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微信公众号

官网二维码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1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4-25 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2024 (2):  1-4. 
    摘要 ( 69 )   PDF(989KB) ( 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共识
    肿瘤DNA甲基化标志物检测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
    2024 (2):  129-14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2.01
    摘要 ( 819 )   PDF  
    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标志物在癌症诊断、治疗选择及预后评估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专家共识旨在全面梳理DNA甲基化标志物的检测技术、临床应用及其在肿瘤管理中的潜力。此外,本共识将围绕DNA甲基化标志物的定义、临床意义、检测规范、数据处理及其在肿瘤的筛查、辅助诊断、伴随诊断及复发监测中的应用,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和实际临床经验,提出一系列关于DNA甲基化标志物检测及应用的共识推荐,旨在提升临床医技人员对这一新兴标志物的认识,规范检测流程,促进其在肿瘤诊疗全程中的应用,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显微知著:人工智能在肾癌数字病理中的应用现状及挑战
    侯乃侨, 翟炜, 郑军华
    2024 (2):  143-15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2.02
    摘要 ( 146 )   PDF  
    随着肾癌筛查技术的进步,我国肾癌早期检出率逐年上升。病理诊断作为肾癌诊断的金标准,在诊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通过肉眼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评估病理切片通常具有一定主观性,难以对重要的病理特征进行定量。数字病理学将组织病理切片扫描成全切片图像,然后利用人工智能方法对病理图像进行计算和分析,从而实现从肿瘤组织学图像中提取隐含生物信息,为病理诊断及临床决策提供了更全面和实用的信息。本文就肾癌中重要的病理特征、数字病理学分析方法以及当前数字病理学在肾癌诊疗中的应用进行概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临床研究伦理审查专栏
    中国肿瘤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互认机制调研与分析
    王雨萌, 刘志敏, 朱骥, 余红平, 李洁, 赵青, 吴大维, 隋广嶷, 周铭, 阎昭
    2024 (2):  152-15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2.03
    摘要 ( 131 )   PDF  
    肿瘤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法评估的重要手段,伦理审查是保障受试者权益和安全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立肿瘤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互认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提高审批效率、减少重复审查、降低伦理风险、促进国际合作。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调研,对国内外肿瘤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互认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肿瘤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互认已成为国际共识,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实践。但是,目前肿瘤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互认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乏统一的伦理审查标准、伦理审查人员培训不足、伦理审查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滞后等。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建立统一的伦理审查标准,规范审查程序;加强伦理审查人员培训,提高伦理审查水平;建立审查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认。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蟾毒它灵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HL-60细胞铁死亡的机制研究
    王蓉, 周智辉, 李宏, 李子辉
    2024 (2):  158-16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2.04
    摘要 ( 152 )   PDF  
    目的 探究蟾毒它灵(Bufotalin)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细胞HL⁃60铁死亡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用不同浓度(0.1、0.5、1.0、2.0、4.0 μg·mL-1)蟾毒它灵分别作用于APL细胞HL⁃60,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铁死亡相关蛋白CD71、xCT、FTH1、GPX4的表达水平;采用谷胱甘肽(GSH/GSSG)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GSH和GSSG的含量变化;采用脂质氧化(MDA)检测试剂盒测定细胞内MDA的含量变化。将0.5 μg·mL-1蟾毒它灵、0.1 μmol·L-1 Fer⁃1和0.5 μg·mL-1蟾毒它灵+0.1 μmol·L-1 Fer⁃1分别作用于HL⁃60细胞,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不同浓度蟾毒它灵处理HL⁃60细胞后,细胞形态呈现出哑铃型、梭形等不规则形状,细胞的存活率降低,且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与对照组相比,蟾毒它灵可降低铁死亡相关蛋白GPX4、xCT、FTH1的表达水平和总谷胱甘肽的含量(均P<0.01),升高CD71蛋白的表达水平和MDA含量(均P<0.05)。蟾毒它灵与铁死亡抑制剂Fer⁃1联合处理H60细胞后,与对照组比较,HL⁃60细胞的生长数量和形态学无明显变化,CD71、xCT、FTH1、GPX4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蟾毒它灵可抑制APL细胞HL⁃60的增殖并诱导铁死亡,其可能通过GPX4介导的抗氧化途径和铁代谢途径实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齐墩果酸对肝癌HCCLM3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袁彬, 黄德伦, 周凤玲, 叶一娴, 周小琦, 韦燕飞
