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微信公众号

官网二维码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1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10-2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家共识
    中线(NUT)癌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3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基因诊断专业委员会中线(NUT)癌基因诊断工作组,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
    2023 (5):  463-47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5.01
    摘要 ( 1422 )   PDF  
    伴睾丸核蛋白(nuclear protein in testis,NUT)基因重排的中线癌又称NUT癌,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肿瘤,根据NUT中线癌家族成员1(NUT midline carcinoma family member 1, NUTM1)基因发生重排或突变定义。常规治疗方法对NUT癌效果欠佳,绝大多数患者预后差。现阶段对该基因变异的认识不足是制约NUT癌诊治取得进展的主要障碍。目前在临床实践中缺乏针对NUT癌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的标准化指南,限制了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充分认识。为了给临床医师提供更加明确规范的诊断参考依据,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基因诊断专业委员会中线(NUT)癌基因诊断工作组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组织了临床、病理、分子检测和生物信息分析等领域专家,综合国内外NUT癌临床应用的共识指南、重要文献及临床实践经验,共同制定了本共识,对NUT癌临床诊疗给出专家组意见,期望为临床医师提供NUT癌诊疗指导意见,降低NUT癌误诊率,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妇科肿瘤化学治疗专栏
    上皮性卵巢癌:化学治疗现状及进展
    张梦培, 尹如铁
    2023 (5):  477-48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5.02
    摘要 ( 748 )   PDF  

    化学治疗是卵巢癌治疗的重要环节,并在卵巢癌全程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对卵巢癌发病机制及新型药物的不断深入研究,上皮性卵巢癌的化学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化疗药物与新型靶向药物、免疫抑制剂等的联合应用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本文将对上皮性卵巢癌的化学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帮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化学治疗:进展、现状与挑战
    刘志铭, 姜洁
    2023 (5):  485-49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5.03
    摘要 ( 771 )   PDF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高,大多数早期患者预后良好,但晚期复发性患者预后较差,治疗选择有限。化疗是晚期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标准治疗手段,但随着对子宫内膜癌异质性的理解更加充分,结合分子分型理论,治疗手段不再局限于单纯化疗,联合免疫靶向治疗逐渐成为晚期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未来治疗的主要方向。本文对晚期复发性子宫内膜癌化疗,新辅助化疗及联合免疫、靶向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行阐述,以期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子宫颈癌化学治疗进展
    吴达莹, 姜瑶, 李贵玲
    2023 (5):  492-49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5.04
    摘要 ( 689 )   PDF  
    化学治疗是宫颈癌的重要治疗手段。目前,以顺铂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仍然是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标准治疗。近年来,化疗联合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以及抗体偶联药物治疗是晚期宫颈癌的研究热点。化疗联合PD⁃1单抗±贝伐珠单抗已成为晚期宫颈癌的一线治疗。抗体偶联药物是一种新型的靶向化疗药物,兼顾了传统小分子化疗的杀伤效应及抗体药物的肿瘤靶向性,为晚期宫颈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然而,宫颈癌的化学治疗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包括同步放化疗的方案选择、新辅助化疗与辅助化疗能否带来生存获益、淋巴结阳性患者以及宫颈腺癌患者是否接受辅助化疗等。本文将对宫颈癌的新辅助化疗、同步放化疗、辅助化疗以及晚期宫颈癌的化学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阴道恶性肿瘤化学治疗进展
    刘林英, 郭慈仁, 孙阳
    2023 (5):  499-50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5.05
    摘要 ( 685 )   PDF  
    阴道恶性肿瘤的发病与人类乳头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密切相关。治疗原则参照宫颈癌,当病灶位于阴道下1/3时,还应参照外阴癌的治疗。手术和放射治疗是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的传统治疗手段,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包括术前与术后的化学治疗、同步放化疗以及联合靶向免疫治疗也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就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子宫肉瘤的化疗及展望
