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微信公众号

官网二维码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1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2-25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结直肠癌的全球流行情况、危险因素及归因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练佳韦, 刘颖春, 余红平
    2024 (1):  1-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1.01
    摘要 ( 442 )   PDF  
    结直肠癌是全球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持续上升,已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造成的经济负担和疾病负担不容忽视。结直肠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且多阶段发生发展的疾病,不同地区和人群中影响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因素存在差异,通过掌握结直肠癌的流行特点、危险因素及归因疾病负担,有助于根据不同危险因素开展结直肠癌的精准防控。本文就全球及中国的结直肠癌流行情况、危险因素和归因疾病负担进行综述,以期为结直肠癌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标志物年度盘点专栏
    2023年度肿瘤甲基化标志物研究进展年终盘点
    葛圣阳, 李伟, 于文强
    2024 (1):  10-1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1.02
    摘要 ( 272 )   PDF  
    DNA甲基化修饰是一种表观遗传现象,几乎伴随着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的全过程。因此,检测肿瘤甲基化标志物对肿瘤筛查、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甲基化检测手段和数据分析手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肿瘤甲基化标志物被鉴定出来。本文将总结2023年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肿瘤甲基化标志物,并探讨肿瘤甲基化标志物的后续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3年度肿瘤单细胞与空间多组学研究进展盘点
    吕艺蓁, 孙世权
    2024 (1):  17-2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1.03
    摘要 ( 249 )   PDF  
    单细胞组学技术能从单细胞分辨率解析瘤内异质性和细胞间交互,空间组学技术则从空间维度探究异质性与肿瘤微环境。因此,单细胞与空间多组学技术在肿瘤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文针对2023年单细胞与空间多组学技术在肿瘤细胞图谱、肿瘤异质性和微环境及临床应用与药物研发的研究进展进行盘点,并尝试分析目前仍面临的挑战,以期对本领域研究者提供帮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3年度肿瘤蛋白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盘点
    周昕萌, 廖青青, 谢娜, 黄灿华, 孙晓东, 张媛媛
    2024 (1):  23-3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1.04
    摘要 ( 183 )   PDF  
    抗肿瘤治疗已进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精准治疗时代,这对指导抗肿瘤治疗和监测肿瘤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2023年取得较大进展的肿瘤蛋白生物标志物进行盘点,按照蛋白的细胞内定位进行综述,同时提出本领域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探索的方向,以供进一步研究及实践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3年度线粒体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年终盘点
    席文文, 吕斌
    2024 (1):  32-3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1.05
    摘要 ( 190 )   PDF  
    线粒体是肿瘤细胞增殖、生存和转移的代谢枢纽,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稳态与肿瘤发生发展息息相关。本文就2023年度线粒体代谢重编程、线粒体结构异常、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调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盘点,为后续深入探索以线粒体肿瘤标志物为核心的肿瘤诊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3年度肿瘤代谢标志物研究进展年终盘点
    陈瑶, 黎莉, 缪洪明, 杨帆
    2024 (1):  38-4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1.06
    摘要 ( 223 )   PDF  
    肿瘤细胞的新陈代谢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局部组织内代谢资源的局限性会导致营养物质的消耗及代谢废物的积累。为维持生长,肿瘤细胞通常调整和改变其代谢方式以适应环境,即代谢重编程。本文主要概括了2023年发表的最新的肿瘤代谢标志物研究进展,并分别通过糖酵解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和脂质代谢进行分类总结,以期为研究者探索肿瘤细胞代谢提供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3年度液体活检标志物研究进展年终盘点
    谢丽, 宋现让
    2024 (1):  43-4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1.07
    摘要 ( 209 )   PDF  
