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微信公众号

官网二维码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1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8-25 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2023 (4):  1. 
    摘要 ( 79 )   PDF(313KB) ( 3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结直肠癌精准外科的综合诊疗
    廖乐恩, 潘志忠
    2023 (4):  361-36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4.01
    摘要 ( 1411 )   PDF  
    结直肠癌是我国第三大最为常见的癌症。随着影像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和外科手术的快速发展,通过术前精准分期及分子生物学信息,个体化的精准医疗成为可能。结直肠癌的精准外科治疗是通过现代影像学和分子病理诊断技术对肿瘤类型及分期进行精确全面诊断,进而选择精准的治疗策略;通过精细准确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操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创伤及保留脏器功能;通过精准的术后病理分期和分子标志物,预测复发风险和筛选辅助治疗获益人群。本文将探讨精准外科在结直肠癌的临床实践及意义,旨在进一步推广精准外科治疗理念,推进我国结直肠肿瘤防治事业的进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免疫治疗3.0 在晚期胆道癌中的应用
    张婷, 赵海涛
    2023 (4):  370-37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4.02
    摘要 ( 285 )   PDF  
    胆道癌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发现时多为晚期,预后极差。近年来,以PD⁃1/PD⁃L1抑制剂为基础的系统联合治疗在胆道癌中不断探索并取得一定疗效。本文将系统梳理免疫联合治疗在晚期胆道癌中的临床研究结果,详细阐述PD⁃1/PD⁃L1抑制剂为基础的系统治疗联合局部治疗的立体综合治疗模式,即免疫治疗3.0。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肾癌的最新诊疗研究进展
    臧欣贻, 郑军华, 翟炜
    2023 (4):  375-38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4.03
    摘要 ( 274 )   PDF  
    肾癌是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肾癌发病隐匿,良恶性及病理类型往往难以鉴别,主要依靠手术治疗,术后有一定复发风险。晚期肾癌主要依赖靶向或免疫药物治疗,其治疗有效率不高,容易出现治疗后耐药。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基因检测等新方法为肾癌精准诊疗提供助力。机器人手术是一种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达到更加微创和精准,术后恢复时间更短的新技术。新型靶向药物、免疫药物、HIF⁃2α抑制剂、益生菌及立体定向放疗等为改善晚期肾癌患者预后提供新的可能性。本文就近年来肾癌的诊疗进展进行总结,以供临床实践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ADH1B对肝细胞癌合并脉管侵犯患者的预后价值及肝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覃水玲, 徐静轩, 韦浩文, 马良, 齐鲁楠
    2023 (4):  383-39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4.04
    摘要 ( 216 )   PDF  
    探讨乙醇脱氢酶1B(alcohol dehydrogenase 1B,ADH1B)分子在合并脉管侵犯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vascular invasion,VI⁃HCC)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及对肝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VI⁃HCC组织进行RNA测序及GO、KEGG、GSEA、WGCNA等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的ADH1B蛋白表达水平。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运用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ADH1B蛋白表达组患者的生存差异,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VI⁃HCC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检验分析ADH1B与AFP、Ki67的相关性。用过表达ADH1B及其阴性对照的慢病毒感染肝癌Huh7细胞以构建ADH1B过表达的稳转株,采用qRT⁃ PCR法检测细胞中ADH1B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EDU、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侵袭、迁移实验及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能力。结果 RNA测序结果发现VI⁃HCC根治术后预后不良的患者原发瘤呈代谢重编程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VI⁃HCC的癌组织中ADH1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1);预后良好组患者的ADH1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ADH1B低表达可缩短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relapse⁃free survival,R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均P<0.01);ADH1B表达水平与AFP、Ki67水平呈负相关趋势(均P<0.01)。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ADH1B低表达是影响VI⁃HCC患者术后R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细胞学实验结果发现过表达ADH1B可抑制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促进其凋亡能力(均P<0.05)。结论 肝脏代谢-解毒相关基因ADH1B在HCC中表达下调且其低表达缩短VI⁃HCC患者的RFS和OS,可能的机制是ADH1B抑制HC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的能力,促进HCC细胞的凋亡能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利妥昔单抗相关间质性肺炎的临床分析:一项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
    郭嘉, 王承稷, 梁远征, 王亮
    2023 (4):  391-39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4.05
    摘要 ( 172 )   PDF  
