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微信公众号

官网二维码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1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12-25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DNA错配修复基因的遗传变异/突变与肿瘤治疗反应
    汤绍梅, 余红平, 魏庆义
    2023 (6):  593-60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6.01
    摘要 ( 185 )   PDF  
    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在维持基因组完整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由MMR蛋白功能缺陷导致。MMR基因的遗传变异或突变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起到关键作用,其相关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目前国内外多个指南建议对晚期实体瘤患者检测MMR/MSI,其结果可以预测肿瘤患者的预后,并可预测肿瘤辅助化疗及免疫治疗疗效,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应激的多面手:谷氨酸脱氢酶1(GLUD1)
    段海波, 刘雨航, 王雄军
    2023 (6):  602-60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6.02
    摘要 ( 307 )   PDF  
    谷氨酸脱氢酶1(glutamate dehydrogenase1,GLUD1) 是谷氨酸代谢的中枢酶,对线粒体功能至关重要,是连接氨基酸和糖代谢的核心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GLUD1在多种功能系统中发挥作用,与肿瘤增殖、迁移以及在多种胁迫条件下的应激能力有密切关系。本文就 GLUD1代谢酶在肿瘤应激及进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共识
    《中线(NUT)癌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印明柱, 叶卓淼, 李鑫
    2023 (6):  610-61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6.03
    摘要 ( 176 )   PDF  
    伴睾丸核蛋白(nuclear protein in testis,NUT)基因重排的中线癌是一种由NUTM1(NUT midline carcinoma family member 1)基因重排定义的罕见高侵袭性肿瘤。常规治疗方法对NUT癌效果欠佳,绝大多数患者预后差。《中线(NUT)癌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3版)》于2023年10月发布,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加明确和规范的诊治参考依据,对广大NUT癌患者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该共识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蔓荆子黄素通过调控糖代谢重编程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董佳琪, 房涛, 偶勇, 危靖怡, 胡龙泉, 李媛媛, 晁旭
    2023 (6):  615-62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6.04
    摘要 ( 145 )   PDF  
    目的 探讨蔓荆子黄素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0.5、1.0、2.0 μmol/L)的蔓荆子黄素处理肝癌细胞SNU⁃368、SNU⁃739及人肝永生化细胞THLE⁃2,采用MTS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蔓荆子黄素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同时选出蔓荆子黄素处理肝癌细胞的适宜浓度。用过表达HIF⁃1α慢病毒及其阴性对照慢病毒感染肝癌细胞SNU⁃368和SNU⁃739,同时用适宜浓度的蔓荆子黄素处理过表达HIF⁃1α的肝癌细胞,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癌细胞中HIF⁃1α、C⁃MYC和P53的表达情况,通过葡萄糖摄取水平、乳酸生成水平、细胞外培养液pH值和细胞氧耗检测实验分析肝癌细胞糖酵解、氧化磷酸化的情况,采用MTS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 结果 蔓荆子黄素可降低肝癌细胞SNU⁃368和SNU⁃739的增殖能力,且呈一定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效应。1.0 μmol/L蔓荆子黄素处理肝癌细胞SNU⁃739和SNU⁃368后,可降低肝癌细胞中的葡萄糖摄取水平和乳酸生成水平(均P<0.01),提高细胞外培养液pH值和细胞氧耗率(均P<0.01),抑制肝癌细胞中HIF⁃1α的表达(均P<0.05)。过表达HIF⁃1α可促进肝癌细胞的糖酵解,抑制氧化磷酸化,增强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均P<0.05),而蔓荆子黄素可以逆转过表达HIF⁃1α对肝癌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均P<0.05)。结论 蔓荆子黄素可通过抑制HIF⁃1α的表达抑制细胞糖酵解和促进氧化磷酸化,进而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芍药苷抑制子宫内膜癌迁移侵袭及其作用机制
    肖慧, 覃鸿恩, 姚姿羽, 周辉, 马荣河
    2023 (6):  623-63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6.05
    摘要 ( 119 )   PDF  