    2024 (2):  166-17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2.05
    摘要 ( 138 )   PDF  
    目的 研究齐墩果酸对人肝癌HCCLM3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对肿瘤组织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BALB/c裸鼠皮下接种人肝癌细胞株HCCLM3构建肝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药物组,分别给予0.01 mL/g玉米油和5 mg/kg齐墩果酸灌胃。给药期间测量并记录各组裸鼠的一般状态、体质量、瘤体质量和体积。通过HE、Ki67、TUNEL染色分别检测移植瘤组织中细胞坏死病理学改变、细胞增殖、细胞凋亡情况;采用qRT⁃PCR检测移植瘤组织中CyclinD1、CyclinE1、CDK4、 Bcl⁃2和Bax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裸鼠体质量无明显差异,移植瘤体质量和体积均显著下降(均P<0.05)。HE染色结果显示药物组移植瘤组织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出现坏死区域。药物组瘤组织Ki67阳性表达强度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TUNEL阳性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齐墩果酸给药后移植瘤组织中增殖相关基因CyclinD1、CyclinE1和CDK4的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抑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而促凋亡相关基因Bax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论 齐墩果酸能抑制人肝癌HCCLM3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癌情监测
    2011—2018年广西胃癌流行特征及疾病负担分析
    覃黎明, 周子寒, 曹骥, 李秋林, 余家华, 容敏华, 赵利彬, 麦月姣, 葛莲英, 覃宇周, 余红平
    2024 (2):  172-17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2.06
    摘要 ( 152 )   PDF  
    目的 分析2011—2018年广西胃癌流行特征及疾病负担的时间变化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2011—2018年广西胃癌的发病和死亡数据,计算粗发病率、粗死亡率、中国人口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死亡率(简称中标发病率/死亡率),以及世界人口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死亡率(简称世标发病率/死亡率),分析2011—2018年广西胃癌流行特征;计算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years,DALYs)、早死导致的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s)和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s),评价2011—2018年广西胃癌疾病负担情况。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上述指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分析胃癌流行特征和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1—2018年广西胃癌中标发病率由2011年的13.33/10万下降至2018年的10.14/10万,呈明显下降趋势(AAPC=-4.06%,P=0.002);中标死亡率由2011年的9.87/10万下降至2018年的7.90/10万(AAPC=-2.58%,P=0.006);DALYs率由2011年的161.10/10万下降至2018年的138.50/10万,但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AAPC=-0.79%,P=0.366)。2011—2018各年份男性胃癌的中标发病率、中标死亡率和DALYs率均高于女性。男性胃癌的中标发病率和中标死亡率分别以年均2.56%(AAPC=-2.56%,P=0.181)和1.79%(AAPC=-1.79%,P=0.190)的速度下降,但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女性胃癌的中标发病率以年均4.40%的速度变化(AAPC=-4.40%,P=0.002),呈明显下降趋势,中标死亡率以年均3.17%的速度下降(AAPC=-3.17%,P=0.065),但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011—2018年广西胃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胃癌疾病负担仍处于较高水平,需持续加强胃癌的防治工作,重点对胃癌高危人群开展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以期降低胃癌的疾病负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JoinPoint回归模型的2000—2019年我国肝癌发病与死亡变化趋势
    王巨威, 王静, 马丽君, 李赞
    2024 (2):  180-18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2.07
    摘要 ( 153 )   PDF  
    目的 分析2000—2019年我国肝癌发病与死亡趋势,为我国肝癌防治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00—2019年全球健康数据交换(the Global Health Data Exchange,GHDx)数据库中我国肝癌发病与死亡个案信息,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以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分别描述全人群、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肝癌发病与死亡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0—2019年我国肝癌发病和死亡总例数分别为4 322 652例和4 093 855例,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31/10万和9.68/10万。2000—2019年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AAPC=-2.11%),其中2000—2002年和2002—2005年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10.55%和-15.45%;2005—2010年和2010—2019年均呈上升趋势,APC分别为0.44%和3.39%;男性和女性人群的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1.95%,-2.43%)。2000—2019我国肝癌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APC=-2.41%),其中2000—2005年呈下降趋势,APC为-13.52%,2005—2012年和2012—2019年均呈上升趋势,APC分别为0.18%和3.64%;男性和女性人群的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2.34%,-2.60%)。我国肝癌的年龄别发病率及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不断上升的趋势(AAPC=5.94%,7.10%),其中男性年龄别发病率在10~40岁之间增长较快,80岁之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女性则整体呈上升趋势;男性年龄别死亡率在5~10岁之间增长率较大,女性则随着年龄的增长整体呈上升趋势。结论 2000—2019年我国肝癌发病率及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男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于女性,且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男性及老年人群是肝癌重点关注人群。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高钠饮食对我国居民1990—2019年胃癌疾病负担的影响及趋势分析