    目的 探究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中利妥昔单抗相关间质性肺炎(rituximab⁃induc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RILD)的发生率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血液内科诊治的110例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含利妥昔单抗的一线治疗方案,具体方案根据患者自身差异进行调整,每21 d为1个周期。在化疗第2、4个周期后及利妥昔单抗第8个周期治疗结束后分别通过胸部CT或PET⁃CT检查评估RILD的发生情况。通过卡方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ILD的危险因素并拟合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列线图模型对RILD发生率进行预测。结果 110例DLBCL患者经治疗后终末完全缓解率达84.2%。21例(19.1%)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RILD,中位发生时间为一线治疗的第4个周期(范围:2~8个周期);治疗RILD的中位持续时间为10 d(范围:5~60 d);除5例无明显症状或轻症的患者未予药物治疗外,16例中重症患者均接受含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方案,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好转。初治接受含多柔比星脂质体方案的患者RILD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应用吡柔比星方案化疗的患者(29.7% vs 13.7%,P=0.043);吸烟(25.9% vs 16.9%,P=0.298)、年龄≥60岁(23.2% vs 12.2%,P=0.156)的患者也有较高的RILD发生率,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根据上述危险因素拟合RILD风险预测模型,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结果两组间RILD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列线图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有吸烟史的年龄≥60岁且使用多柔比星脂质体的患者,RILD的发生率在35%以上。 结论 DLBCL患者在应用含利妥昔单抗方案化疗后应警惕RILD的发生,尤其是吸烟和高龄患者,在应用多柔比星脂质体后更应该加强对RILD的预防和监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肿瘤免疫循环相关基因的宫颈癌预后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黄春桃, 文天斌, 吕思慧, 梁金兰, 王琪
    2023 (4):  398-405.  doi: 0.3969/j.issn.1674-5671.2023.04.06
    摘要 ( 136 )   PDF  
    目的 基于肿瘤免疫循环相关基因(tumor immune cycle related⁃genes,TICRGs)构建宫颈癌预后模型,并检测临床组织样本中建模因子的表达以验证模型效能。方法 将TCGA数据库中宫颈癌样本转录组数据作为训练集,GEO数据库的宫颈癌基因表达谱GSE44001作为验证集。差异比较肿瘤样本与正常宫颈组织转录组数据,获得宫颈癌TICRGs,通过单因素Cox回归筛选预后相关的TICRGs, LASSO⁃Cox算法构建宫颈癌预后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 index,C⁃index)对模型进行评价。用GSE44001数据集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多色荧光免疫组化实验验证模型的可行性。结果 本研究构建了由CCL17、CXCL3和VTCN1组成的宫颈癌预后模型,生存分析显示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UC和C⁃index提示该模型具有中等程度的预测效能;多因素Cox回归显示风险评分是宫颈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0);免疫浸润分析显示CD8+T细胞是宫颈癌预后的保护因子(P=0.017)。多色荧光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构建验证模型与预后模型结果一致。结论 由肿瘤免疫循环相关基因CCL17、CXCL3和VTCN1构建的预后模型对预测宫颈癌患者预后具有中等程度的预测效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舒单抗(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假肉瘤样变伴有高核分裂活性的罕见组织形态特征分析
    沈艳, 杨通, 陈贵东, 古婉仪
    2023 (4):  406-41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4.07
    摘要 ( 131 )   PDF  
    目的 探讨地舒单抗(Denosumab)治疗后伴有假肉瘤样改变和高核分裂活性的骨巨细胞瘤的组织形态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术前经Denosumab治疗3周的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39岁,以右膝关节肿痛伴行走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X射线显示右侧股骨远端关节下髓腔内见一膨胀性、溶骨性病变。Denosumab治疗前穿刺活检显示为骨巨细胞瘤的典型形态特征。Denosumab治疗3周后,行病灶刮除术。组织学表现为巨细胞几乎完全消失,肿瘤以中等至高密度的梭形单核细胞构成为主,伴有高核分裂活性、片灶状坏死及幼稚新骨生成,形成骨肉瘤样形态。术后随访9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假肉瘤样改变伴有高核分裂活性是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组织学特征谱中一种罕见组织表型,易误诊为真性肉瘤或骨巨细胞瘤恶性转化。关注临床治疗史并熟悉这些组织形态特征,对于准确诊断至关重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朱永祺, 朱燕, 盛美红, 张晓娟, 刘宏斌, 李丽
    2023 (4):  411-41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4.08
    摘要 ( 146 )   PDF  
    目的 探讨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与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手术标本121例,均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乳腺癌组织中CAFs、PD⁃L1的表达,并分析CAFs、PD⁃L1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CAFs表达与PD⁃L1表达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可能影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异。结果 CAFs在乳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显著相关(均P<0.01);PD⁃L1在乳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表达显著相关(均P<0.01)。乳腺癌组织中CAFs阳性表达与PD⁃L1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265,P=0.01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TNM分期、ER阴性表达、PD⁃L1表达与其预后相关(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D⁃L1阳性表达是PFS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生存分析显示,PD⁃L1阴性表达组和阳性表达组1年PFS率(100.00% vs 84.09%;χ2=11.115,P=0.001)和3年PFS率(95.92% vs 79.55%;χ2=6.312,P=0.01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AFs和PD⁃L1在乳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PD⁃L1表达与预后不良相关,CAFs与PD⁃L1在促进乳腺癌的恶性进展中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有望成为乳腺癌免疫治疗的新靶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18F-FDG PET/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放疗敏感性
    陈小霞, 蓝颖, 吴能娴, 宋红林
    2023 (4):  417-422.  doi: 0.3969/j.issn.1674-5671.2023.04.09
    摘要 ( 102 )   PDF  