    液体活检技术作为新兴的检测技术,可以非侵入性地反映体内肿瘤的状态,在肿瘤筛检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液体活检来源涵盖了不同类型的肿瘤相关物质,包括循环肿瘤DNA、循环肿瘤细胞、细胞外囊泡、非编码RNA等。本文就2023年度液体活检标志物检测及其在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预后和复发转移监测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盘点,为深入探索以液体活检标志物为核心的肿瘤个体化诊治策略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糖酵解在非小细胞肺癌吉非替尼耐药中的作用研究
    李楠, 路晨阳, 祝阿妮, 杨栋才, 马倩, 严奉奇, 贾卫红
    2024 (1):  50-5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1.08
    摘要 ( 176 )   PDF  
    目的 探讨糖酵解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吉非替尼(Gefitinib)耐药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NSCLC亲本细胞PC⁃9和A549,并采用浓度递增法构建NSCLC吉非替尼耐药细胞PC⁃9⁃GR和A549⁃GR,通过CCK⁃8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鉴定细胞耐药性,葡萄糖摄取检测试剂盒和乳酸测试盒分别检测葡萄糖代谢和乳酸产出水平,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糖酵解关键酶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糖酵解抑制剂2⁃脱氧⁃D⁃葡萄糖(2⁃deoxy⁃D⁃glucose,2⁃DG)抑制细胞糖酵解后,观察细胞活力及吉非替尼耐药性的变化情况。结果 相较于各自亲本细胞,耐药细胞PC⁃9⁃GR和A549⁃GR对吉非替尼抵抗性增强(均P<0.01),葡萄糖代谢速率和乳酸产出水平提高(均P<0.01);糖酵解关键酶HK2、LDHA和PFK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均P<0.001),HK2、LDHA、PFKP和PKM2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均P<0.001)。2⁃DG对耐药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较各自亲本细胞更明显(均P<0.05),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吉非替尼对耐药细胞的杀伤效应。结论 NSCLC吉非替尼耐药伴随着糖酵解的激活,该过程可能与糖酵解关键酶表达升高有关,抑制其水平或活性可能是逆转吉非替尼耐药的有效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I3K抑制剂林普利塞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体外抗肿瘤效应
    张凯敏, 黄玉洁, 段莹, 郭宝平, 柯晴, 廖成成, 岑洪
    2024 (1):  56-6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1.09
    摘要 ( 164 )   PDF  
    目的 探讨PI3K抑制剂林普利塞(Linperlisib,YY⁃20394)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体外抗肿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YY⁃20394对SU⁃DHL⁃4细胞(GCB亚型)和U2932细胞(ABC亚型)增殖能力的影响,并计算出24 h时药物的IC25、IC50、IC75。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IC25、IC50、IC75)YY⁃20394对SU⁃DHL⁃4细胞和U2932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高通量RNA测序技术(RNA⁃Seq)检测药物作用前后各组细胞基因表达的变化,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和GO功能注释分析,并且对各组细胞基因表达数据进行GSEA富集分析。结果 在YY⁃20394作用下,SU⁃DHL⁃4细胞增殖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但U2932细胞增殖及凋亡能力未发生明显改变(P>0.05)。KEGG富集分析和GO功能注释分析结果显示,YY⁃20394对SU⁃DHL⁃4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涉及多条信号通路,其中PI3K⁃AKT、AMPK、JAK⁃STAT等信号通路的活性下调,且可能通过影响醇类物质合成等细胞生物学功能发挥作用;而U2932细胞中未富集到具有显著差异的信号通路。GSEA富集分析显示PI3K⁃AKT信号通路在SU⁃DHL⁃4细胞中的活化水平显著低于U2932细胞。结论 PI3K抑制剂YY⁃20394通过影响PI3K⁃AKT等肿瘤相关信号通路,对GCB亚型的SU⁃DHL⁃4细胞产生抗肿瘤效应,而对ABC亚型的U2932细胞不敏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锰离子对肝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贺紫云, 王昊伦, 范倩青, 刘志辉
    2024 (1):  62-6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1.10
    摘要 ( 202 )   PDF  
    目的 探讨锰离子(Mn2+)在肝癌细胞增殖及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1、4、16、64、256、1 024 μmol/L)锰离子溶液处理肝癌Huh7、HepG2.2.15细胞,以未经锰离子溶液处理的相应细胞为对照组。采用CCK⁃8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CCK⁃8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uh7细胞在除1 μmol/L浓度外的其余浓度锰离子溶液处理下细胞增殖活力均降低(均P<0.05),HepG2.2.15细胞在除1 μmol/L和4 μmol/L浓度外的其余浓度锰离子溶液处理下细胞增殖活力均降低(均P<0.0001),且随着锰离子浓度增大,对两组细胞增殖活力的抑制作用越显著;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Huh7细胞在除1 μmol/L和4 μmol/L浓度外的其余浓度锰离子溶液处理下细胞克隆形成数均降低(均P<0.01),HepG2.2.15细胞在除1 μmol/L浓度外的其余浓度锰离子溶液处理下细胞克隆形成数均降低(均P<0.0001),且随着锰离子浓度的增大,细胞克隆形成数量降低越明显;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Huh7细胞和HepG2.2.15细胞的凋亡率均在64 μmol/L和1 024 μmol/L浓度锰离子溶液处理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随着锰离子浓度的增大凋亡率越高。结论 锰离子能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克隆形成,并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癌情监测