    刘川, 李秀琴
    2023 (5):  504-50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5.06
    摘要 ( 733 )   PDF  
    近半个世纪以来,子宫肉瘤的化疗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多柔比星单药仍然是术后辅助化疗或复发患者的首选方案。吉西他滨+多西他赛、曲贝替定单药、脂质体多柔比星单药可以作为二线或者后线的化疗选择。多柔比星+曲贝替定后续曲贝替定维持治疗方案仅仅适合作为平素体健、器官功能极佳、可能承受较高的临床显著毒性风险、不能手术的新诊断子宫平滑肌肉瘤患者的新辅助化疗的选择。目前,随着子宫肉瘤分子特征的深入研究,生物标志物靶向引导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可能为子宫肉瘤化疗带来突破,化疗与分子靶向和免疫联合治疗成为未来临床探讨的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阴癌药物治疗进展
    谭月, 鹿欣
    2023 (5):  510-51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5.07
    摘要 ( 736 )   PDF  
    外阴癌早期首选手术治疗,局部晚期则手术联合放化疗,晚期复发和转移性肿瘤以全身系统治疗及支持治疗为主。外阴根治性手术对患者围术期管理、会阴伤口护理和生活质量有极大的影响。因此,近年来对于器官保护和手术范围控制理念逐渐受到关注,药物治疗(包括化疗、免疫疗法、靶向治疗)在外阴恶性肿瘤的全程管理中被越来越多地应用。本文就外阴癌的药物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二甲双胍调控Gas6/Axl信号通路抑制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及迁移
    陈虹羽, 宁守斌, 陈晓, 李曼华, 徐梦楠, 李白容, 李慧, 李静, 于妍, 范崇熙
    2023 (5):  516-52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5.08
    摘要 ( 111 )   PDF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抑制作用,以及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rowth⁃arrest⁃specific protein 6,Gas6)与其配体Axl的调控机制。方法 食管鳞癌EC109和TE⁃1细胞用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处理后,采用CCK⁃8法或克隆形成实验测定细胞增殖情况,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UNEL实验标记细胞凋亡比例,Mito⁃SOX探查线粒体氧化应激状态,JC⁃1显示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水平,免疫荧光实验检测Gas6表达,Western blot法分析Gas6/Axl通路和凋亡相关蛋白变化。此外,联合Axl高效抑制剂(bemcentinib,R428)处理后,观察二甲双胍对EC109细胞增殖、迁移及裸鼠皮下成瘤能力的影响。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二甲双胍显著降低EC109和TE⁃1细胞的活性(PEC109<0.001;PTE⁃1<0.001),而对Het⁃1A细胞活性的影响并不显著(P=0.38);同时二甲双胍抑制EC109细胞克隆形成能力(P=0.002)和迁移能力(P<0.001),增加凋亡率(P=0.002),上调线粒体活性氧水平(P<0.001),下调MMP水平(P<0.001)。此外,二甲双胍可降低EC109细胞Gas6荧光强度,阻断EC109和TE⁃1细胞中Gas6表达,下调EC109细胞内p⁃Axl、Axl和Bcl2的水平,并增加Bax以及细胞色素C和Caspase3活性。二甲双胍联合R428较单独二甲双胍能更有效抑制EC109细胞增殖、迁移及裸鼠皮下成瘤能力。结论 二甲双胍能够调节线粒体稳态,激活氧化应激诱导的凋亡反应,进而发挥抗EC109细胞增殖及迁移作用,该作用可能与下调Gas6/Axl信号通路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GR4对鼻咽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周玉飞, 李开国, 杨晓慧, 陈旭霞, 陈伟玲, 曲颂
    2023 (5):  525-53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5.09
    摘要 ( 171 )   PDF  
    目的 探讨富含亮氨酸重复G蛋白偶联受体⁃4(leucine⁃rich repeats containing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4,LGR4)对鼻咽癌C666⁃1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 方法 利用韦恩图将GEO数据库测序数据GSE15903、GSE89804和GSE103611三组数据取交集得出差异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LGR4在鼻咽癌组织及正常鼻咽上皮组织、鼻咽癌治疗后的转移或未转移组织中的表达,RT⁃qPCR和 Western blot检测LGR4在鼻咽癌C666⁃1细胞和正常鼻咽上皮细胞NP69中的表达水平。将鼻咽癌C666⁃1细胞进行慢病毒感染分为NC组(转染阴性对照)、KD1组和KD2组(敲低组),采用Western blot测定LGR4和上皮表型E⁃cadherin的表达,采用CCK⁃8、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及Transwell 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结果 韦恩图显示GSE89804、GSE15903和GSE103611数据集的差异基因是LGR4。GSE12452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鼻咽上皮组织相比,LGR4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上调(P<0.05)。GSE103611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与鼻咽癌治疗后未转移组织相比,LGR4在鼻咽癌治疗后转移组织中表达上调(P<0.05)。与NP69细胞相比,LGR4在鼻咽癌C666⁃1细胞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均P<0.001)。 与NC组相比,敲低LGR4可抑制鼻咽癌C666⁃1细胞增殖(均P<0.05)、侵袭及迁移能力(均P<0.001),促进凋亡和C666⁃1细胞中E⁃cadherin的表达(均P<0.001)。结论  LGR4在鼻咽癌C666⁃1细胞中表达上调,敲低LGR4抑制C666⁃1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促进凋亡和上皮间质转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Galectin-4调控PD-L1影响CD8+ T细胞杀伤肝癌细胞的功能