    牛省利, 刘博伟
    2024 (2):  186-19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2.08
    摘要 ( 166 )   PDF  
    目的 分析高钠饮食对我国胃癌疾病负担的影响情况,为胃癌高危人群防治策略优化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中的中国胃癌疾病负担数据,以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1990—2019年我国高钠饮食所致胃癌死亡率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years,DALYs)的变化及其趋势,以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各相邻年份间构成比的变化量。 结果 我国高钠饮食所致胃癌死亡例数和粗死亡率自1990年的27 226 例(占我国胃癌总死亡例数8.913%)、2.300/10万上升至2019年的37 131例(占我国胃癌总死亡数8.808%)、2.611/10万,但DALYs率从62.048/10万下降至61.434/10万。1990—2019年我国居民高钠饮食所致胃癌合计标化死亡率逐年下降1.716%,其中男性逐年下降1.221%,女性逐年下降2.661%(均P<0.001);标化DALYs率逐年下降2.005%,其中男性逐年下降1.495%,女性逐年下降3.067%。各年龄组DALYs率均呈下降趋势(均P<0.01),其中55~59岁居民的DALYs率下降速度最快(AAPC=-2.547%),80岁及以上居民的DALYs率下降速度较慢(AAPC=-0.702%)。我国居民高钠饮食所致胃癌标化DALYs率逐年下降(AAPC=-2.005%),下降速度高于中低和低社会人口指数(socio⁃demographic index,SDI)国家或地区(AAPC=-1.209%、 -1.119%),但低于全球以及高、中高、中SDI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水平(AAPC=-2.094%、-3.166%、-2.361%、-2.090%)。 结论 我国居民高钠饮食所致的胃癌疾病负担逐年下降但水平仍较高,男性高于女性,老年男性人群是重点干预人群,应加强减盐饮食干预,以降低胃癌疾病负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癌发生过程中风险miRNAs筛选及其诊断效能评价的多中心研究
    马福超, 刘爱群, 谢为舜, 沈妍华, 冯洁, 蒋旗, 葛莲英
    2024 (2):  193-19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2.09
    摘要 ( 110 )   PDF  
    目的 探索胃癌发生过程的风险miRNAs,为上消化道机会性筛查中早期胃癌识别提供依据。 方法 纳入2021年6月至2023年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桂林市人民医院3个中心进行上消化道癌机会性筛查的人群。选取健康体检者107例、早期胃癌患者7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97例。首先采用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miRNAs,然后在3组前瞻性人群的血浆样本中通过RT⁃qPCR验证差异表达的miRNAs,最后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miRNAs的诊断效能。 结果 转录组测序的差异基因分析共筛选出胃癌发生过程中的6个差异表达miRNAs,包括miR⁃3176、miR⁃885⁃5p、miR⁃203a⁃3p、miR⁃452⁃5p、miR⁃223⁃3p、miR⁃219a⁃2⁃3p。RT⁃qPCR结果显示,miR⁃452⁃5p在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患者中表达上调(均P<0.001)。 ROC曲线显示,miR⁃452⁃5p诊断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900、0.975。区分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的AUC为0.843。结论 miR⁃452⁃5p在早期胃癌中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可能作为液体活检诊断早期胃癌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管鳞状细胞癌血清中乙酰肉碱的代谢水平及其诊断价值
    姚庆春, 吴龙俊宇, 叶春华, 黎远冬, 张春燕
    2024 (2):  198-20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2.10
    摘要 ( 131 )   PDF  
    目的 探讨肉碱(L⁃carnitine)和乙酰肉碱(acetyl⁃carnitine,ACar 2∶0)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2022年4月至2022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31例ESCC患者以及同期就诊的30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清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HPLC⁃QTOF⁃MS/MS)技术靶向分析血清中肉碱和乙酰肉碱的代谢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诊断效能。 结果 与健康对照者相比,ESCC患者血清中的肉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9),两种乙酰肉碱同分异构体(ACar 2∶0同分异构体1和ACar 2∶0同分异构体2)的水平升高(均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Car 2∶0同分异构体1含量高于0.0163 μmol/L(OR=19.456,95%CI:1.971~192.104,P=0.011)和ACar 2∶0同分异构体2含量高于0.0148 μmol/L(OR=7.720,95%CI:1.047~56.915,P=0.045)是ESCC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肉碱(OR=1.310,95%CI:0.051~33.951,P=0.871)则与ESCC发生无明显关系。ACar 2∶0同分异构体1诊断ESCC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及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57、0.900、0.862,ACar 2∶0同分异构体2诊断ESCC的AUC及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01、0.867、0.821,两者联合诊断ESCC的AUC及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52、0.867、0.889。 结论 ESCC血清中乙酰肉碱水平升高,且其在诊断ESCC中具有良好的效能,可能是潜在的诊断标志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D45+CD326+双阳性细胞的特征及其在膀胱癌预后预测中的作用