    2019年广西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及疾病负担分析
    周子寒, 李秋林, 余家华, 容敏华, 曹骥, 葛莲英, 唐卫中, 余红平
    2024 (1):  6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1.11
    摘要 ( 362 )   PDF  
    目的 分析2019年广西恶性肿瘤流行情况与疾病负担特征,为广西恶性肿瘤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广西56个肿瘤登记地区上报的2019年肿瘤登记数据,计算2019年广西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国人口年龄标准化发病率(简称中标发病率)、死亡率、中国人口年龄标准化死亡率(简称中标死亡率),分析2019年广西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计算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DALYs)、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s)等指标,评价2019年广西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结果 2019年广西56个肿瘤登记地区报告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为71 430例,粗发病率为219.87/10万,中标发病率为172.17/10万;报告恶性肿瘤死亡数为45 485例,粗死亡率为140.01/10万,中标死亡率为105.25/10万。2019年广西全部恶性肿瘤合计损失的DALYs为660 930.15人年,YLLs占 DALYs的 97.4%,DALYs率为2 034.40/10万。2019年广西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及DALYs率呈现男性高于女性、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的特点。此外,在广西5个地理区域中,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及DALYs率最高的地区分别是桂北地区、桂南地区和桂西地区。2019年广西恶性肿瘤发病前10位癌种分别是肝癌、肺癌、女性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颈癌、胃癌、鼻咽癌、子宫体癌、前列腺癌和甲状腺癌,发病数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5.3%;恶性肿瘤死亡前10位癌种分别是肝癌、肺癌、结直肠癌、胃癌、女性乳腺癌、子宫颈癌、鼻咽癌、食管癌、白血病和脑癌,死亡数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82.1%。结论 2019年广西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仍处于较高水平,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及地区差异。肝癌、肺癌、女性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颈癌以及鼻咽癌等仍是广西重点防控的恶性肿瘤。此外,甲状腺癌发病顺位上升到恶性肿瘤发病顺位第10位,应重点关注并及早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UBQLN2基因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免疫调控作用
    孙光源, 王晓元, 向骁, 任艳丽, 尹洁, 胡智洁, 武雪亮, 薛军
    2024 (1):  76-8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1.12
    摘要 ( 140 )   PDF  
    目的 探讨UBQLN2基因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免疫调控功能。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切除的结肠癌及匹配的癌旁组织。采用转录组测序检测UBQLN2表达,qRT⁃PCR检测UBQLN2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UBQLN2蛋白表达水平。分析UBQLN2表达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采用多色免疫荧光检测UBQLN2与TGF⁃β的共表达情况,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和TCGA数据库验证UBQLN2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免疫抑制因子、TGF⁃β和结肠癌预后的关系。结果 转录组分析显示,结肠癌组织中UBQLN2基因高表达,其mRNA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1)。通过TCGA数据库纳入275例结肠癌组织及41例癌旁组织,结肠癌组织中的UBQLN2 mRNA相对表达量也高于癌旁组织 (P<0.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UBQLN2蛋白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且结肠癌组织中UBQLN2蛋白阳性表达强度明显高于癌旁组织。qRT⁃PCR检测结果显示,结肠癌组织中UBQLN2 mRNA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01)。通路富集分析显示,UBQLN2高表达组肿瘤增殖通路显著上调,免疫激活通路显著下调;而且与UBQLN2低表达组相比,UBQLN2高表达组免疫逃逸评分更高(P<0.05),CD8+T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免疫趋化因子及免疫杀伤因子表达更低(均P<0.05),而免疫耗竭分子表达更高(均P<0.05)。在UBQLN2高表达组中TGF⁃β、IL10和ARG1等免疫抑制细胞因子的表达高于UBQLN2低表达组(均P<0.05),且UBQLN2与TGF⁃β表达呈正相关(r=0.280,P<0.0001),UBQLN2与TGF⁃β在肿瘤中共表达。TGF⁃β和UBQLN2均高表达组较两者均低表达组患者的预后更差(P=0.004)。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显示UBQLN2高表达的结肠癌高表达TGF⁃β且微环境呈免疫抑制状态。结论 UBQLN2在结肠癌中高表达且与预后较差相关,UBQLN2高表达的结肠癌可能通过释放TGF⁃β细胞因子抑制CD8+T细胞的杀伤活性,从而实现免疫逃逸。UBQLN2可能是结肠癌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HLA-DRA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陈琨, 杨慧, 刘子嘉, 张晓林, 徐卓一, 刘柄, 赵玉宝, 丁璐, 邓阳