    目的 构建基于18F­FDG PET/CT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并分析其预测局部晚期宫颈癌(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LACC)放疗敏感性的效能。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行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8∶2随机划分为训练集(169例)和测试集(43例),采集治疗前的PET/CT图像,手动勾画感兴趣区,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将特征正则化,采用组内相关系数、Pearson相关性分析、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进行组学特征筛选,获得组学特征及其系数加权并计算每个患者的Radscore值,比较放疗敏感组和抵抗组间Radscore值的差异。分别构建PET、CT及PE/CT联合的Logistic regression ( LR ) 机器学习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校准曲线、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分析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12例LACC患者,抵抗组的Radscore值显著高于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PET/CT联合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0(95%CI:0.832~0.968)、0.754(95%CI:0.569~0.939),预测效能均优于单一的PET或CT模型。DCA曲线显示,与不使用预测模型的情况相比,基于PET/CT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表现出显著的干预获益,在放疗前预测LACC敏感性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益。绘制校准曲线显示,3种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观察值之间的一致性均良好。 结论 基于PET/CT的影像组学模型对LACC放疗敏感性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癌性厌食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黄蕾, 金春晖
    2023 (4):  423-42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4.10
    摘要 ( 219 )   PDF  
    癌性厌食在肿瘤患者特别是终末期患者中较为普遍,常与不良预后相关。现有研究表明,癌性厌食非单一因素起作用,主要涉及肿瘤本身、抗肿瘤相关治疗及患者心理等,大致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大类。癌性厌食的发病机制研究多在动物实验层面,尚缺乏明确的解释,目前较为认可外周与中枢在摄食调控中的失调假说。了解癌性厌食的发病机制有助于后续的转化研究,为肿瘤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本文就现癌性厌食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发性脑胶质母细胞瘤诊治研究进展
    徐豪, 余胜男, 任庆兰
    2023 (4):  429-43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4.11
    摘要 ( 218 )   PDF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脑肿瘤,多发性GBM是其预后极差的一个临床亚型,具有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且对放化疗耐药。目前关于多发性GBM诊治的研究较少,其治疗大多参照单发性GBM的诊疗方案,临床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电场治疗以及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激光间质热疗等。本文综述多发性GBM的分子病理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研究进展,以期为其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钟国珲, 梁宁生, 蒋能
    2023 (4):  435-44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4.12
    摘要 ( 128 )   PDF  
    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取得重要进展,以及人们对改善早期NSCLC生存结果重要性的认识,肺癌治疗的新辅助策略逐渐受到关注。手术治疗仍是早期NSCLC的主要选择,但超过50%接受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会在5年内复发或转移。有研究表明,术前的新辅助治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治疗依从性,且未增加手术的并发症及死亡风险,同时提供了更多可手术治疗的机会,减少了疾病复发率,提高整体治愈率。近年来,NSCLC的新辅助治疗临床试验研究数据不断更新。本文对NSCLC应用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免疫治疗和新辅助靶向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患者再发第二原发性乳腺癌诱因及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刘国慧, 王静萱
    2023 (4):  444-448. 
    摘要 ( 140 )   PDF  
    随着肿瘤诊疗水平的提高,肿瘤幸存者数量逐年增加,但是肿瘤患者再发第二原发肿瘤问题也逐渐凸显。肿瘤患者再发第二原发性乳腺癌作为临床上较常见第二原发肿瘤类型,目前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其发病诱因、预后相关危险因素以及预防与治疗等也已成为亟需解决的临床难点。本文就肿瘤患者再发第二原发性乳腺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6A修饰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罗泰, 黄琼广, 陆战, 余红平, 龚文锋
    2023 (4):  449-45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4.14
    摘要 ( 162 )   PDF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原发性肝癌最主要的病理类型,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N6⁃腺苷酸甲基化(N6⁃methyladenosine,m6A)修饰是真核生物中最普遍和最丰富的表观遗传RNA修饰,m6A修饰系统的紊乱可调节癌蛋白的表达,促进肿瘤发生、增殖、发展和转移。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m6A修饰与HCC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本文围绕m6A修饰紊乱与HCC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可变剪接在肿瘤血管生成及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陈娜, 廖德仲, 李超, 马洪
    2023 (4):  456-46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4.15
    摘要 ( 209 )   PDF  
    可变剪接普遍存在于高等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中,是其转录后调控和产生蛋白质多样性的重要机制,异常的可变剪接直接参与调控肿瘤发生、发展所涉及的多种生物学过程。血管生成参与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在恶性肿瘤的增殖和侵袭转移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当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失衡可促进肿瘤血管形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血管生成受到许多分子和细胞机制和介质的严格调控,其中血管生成相关基因可变剪接的调控作用不容忽视,基于可变剪接的靶向肿瘤血管生成治疗也展现了一定应用前景。本文将对可变剪接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全脏器反位合并胰腺癌1例
    朱泽民, 姚意, 徐涛, 谢小春, 唐才喜, 赵志坚
    2023 (4):  461-46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4.16
    摘要 ( 127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