皮瓣在乳房肿瘤整形保乳术中的应用进展
    钟家健, 谢丽, 高纪东
    2023 (2):  223-22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2.17
    摘要 ( 172 )   PDF  
    穿支皮瓣是乳房肿瘤整形保乳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一组由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肋间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以及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所构成的带蒂侧胸动脉穿支皮瓣成为自体乳房部分重建的新选择。与传统皮瓣相比,带蒂侧胸动脉穿支皮瓣操作更简单、术后供区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美学效果也更好。本文综述了带蒂侧胸动脉穿支皮瓣在乳房肿瘤整形保乳术中的应用进展,主要包括带蒂侧胸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手术步骤以及优势和局限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促进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进展
    杨悦, 王珏, 张春蕾, 郑培永, 宋海燕
    2023 (2):  230-23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2.18
    摘要 ( 167 )   PDF  
    肿瘤复发转移是导致癌症患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研究发现,既往被认为是肿瘤微环境中旁观者的中性粒细胞以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的方式,与炎症、免疫以及肿瘤微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且在空间维度上持续性动态变化,共同调控肿瘤增殖、迁移,参与肿瘤转移过程。本文就NETs的形成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为进一步理解NETs这一肿瘤转移新机制以及为临床诊疗及靶向药物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耐药持久性癌细胞调控机制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刘思阳, 唐恩雨, 徐广全
    2023 (2):  235-23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2.19
    摘要 ( 217 )   PDF  
    在化学药物治疗和靶向药物治疗过程中,少部分细胞可以通过进入缓慢增殖状态来逃避死亡,称为耐药持久性(drug tolerant persister,DTP)。这种状态可以使癌细胞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存活,而且此状态可逆,在药物作用消失后可再次恢复成增殖状态,从而导致疾病进展或复发。因此,DTP成为癌症治愈的阻碍之一,深入学习了解相关耐药机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综述通过表观基因组修饰、旁路信号通路激活、肿瘤微环境、抑制细胞凋亡和神经递质等方面对目前DTP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讨论现有机制对癌症治疗失败或复发的潜在治疗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MET 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治疗新进展
    孙曼, 李晓敏
    2023 (2):  239-24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2.20
    摘要 ( 155 )   PDF  
    间充质⁃上皮转化因子(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 factor,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KRAS、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后第4个最常见的独立致癌因素,同样也是NSCL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随着克唑替尼、卡马替尼、特泊替尼及沃利替尼等MET⁃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接连获批,MET靶向治疗得到有效进展。本文就MET 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NSCLC患者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