    2024 (1):  84-8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1.13
    摘要 ( 79 )   PDF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DRA(human leukocyte antigen⁃DRA,HLA⁃DRA)蛋白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73对HC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HLA⁃DRA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HLA⁃DRA表达水平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采用Log⁃rank法对不同HLA⁃DRA表达水平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进行比较,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HCC患者术后OS和RFS的影响因素。结果 HCC组织中HLA⁃DRA蛋白的高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39.19% vs 72.89%,χ2=62.927,P<0.001)。HLA⁃DRA表达水平高与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400 μg/L、伴有肝硬化、BCLC B/C分期、无包膜/包膜不完整以及微血管侵犯有关(均P<0.05)。HLA⁃DRA高表达的HCC患者OS率(χ2=4.336, P=0.037)和RFS率(χ2=13.396,P<0.001)均高于HLA⁃DRA低表达者。HLA⁃DRA蛋白高表达是HCC患者术后OS(HR=0.657,95%CI:0.492~0.898,P=0.021)及RFS(HR=0.668,95%CI:0.549~0.857,P=0.008)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HLA⁃DRA在HCC组织的高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且其高表达是HCC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导管肝动脉持续灌注治疗序贯卡培他滨及PD-1抑制剂治疗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刘松, 张永会, 王庆东, 李龙, 于广计
    2024 (1):  90-9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1.14
    摘要 ( 158 )   PDF  
    目的 探讨经导管肝动脉持续灌注治疗序贯卡培他滨及PD⁃1抑制剂治疗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临沂市肿瘤医院收治的34例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经导管肝动脉持续灌注治疗序贯卡培他滨及PD⁃1抑制剂治疗,患者先完成2~6个周期mFOLFOX7⁃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 HAIC)以及PD⁃1抑制剂动脉灌注治疗,灌注治疗后序贯行卡培他滨单药化疗及PD⁃1抑制剂静脉点滴治疗。观察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34例患者共行介入治疗155次,平均(4.56±1.61)次;接受2次介入治疗后ORR为61.76%(21/34),DCR为97.06%(33/34);完成所有介入治疗后总体ORR为82.35%(28/34),DCR为100.00%(34/34)。中位随访时间为17.5个月,中位OS为20.0个月(95%CI:15.0~25.0个月)。HAIC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腹痛、恶心呕吐及化疗药物引起的血液学毒性等,均为1~2级;PD⁃1抑制剂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疲劳、皮疹、体表毛细血管增生等,均≤3级。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导管周围浸润型是OS的危险因素(HR=2.051,95%CI:1.039~4.407,P=0.038),介入治疗5~6次为OS的保护因素(HR=0.465,95%CI:0.219~0.853,P=0.006)。结论 经导管肝动脉持续灌注治疗序贯卡培他滨及PD⁃1抑制剂治疗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具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可控,其中生长模式分型和介入治疗次数可影响患者生存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D打印补偿膜在乳腺癌即刻乳房重建术后放疗中的应用
    王勇, 周玉玲, 周琼辉, 曾彪, 胡英
    2024 (1):  96-10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1.15
    摘要 ( 145 )   PDF  
     目的 探讨3D打印补偿膜在乳腺癌即刻乳房重建术后放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5月在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1例女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乳房重建的患者,用同一序列先后对3D打印补偿膜和市售补偿膜覆盖后进行CT定位扫描,勾画空气间隙、靶区及危及器官,采用同一参数分别进行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计划设计(3D打印补偿膜为计划A,市售补偿膜为计划B),然后分析两组计划的空气间隙,靶区剂量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靶区新适形度指数(new conformity index,nCI),危及器官患侧肺的平均剂量(Dmean)、V5、V20、V30,心脏V30,健侧乳腺Dmean的差异。 结果 计划A的空气间隙体积小于计划 B [(8.029±2.542)cm3 vs (20.048±4.372)cm3t=-5.300,P<0.001]。与计划B相比,计划A的HI[(0.134±0.008)% vs (0.161±0.016)%, t=-2.246,P=0.049]、健侧乳腺Dmean[(159.909±17.925)cGy vs (173.364±19.248)cGy,t=-2.343,P=0.041]和患侧肺V20[(25.782±0.876)% vs (26.373±0.836)%,t=-2.334,P=0.042]降低,nCI升高[0.79%(IQR:0.77%~0.83%) vs 0.78%(IQR:0.75%~0.81%),Z=-2.316,P=0.021],而心脏V30和患侧肺Dmean、V5、V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乳腺癌即刻乳房重建术后放疗患者中,3D打印补偿膜较市售补偿膜在与皮肤贴合度、靶区剂量分布及均匀性方面均具有优势,在提高表皮剂量的同时降低了危及器官受照射剂量,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92 031例癌症患者HBV血清标志物特征分析