    魏晓环, 单前前, 刘媛媛
    2023 (5):  532-53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5.10
    摘要 ( 128 )   PDF  
    目的 探讨人半乳糖凝集素4(Galectin⁃4,Gal⁃4)影响CD8+T细胞杀伤肝癌细胞的功能及机制。方法 提取并鉴定人外周血CD8+T细胞及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选取人正常肝细胞WRL68和肝癌细胞HepG2、SMMC⁃7721、Hep3B、Huh⁃7,并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Gal⁃4蛋白的表达。利用Lipofectamine 3000试剂在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中转染Gal⁃4 siRNA及其阴性对照(si⁃Gal⁃4组和si⁃NC组),si⁃Gal⁃4组和si⁃NC组HepG2和SMMC⁃7721细胞分别与被DC细胞活化的CD8+T细胞共孵育18 h,依次记为si⁃Gal⁃4/HepG2+CD8+T组、si⁃NC/HepG2+CD8+T组、si⁃Gal⁃4/SMMC⁃7721+CD8+T组、si⁃NC/SMMC⁃7721+CD8+T组。采用细胞毒性实验检测CD8+T细胞对各组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干扰素(interferon⁃γ,INF⁃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肿瘤细胞中PD⁃L1蛋白的表达。结果 相比于正常肝细胞WRL68,肝癌细胞HepG2、SMMC⁃7721、Hep3B、Huh⁃7中Gal⁃4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均P<0.001);相比于si⁃NC/HepG2+CD8+T组或si⁃NC/SMMC⁃7721+CD8+T组,si⁃Gal⁃4/HepG2+CD8+T组和si⁃Gal⁃4/SMMC⁃7721+CD8+T组CD8+T细胞杀伤能力均显著增加(均P<0.001),且抑制Gal⁃4表达后,共培养体系中INF⁃γ和TNF⁃α的浓度均显著增加(均P<0.001)。相比于si⁃NC组,si⁃Gal⁃4组HepG2和SMMC⁃7721细胞PD⁃L1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01)。结论 Gal⁃4在肝癌细胞中高表达,抑制Gal⁃4可能下调肝癌细胞PD⁃L1的表达,进而促进CD8+T细胞的杀伤能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癌情监测
    1990—2019年中国肺癌发病死亡趋势分析及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邱海平, 谢晓平, 陈天庆
    2023 (5):  537-54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5.11
    摘要 ( 268 )   PDF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我国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为我国肺癌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提供的中国1990—2019年肺癌的发病与死亡数据,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肺癌发病与死亡趋势的变化,采用Stata 17.0软件建立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肺癌在年龄、时期以及队列因素影响下的变化。 结果 1990—2019年,中国女性、男性以及总体人群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总体人群发病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值为1.176%,死亡率的AAPC值为0.786%。中国人群发病的年龄效应系数从-152.224升高至229.609,时期效应系数从-16.116上升至22.409,1951年出生队列的效应系数最高为65.753;中国人群死亡的年龄组效应系数由-167.360增至286.438,时期效应系数由-14.792升至21.162,在1951—1956年期间的出生队列,死亡的队列效应最高,效应系数为69.846。结论 1990—2019年中国肺癌总体发病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年龄和时期因素是影响人群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1951—1956年期间出生的队列发病和死亡风险均处于最高水平,应进行重点防治,以减轻肺癌患者的疾病负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炎症负荷指数在结直肠癌诊断和预后中的临床价值
    朱琳, 路宁, 杨琳, 温华, 崔曼莉, 张明鑫
    2023 (5):  543-54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5.12
    摘要 ( 163 )   PDF  