    刘桧, 莫晗, 冯超, 谢远亮, 王秋雁, 李天宇
    2024 (2):  205-21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2.11
    摘要 ( 139 )   PDF  
    目的 探讨CD45+CD326+双阳性细胞(double positive cells,DPCs)对膀胱癌预后的影响,并构建膀胱癌DPCs相关基因评分系统,探究不同DPCs评分膀胱癌患者肿瘤微环境的特征。 方法 采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分析DPCs的分子特征,质谱流式技术分析DPCs高比例组和低比例组患者的肿瘤微环境异质性。基于TCGA⁃BLCA队列,根据DPCs的特征基因构建评分系统,并在GSE13507队列及GSE32894队列中进行验证。结果 膀胱癌患者中DPCs高比例组患者的预后较低比例组患者的预后差(P=0.0158),且高、低比例组患者的肿瘤微环境存在异质性,高比例组患者较低比例患者的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有更高的免疫检查点、共抑制因子和共激活因子的表达水平(均P<0.05);基于TCGA⁃BLCA队列构建了9个基因(APOBEC3G、CD96、CLEC2D、GNG2、GNLY、IL32、PSMB9、RORA、SKAP1)的膀胱癌DPCs相关基因评分系统。TCGA⁃BLCA队列、GSE13507队列和GSE32894队列分析结果显示,高风险评分组膀胱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明显比低DPCs评分组短(均P<0.01)。免疫抑制、雌激素等信号通路在高风险评分组中显著富集。结论 DPCs与膀胱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基于DPCs特征基因构建的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错配修复正常型晚期结直肠癌免疫联合靶向治疗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李婷, 黎倩, 李永强, 廖小莉
    2024 (2):  215-22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2.12
    摘要 ( 135 )   PDF  
    目的 探讨影响错配修复正常(mismatch repair⁃proficient,pMMR)型晚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免疫联合靶向治疗的预后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末线接受免疫联合靶向治疗的pMMR型晚期CR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一致性指数(C⁃index)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效能。计算患者列线图预测得分,采用X⁃tile软件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绘制Kaplan⁃Meier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差异。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16例患者。Cox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25 kg/m2是OS的独立保护因素(HR=0.431,95%CI:0.187~0.990),而癌症⁃炎症预后指数(cancer⁃inflammation prognostic index,CIPI)≥828.8则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1.820,95%CI:1.012~3.271);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5 ng/mL(HR=2.448,95%CI:1.121~5.345)和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at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663.9(HR=2.730,95%CI:1.205~6.183)是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在PFS列线图模型中,训练集、验证集的C⁃index分别为0.625、0.601,训练集3、6、12个月的AUC分别为0.666、0.639、0.811,验证集分别为0.696、0.647、0.588。在OS列线图模型中,训练集、验证集的C⁃index分别为0.663、0.662,训练集6、12个月的AUC分别为0.689、0.761,验证集分别为0.726、0.691。校准图中OS率曲线与45°对角线贴合较高,均体现该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Log⁃rank检验显示,低风险组的PFS率和OS率均高于高风险组(均P<0.001)。结论 基于BMI、CIPI、SII、CEA等预后影响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以对pMMR型晚期CRC免疫联合靶向治疗患者的预后进行有效预测,BMI、CIPI、SII、CEA可能是pMMR型晚期CRC免疫联合靶向治疗预后评估的潜在标志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腺癌幸存者睡眠障碍非药物预防及管理最佳证据总结
    雷蕾, 薛小静, 石邱玲, 王小艳, 冯岗, 杨丽娟, 蒋媛, 刘冉
    2024 (2):  223-22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2.13
    摘要 ( 141 )   PDF  
    目的 筛选、提取并归纳乳腺癌幸存者睡眠障碍非药物预防及管理的相关最佳证据,为乳腺癌幸存者进行睡眠管理提供相关实践依据。方法 采用PIPOST模式构建循证问题。根据循证检索资源的“6S”模型,使用计算机对PubMed、BMJ Best Practic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NICE、Web of Science、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检索内容包括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临床决策以及证据总结等。结果 共计纳入文献13篇,其中包含临床指南2篇,专家共识2篇,系统评价3篇,随机对照试验6篇。最终从睡眠障碍筛查与评估、体育活动建议、正念训练治疗、认知行为干预、中医治疗以及睡眠卫生健康教育等6个维度总结了27条最佳证据。结论 本研究总结的27条最佳证据能为乳腺癌幸存者进行睡眠管理提供实践依据,将证据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制定系统化、全面化、个体化的睡眠管理方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医院登记的78 046例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报告
    陈丽君, 梁秀妹, 吴芸, 卢香宁, 谢刚林, 阳志军
    2024 (2):  229-23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2.14
    摘要 ( 108 )   PDF  