    目的 探讨芍药苷(Paeoniflorin)抑制子宫内膜癌进展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通过TargetNet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在线数据库预测芍药苷靶基因,利用UALCAN数据库分析芍药苷靶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并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芍药苷靶基因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表达情况。体外培养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08和Ishikawa,将子宫内膜癌细胞分成Control组/Vector组(细胞不处理),AURKA组(转染AURKA质粒),芍药苷组,芍药苷+AURKA组(芍药苷处理细胞并转染AURKA质粒)。生物信息学预测芍药苷的靶基因。采用不同浓度芍药苷作用细胞,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酶联免疫检测仪检测细胞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裸鼠移植瘤实验检测芍药苷体内抑制细胞增殖,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抗原(Ki⁃67),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AURKA、迁移相关蛋白以及EMT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生物信息学显示AURKA是芍药苷的作用靶点,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临床不良表型有关(P<0.05)。体外实验验证结果显示,芍药苷可抑制HEC108和Ishikawa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并增加LDH活性,抑制Ki⁃67表达(均P<0.05),抑制细胞中迁移相关蛋白(MMP2、MMP9)表达水平以及调控EMT相关蛋白(Vimentin、N⁃cadherin、Snail、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均P<0.05)。芍药苷作用裸鼠后可抑制移植瘤体积和重量增长(均P<0.05)。芍药苷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细胞中AURKA蛋白表达(均P<0.05)。AURKA高表达促进细胞增殖并降低LDH活性(均P<0.05)。芍药苷作用细胞后可抑制AURKA表达,降低细胞活性并提高LDH活性(均P<0.05)。 结论 芍药苷可在体外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并在体内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作用机制可能是芍药苷通过下调AURKA表达而抑制子宫内膜癌发展进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巨噬细胞条件性GP73基因敲除小鼠的构建及鉴定
    黄庆, 甄兰, 赵桂霖, 赵汝舟, 叶新萍, 吴飞翔
    2023 (6):  630-63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6.06
    摘要 ( 236 )   PDF  
    目的 构建并鉴定巨噬细胞条件性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基因敲除小鼠,为进一步研究GP73调控巨噬细胞功能影响肿瘤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动物模型。方法 基于Cre/LoxP重组系统构建GP73 flox/+小鼠,通过GP73 flox/+小鼠雌雄自交得到GP73flox/flox小鼠。将GP73flox/flox小鼠与Lyz2⁃Cre+小鼠杂交,得到GP73flox/+Lyz2⁃Cre+小鼠,再将其与GP73flox/flox小鼠杂交,最终得到基因型为GP73flox/floxLyz2⁃Cre+的巨噬细胞条件性GP73基因敲除小鼠(MKO小鼠);以GP73flox/floxLyz2⁃Cre-小鼠作为对照组小鼠(GP73fl/fl小鼠)。采用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小鼠flox及Cre基因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qPCR)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别从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验证小鼠巨噬细胞GP73敲除效果及组织特异性。计算小鼠各组织质量与体重的比值以分析小鼠的生长发育情况,并检测小鼠血生化指标。结果 通过基因鉴定、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证实巨噬细胞条件性GP73基因敲除小鼠构建成功。qPCR检测显示,与GP73fl/fl小鼠相比,MKO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 BMDMs)和腹腔原位巨噬细胞(peritoneal macrophages,PM)中GP73 mRNA水平均降低(P<0.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GP73蛋白在MKO小鼠BMDMs和PM中的表达水平均较GP73fl/fl小鼠明显降低,但在肝脏、肾脏及胸腺组织中GP73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与GP73fl/fl小鼠相比,MKO小鼠心、肝、脾、肺、肾、棕色脂肪及白色脂肪组织重量与体重之比无差异,各组织无形态学差异。血生化检测结果显示,MKO小鼠与GP73fl/fl小鼠的各项血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构建巨噬细胞条件性GP73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为深入研究GP73调控巨噬细胞功能在肿瘤性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提供良好的动物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单中心CCLG-ALL 2018方案治疗MLL基因重排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李晨, 刘炜, 王亚峰, 王天有
    2023 (6):  637-64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6.07
    摘要 ( 151 )   PDF  