    目的 探讨炎症负荷指数(inflammatory burden index,IBI)在结直肠癌诊断和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到2022年1月经病理确诊的35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同期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50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IBI在结直肠癌诊断和预后预测中的价值,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IBI与结直肠癌临床指标及预后的关系,并建立列线图对生存率进行预测。结果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BI在诊断结直肠癌中具有统计学意义(Z=12.382,P<0.001),其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13(95%CI:0.774~0.848),最佳截断点为25.52。IBI在判断结直肠癌预后中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Z=9.473,P<0.001),AUC为0.824(95%CI:0.771~0.869),最佳截断点为33.68。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IBI与术前高CEA以及更差的T分期和N分期相关(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IBI>33.68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3.576,95%CI:3.114~4.138)。列线图模型总体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49(95%CI:0.829~0.868,P<0.001),校准曲线显示其预测生存率与实际生存率具有良好一致性。结论 IBI>33.68是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IBI具有良好的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可能作为结直肠癌一种新型的生物标志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消化道癌及癌前病变高危人群预测模型研究
    张志宏, 崔王飞, 王新正, 曹凌, 张永贞
    2023 (5):  549-55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5.13
    摘要 ( 132 )   PDF  
    目的 分析上消化道癌及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构建上消化道癌高危人群预测模型,识别上消化道癌高危群体。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参加山西省阳城县“农村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中的40~69岁人群,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n=1 997)和验证集(n=852),分别用于模型的训练和验证。采用χ2 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P<0.2的因素进行最优子集变量筛选,选择赤池信息(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最低的变量组合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建立评分量表。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并根据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模型区分度,Hosmer⁃Lemeshow(H⁃L)检验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校准度,临床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临床适用性。结果 建立基于年龄、性别、吸烟、热烫饮食摄入、肿瘤家族史5项危险因素的上消化道癌及癌前病变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AUC分别为0.759(95%CI:0.688~0.830)和0.743(95%CI:0.606~0.880),校准曲线结合H⁃L检验证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P>0.05)。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评分模型,分值范围0~27分,分值越高发病风险越高。评分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760(95%CI:0.690~0.829)和0.748(95%CI:0.612~0.884),校准曲线结合H⁃L检验证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P>0.05)。DCA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适用性。 结论 基于年龄、性别、吸烟、热烫饮食摄入、肿瘤家族史等5个危险因素构成的上消化道癌及癌前病变高危人群预测模型和评分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有助于上消化道癌人群筛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雄激素受体相关基因评分系统在膀胱癌预后预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莫晗, 刘桧, 冯超, 谢远亮, 王秋雁, 李天宇
    2023 (5):  556-56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5.14
    摘要 ( 109 )   PDF  
    目的 构建膀胱癌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s,AR)相关基因评分系统,并探究不同AR评分膀胱癌患者肿瘤微环境特征。方法 基于TCGA⁃BLCA队列,根据文献报道中的AR相关基因集,构建评分系统,并在GSE⁃13507队列及自有的29例膀胱癌临床样本中进行验证;应用转录组学和高通量的单细胞质谱流式技术揭示高AR评分组及低AR评分组膀胱癌患者的分子特征及肿瘤微环境异质性。结果 基于TCGA⁃BLCA队列构建了膀胱癌AR相关基因评分系统。TCGA⁃BLCA队列和GSE⁃13507队列分析结果显示,高AR评分组膀胱癌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明显比低AR评分组差(P=0.009,0.010);临床样本分析结果虽然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但同样显示高AR评分组患者的OS较低AR评分组患者差(P=0.180),且高AR评分组患者的临床分期更晚,病理分级更高。高AR评分组与低AR评分组患者具有不同的分子特征,且肿瘤微环境存在异质性,其中免疫抑制性CD4+T细胞亚群13以及具有免疫抑制表型特征的肿瘤干样细胞亚群13在高AR评分组富集。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AR相关基因的评分系统,其中高AR评分组患者的预后较低AR评分组患者差,且高AR评分组患者的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状态更严重,其免疫治疗响应可能更高,更适合进行免疫治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肛门拖出标本的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NOSES Ⅳ式)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李伟, 刘立刚, 杨俊泉, 刘春, 张志学, 高福春, 张彩霞, 刘淑红, 李新宇