    目的 基于医院登记的恶性肿瘤患者随访资料,以真实世界数据侧面反映地区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 方法 纳入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的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共78 046例包括17种恶性肿瘤的随访数据质量符合要求纳入研究。通过医院疾病管理系统及电话随访等方式收集生存随访信息,随访统计时间截至2023年6月30日。应用寿命表法估计各瘤别的1年、3年和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分别对不同性别、年龄组、民族、临床分期及首次治疗时间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收治的前5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肝癌(14 672例)、肺癌(10 878例)、女性乳腺癌(9 430例)、结直肠癌(6 895例)、宫颈癌(6 250例)。17种恶性肿瘤患者的1、3、5年OS率分别为76.3%、58.6%和51.4%,其中男性患者5年OS率低于女性(39.9% vs 63.1%)。各癌种OS的总体趋势均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其中≤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和≥75岁年龄组患者的5年OS率分别为64.0%、59.6%、52.7%、44.9%和35.7%。相比2011—2015年,2016—2020年肝癌、肺癌、女性乳腺癌、结直肠癌、鼻咽癌、淋巴瘤患者的5年OS率均明显升高(均P<0.05)。不同临床分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Ⅰ~Ⅱ期患者的5年OS率高于Ⅲ~Ⅳ期患者(82.2% vs 43.4%)。肝癌、肺癌、女性乳腺癌、鼻咽癌、结直肠癌、宫颈癌中壮族患者的5年OS率较汉族患者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肝癌、肺癌是主要的收治癌种,恶性肿瘤患者中总体50%以上可以获得超过5年的生存期,不同癌种、年龄、性别、民族的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应持续实施规范、创新、多学科联合及精准的肿瘤临床治疗和早诊早治手段,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情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m6A修饰对卵巢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及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价值探讨
    龙宇浩, 郑博豪, 周圣涛
    2024 (2):  238-24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2.15
    摘要 ( 148 )   PDF  
    卵巢癌是全球妇科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严重威胁着妇女的生命健康。由于缺乏特定的早期症状,卵巢癌通常在诊断时已为晚期,患者5年总生存率较低。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修饰是哺乳动物RNA中最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m6A修饰及其相关修饰调控因子在卵巢癌患者中异常表达,可能在卵巢癌发生、进展、转移和化疗耐药方面起关键作用。m6A修饰及其相关调控因子可能成为卵巢癌早期预测和预后评估标志物,有望为卵巢癌的诊治提供新的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研究进展
    刘斌, 郭述良
    2024 (2):  243-24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2.16
    摘要 ( 201 )   PDF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及其与传统化疗、放疗等治疗方式的结合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带来了重要突破,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本综述主要阐述ICIs在晚期NSCLC中的不同治疗策略及其疗效和安全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蛋白磷酸酶4催化亚基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
    咸诗南, 莫颖禧, 王山, 阳益萍, 张庆云
    2024 (2):  249-25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2.17
    摘要 ( 126 )   PDF  
    蛋白磷酸酶4(protein phosphatase 4,PP4)是一种进化保守的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以蛋白磷酸酶4催化亚基(protein phosphatase catalytic 4,PP4C)与不同的调节亚基相结合组成多聚体的形式存在并发挥功能。PP4C主要参与包括细胞葡萄糖代谢、细胞信号传导通路、DNA损伤反应、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和肿瘤发生、迁移等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近年来,随着对PP4C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已证明其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发展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肿瘤生物标志物和肿瘤治疗的靶标。本文就PP4C参与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及其在肿瘤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报告结局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王惠临, 蒋玮, 于起涛
    2024 (2):  255-26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2.18
    摘要 ( 138 )   PDF  
    患者报告结局作为一种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和疾病症状的方法,依赖于患者主动自我报告,能够更全面地采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体验,因此在临床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癌症治疗策略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案,临床仍存在患者治疗反应差异、免疫耐受性或治疗相关的副作用等挑战。为了深入了解免疫治疗在癌症患者中的真实表现,以及评估治疗对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应用患者报告结局成为一种至关重要的手段。本文对患者报告结局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综述,并重点探讨了其在肿瘤治疗中,尤其是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和进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