    黄浩, 梁晶晶, 陶义丰, 潘小兰, 方敏
    2024 (1):  101-10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1.16
    摘要 ( 143 )   PDF  
    目的 了解癌症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感染状态和感染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6日至2023年9月18日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的92 031例癌症患者的HBV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以肝癌、非肝癌进行分组,比较未感染(全阴或Anti⁃HBs阳性)、普通感染(除外Anti⁃HBs任何一项阳性)、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OBI;HBsAg阴性、血清或肝组织HBV DNA阳性)的占比。 结果 92 031例癌症患者的HBV总感染率为73.75%(67 876/92 031),其中肝癌患者的HBV总感染率为97.65%(8 922/9 137),非肝癌患者的HBV总感染率为71.12%(58 954/82 894),肝癌组的普通感染率和OBI率均明显高于非肝癌组(均P<0.001)。肝癌组HBV血清标志物中HBsAg、HBeAg、Anti⁃HBe、Anti⁃HBc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肝癌组(均P<0.001),但Anti⁃HBs的阳性率低于非肝癌组(P<0.001)。肝癌组和非肝癌组分别有20种和27种血清标志物组合模式,其中14种模式的构成比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均有7种OBI血清组合模式,其中5种模式的构成比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癌症患者HBV感染状态和血清学组合模式复杂,区分肝癌与非肝癌进行HBV感染统计更利于癌症患者的HBV感染评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坏死性凋亡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s生物标志物预测肝细胞癌预后模型的构建
    黄琼庆, 梁珍贵, 黄琪琪, 欧超
    2024 (1):  107-11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1.17
    摘要 ( 130 )   PDF  
    目的 构建基于坏死性凋亡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s(necroptosis⁃related long non⁃coding RNAs,NRLs)的肝细胞癌预后模型。方法 从TCGA数据库下载肝细胞癌的转录本数据和临床信息。采用LASSO⁃Cox模型构建预后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估该模型的预测价值,并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和免疫浸润分析。qRT⁃PCR验证4个NRLs在肝细胞癌细胞Huh7和正常肝细胞MIHA中的差异表达。结果 本研究构建了基于AL117336.2、MKLN1⁃AS、FOXD2⁃AS1、LINC01224等4个NRLs的肝细胞癌风险预后模型。基于训练集构建的风险评分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1.275, P<0.001)。在训练集中,风险模型预测1、3、5年OS的AUC分别为0.816、0.747、0.752,在测试集中分别为0.713、0.621、0.626,且校准曲线显示模型有较好的一致性。根据中位风险评分将患者划分为高风险组、低风险组,训练集和测试集中高风险组的总存活率均低于低风险组(均P<0.05)。此外,不同风险组中免疫细胞浸润程度和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qRT⁃PCR检测结果显示,4个NRLs在肝细胞癌细胞Huh7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肝细胞MIHA(均P<0.01)。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预测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NRLs模型,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潜在的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肿瘤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异质性研究进展
    白梦彩, 闫泽宇, 石彩钰, 邢金良, 任婷婷
    2024 (1):  114-11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1.18
    摘要 ( 324 )   PDF  
    粒体氧化磷酸化作为供能途径之一,在肿瘤细胞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的糖酵解代谢水平普遍上调,以至于现在主流理论认为氧化磷酸化在所有肿瘤细胞中均呈下调,然而越来越多的实验揭示了与此相反的结果。本文将对肿瘤细胞中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的异质性作一综述,并探究其作为肿瘤治疗新的靶点的可能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肺癌筛查与早期诊断:从影像学到生物标志物的进展
    何爽, 田金, 龙麟, 赵丽丽, 肖军
    2024 (1):  120-12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1.19
    摘要 ( 326 )   PDF  
    降低肺癌死亡率最有效的方法是早诊断、早治疗,但目前尚未有理想的肺癌筛查和早诊模式。近年来,为了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降低肺癌患者死亡率,延长生存期,越来越多的研究探索可行、有效的早期诊断策略,并开发了多种早期肺癌风险人群的筛查方法,包括影像学筛查、支气管镜检查、液体活检以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本文就肺癌筛查与早期诊断的影像及生物标志物层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