    2023 (5):  564-56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5.15
    摘要 ( 122 )   PDF  
    目的 探讨经肛门拖出标本的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NOSES Ⅳ式)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与滦州市人民医院行NOSES Ⅳ式的26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有无发生吻合口瘘,将患者分为吻合口瘘组(n=27)与无吻合口瘘组(n=241),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结直肠癌NOSES Ⅳ式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0.1%。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肿瘤距肛缘<8 cm、手术时间≥140 min与吻合口瘘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140 min是行结直肠癌NOSES Ⅳ式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5.987,95%CI:1.519~23.602,P=0.011)。结论 手术时间是结直肠癌NOSES Ⅳ式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生物钟基因Bmal1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郭恩慧, 成冰, 冯思琦, 马亭
    2023 (5):  570-57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5.16
    摘要 ( 234 )   PDF  
    脑和肌肉组织芳香烃受体核转运蛋白的类似蛋白 1(brain and muscle Arnt⁃like protein 1,Bmal1)是生物钟的核心元件之一,常呈现出昼夜节律性表达。Bmal1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复杂多样,目前研究显示Bmal1可以受多种信号通路的正负反馈性调控,通过调控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与某些信号通路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抑癌或促癌的作用。此外,Bmal1也可以被表观遗传调控因子调控进而影响其表达。Bmal1的表达会影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因此,针对个性化治疗,Bmal1可以作为直接分子目标确定最佳药物管理时间,从而提高抗癌药物的疗效。本文主要综述Bmal1在不同肿瘤中发挥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参皂苷调控非编码RNA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李美乐, 金凯, 唐婷, 郭驹, 赵梓粤, 谢裕安
    2023 (5):  576-58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5.17
    摘要 ( 116 )   PDF  
    人参皂苷(Ginsenoside)是人参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肿瘤及增强免疫力等。非编码RNA (non⁃codingRNAs,ncRNAs) 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人参皂苷作为非编码RNA的调控因子,能通过多个生物学过程影响肿瘤细胞恶性表型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围绕人参皂苷调控非编码RNA发挥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微环境调控乳腺癌HER2靶向药物耐药机制及逆转策略
    高晓敏, 郭旭, 王玲, 杨蕊, 姜孙旻, 袁文博, 姚荧
    2023 (5):  581-58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5.18
    摘要 ( 147 )   PDF  
    HER2阳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侵袭性较强的类型,预后差且复发率高。近年来,虽然HER2分子靶向治疗取得一定成效,但其耐药性是乳腺癌治疗的一大难题。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对乳腺癌耐药有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肿瘤微环境调控HER2乳腺癌靶向药物耐药的机制及其逆转耐药策略,旨在为临床克服靶向治疗耐药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对乳腺及乳腺癌影像分割作用的研究进展
    尹家瑜, 苏丹柯
    2023 (5):  587-59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5.19
    摘要 ( 277 )   PDF  
    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医学领域研究中广泛应用。深度学习作为计算机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图像分析,但将其应用于临床实际仍存在诸多挑战。本文梳理了常用的乳腺影像图像数据集,并对在乳腺及乳腺癌影像分割中的深度学习技术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