    目的 探讨单中心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CLG⁃ALL 2018)方案治疗MLL基因重排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LL⁃rearrangement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MLL⁃r ALL)患儿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4月至2022年7月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CCLG⁃ALL 2018方案诊治的19例初诊MLL⁃r ALL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MLL⁃r ALL患儿中男12(63.2%)例、女7(36.8%)例,年龄≤1岁的为15(78.9%)例、年龄>1岁的为4(21.1%)例,诊断时的中位年龄为10.2个月(0.5~156.0个月)。18(94.7%)例为BCP⁃ALL,1(5.3%)例为T⁃ALL,融合基因类型以MLL⁃AF4多见(7/19)。中位随访时间为19.0个月(范围:0.1~62.0个月),1例在确诊后5 d死亡,诱导化疗第33天完全缓解率为61.1%。19例MLL⁃r ALL患儿死亡9 例,死亡率为47.4%,其中死于治疗相关并发症3例,1例为肺出血、2例为重症感染;1例死于白血病持续未缓解;死于复发5例,复发率为26.3%(5/19),均为极早期骨髓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6个月(范围:5~9个月)。Kaplan‑Meier分析19例患儿2年总生存率、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57.9%和52.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诱导化疗第15天骨髓流式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1×10-3组与≥1×10-3组、第33天MLL重排基因转阴与未转阴组、MLL⁃AF4组与非MLL⁃AF4组患儿的2年OS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重排基因MLL⁃AF4是影响MLL⁃r ALL患儿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P=0.032)。结论 CCLG⁃ALL 2018方案可使MLL重排基因阳性的部分患儿达到缓解,但总体预后较差,容易复发且复发时死亡率较高。重排基因MLL⁃AF4是影响MLL⁃r ALL患儿应用CCLG⁃ALL 2018方案治疗效果的不良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疗效与安全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杨大龙, 陆海明, 钟鉴宏, 齐鲁楠, 陈祖舜, 向邦德, 黎乐群, 马良
    2023 (6):  644-64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6.08
    摘要 ( 132 )   PDF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切除术后发生≥Ⅲa级并发症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22年3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62例行手术切除的H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切除术后发生≥Ⅲa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OS的因素。结果 HC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3.5%(36/49),其中≥Ⅲa级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6.9%(23/49),围手术期死亡率为10.2%(5/49)。术中出血量>500 mL、AJCC分期Ⅲ/Ⅳ期是HC患者术后发生≥Ⅲa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HC患者术后中位OS为24.0个月,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3%、49%和20%。术前CA19⁃9≥150 U/L以及全尾状叶切除是影响患者术后OS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 AJCC分期Ⅲ/Ⅳ期和手术出血>500 mL是HC术后≥Ⅲa级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术前CA19⁃9≥150 U/L是术后OS的危险因素,全尾状叶切除是术后OS的保护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未完全缓解患者预后及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高方方, 陈彬洁, 谭启杏, 黄真, 卢伟锋, 韦长元
    2023 (6):  650-65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6.09
    摘要 ( 140 )   PDF  
    目的 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未完全缓解(non⁃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non⁃pCR)患者的预后及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及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诊断乳腺癌并接受新辅助化疗的500例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及non⁃pCR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出新辅助化疗后non⁃pCR患者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范围:6~81个月),中位DFS及OS均未到达。新辅助化疗后的pCR率为19.4%(97/500)。pCR和non⁃pCR患者5年DFS率分别为91.9 %和81.2% (P=0.003),5年OS率分别为96.1%和81.6%(P=0.007)。新辅助化疗后共有71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其中pCR患者复发转移4例,non⁃pCR患者复发转移67例。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HR=0.393,95%CI:0.220~0.701)是non⁃pCR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保护因素,而组织学分级3级(HR=3.568,95%CI:2.050~6.210)、高Ki⁃67指数(HR=2.742,95%CI:1.528~4.921)、术后Ki⁃67指数的升高(HR=5.349,95%CI:2.470~11.586)及高pN分期(HR=6.716,95%CI:2.922~15.436)是non⁃pCR患者术后出现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新辅助化疗后获得pCR可改善乳腺癌患者的DFS和OS;年龄≤35岁、组织学分级3级、Ki⁃67指数>30%、术后Ki⁃67指数升高及pN高分期是non⁃pCR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神经导航联合荧光素钠术中显影辅助切除脑转移瘤的应用分析分析
    朱雷, 雷奕, 莫立根, 凌国源, 邓腾, 黄乾荣, 蒋骞, 石柳
    2023 (6):  657-66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6.10
    摘要 ( 116 )   PDF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联合荧光素钠(fluorescein sodium,FLS)术中显影辅助在脑转移瘤手术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0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125例脑转移瘤(brain metastasis,BM)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神经导航联合FLS术中荧光显影辅助手术切除的87例BM患者归为神经导航联合荧光素钠组,单纯神经导航下手术切除的38例BM患者归为神经导航组纳入研究,比较两组肿瘤切除程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术后1个月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 scale,KPS)评分。结果 神经导航联合荧光素钠组全切率为85.1%,明显高于神经导航组的65.8%(P=0.028)。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后,神经导航联合荧光素钠组的全切率是神经导航组的1.849倍(OR=1.849,95%CI:1.130~3.026,P=0.014)。神经导航联合荧光素钠组的术后1个月KPS评分高于神经导航组(78.96±13.81 vs 65.00±18.56,P<0.00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神经导航联合荧光素钠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少于神经导航组(均P<0.05),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导航联合FLS术中荧光辅助切除BM能提高肿瘤全切率,改善患者短期生活质量,且具有较好安全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0—2020年广西某三甲医院恶性肿瘤住院死亡病例分析
    梁秀妹, 陈惟义, 马良, 陈丽君, 龚文锋, 余红平, 刘颖春
    2023 (6):  662-66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6.11
    摘要 ( 239 )   PDF  
    目的 分析广西某三甲医院恶性肿瘤住院死亡病例的分布特征及死因构成情况,为医院管理和学科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期间收集的1 834例恶性肿瘤住院死亡病例的相关临床信息数据,对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病死率趋势、性别及年龄分布、死因顺位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病死率呈下降趋势,男性病死率高于女性(χ2=141.487,P<0.001),不同年龄组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637,P<0.001),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死因顺位前10位依次为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淋巴瘤、食管癌、鼻咽癌、卵巢癌、胰腺癌。结论 医院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病死率逐步下降,其中肺癌、肝癌是主要死亡病种。医院可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加强相关学科建设,以持续提升医疗质量,降低肿瘤病死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基于线粒体异常的乳腺癌治疗新策略:线粒体移植
    马亮亮, 孙力超
    2023 (6):  667-67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6.12
    摘要 ( 148 )   PDF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第一的癌症,也是导致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线粒体异常广泛存在于多种肿瘤中,并且在细胞癌变和肿瘤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乳腺癌中线粒体的异常主要包括线粒体形态异常、氧化磷酸化异常、动力学异常和线粒体DNA突变。近年来,研究发现外源性线粒体移植可替代肿瘤细胞中受损的线粒体,缓解肿瘤细胞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帮助细胞进行自我修复。本文就乳腺癌线粒体异常和线粒体移植在乳腺癌中的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线粒体逆行信号在肿瘤进展中的研究现状
    许小君, 廖达文, 王星琛, 魏元元, 黄启超, 杜钰璐
    2023 (6):  672-67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6.13
    摘要 ( 149 )   PDF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被誉为细胞的动力工厂。除了供能,线粒体还可作为信号转导中心在调控细胞生理功能及疾病发生等过程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线粒体受损情况下,其会将损伤信号传递到细胞核,从而激活适应性的转录以调节细胞的代谢状态。这些由线粒体向细胞核传递的信号被称为“线粒体⁃细胞核逆行信号”。最近的研究揭示,通过改变线粒体代谢物的水平或应激信号,线粒体向细胞核的逆行信号可引起各种表观遗传变化,并与肿瘤的发生、恶性进展和治疗等过程密切相关。鉴于此,本文总结了近期关于线粒体⁃细胞核逆行信号如何调控表观基因组及调控肿瘤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建立肿瘤预防和治疗新策略提供新视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性粒细胞的异质性与肿瘤
    叶依依
    2023 (6):  677-68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6.14
    摘要 ( 128 )   PDF  
    近年来,中性粒细胞与癌症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肿瘤可调控中性粒细胞的表型极化,并影响其功能。而极化的中性粒细胞参与了肿瘤发生、生长、转移、血管生成、肿瘤相关血栓形成、免疫抑制等过程,从而促进肿瘤进展。本文综述了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的异质性和功能及其作为癌症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潜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微环境中间充质干细胞与癌症干细胞的关系及其在乳腺癌进展中的作用
    李婷婷, 刘燕
    2023 (6):  684-68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6.15
    摘要 ( 106 )   PDF  
    乳腺癌是女性最高发的恶性肿瘤,在治疗过程中复发、转移、耐药等将显著降低患者的疗效,因此解决复发转移和耐药问题成为研究者关注的方向。近年来,癌症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肿瘤微环境中调控癌症发生和发展的作用被广泛研究。本文就MSCs和CSCs在乳腺癌进展中的作用以及两者的潜在联系进行阐述,为后续开发新的治疗方案以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提供方向和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免疫治疗时代食管癌的放疗价值
    梁秀, 李杰
    2023 (6):  690-69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6.16
    摘要 ( 101 )   PDF  
    放射治疗在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 EC)综合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局部晚期和晚期转移性EC的主要治疗手段。放疗能激活全身抗肿瘤免疫反应,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应用能增强放疗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两者联合有望成为改善EC患者生存的新策略。本文就局部晚期和晚期转移性EC的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体-偶联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赵丽丽, 龙麟, 臧建华, 徐丽娟, 田金, 刘玮, 赵雯, 肖军
    2023 (6):  696-70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6.17
    摘要 ( 138 )   PDF  
    目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治疗主要以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为主,然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获得性耐药和疾病的进展。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s,ADC)的兴起打破了传统治疗的瓶颈,在晚期NSCLC中显示出初步疗效。本文就ADC的结构与作用机制及其在NSCLC中的应用及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空间转录组技术在消化系统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轩晨礒, 牛旭东, 淳雨婕, 王绍清, 王显艳
    2023 (6):  702-71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6.18
    摘要 ( 149 )   PDF  
    空间转录组技术是基于组织成像和RNA测序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其在定量检测基因表达水平的同时能够获取空间位置信息。近年来,空间转录组技术逐步提高检测细胞通量、技术灵敏度和可行性,在肿瘤学、神经科学和发育生物学等领域广泛应用。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空间转录组技术的应用可以更深入地阐明其恶变机制,评估诊治策略与预后。本文将概述常见空间转录组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归纳其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应用及其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以期促进空间转录组技术的发展和消化系统肿瘤精准诊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检测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赵成帅, 顾海江, 仲伟明, 王薇
    2023 (6):  711-71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3.06.19
    摘要 ( 124 )   PDF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外显子20插入(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xon 20 insertion,EGFR ex20ins)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被认为是“不可治疗的靶点”,EGFR ex20ins突变NSCLC患者不仅对既往第一、第二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原发耐药,对传统化疗和免疫治疗也不敏感。目前,埃万妥单抗(Amivantamab)和莫博赛替尼(Mobocertinib) 等新型靶向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携带EGFR ex20ins的晚期铂类耐药NSCLC患者,因此优化晚期NSCLC的分子筛查检测逐渐被关注,而基于下一代测序的基因分型被认为是分析晚期NSCLC患者的金标准方法。本文对近年来针对NSCLC EGFR ex20ins的检测方法及其靶向药物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该类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