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微信公众号

官网二维码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1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8-25 上一期    下一期
    2024年16卷第4期目录
    2024 (4):  1-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4.00
    摘要 ( 88 )   PDF(336KB) ( 1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共识
    子宫癌肉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学组),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生殖道疾病诊治分会,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肿瘤生殖学分会
    2024 (4):  385-39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4.01
    摘要 ( 398 )   PDF  
    子宫癌肉瘤是一种高度侵袭性肿瘤,预后较差。2020年,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学组),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生殖道疾病诊治分会,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肿瘤生殖学分会组织领域内相关专家撰写了《子宫癌肉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版)》,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本共识在原共识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我国临床实践,就该病的概况、临床特征、临床诊断与分期、治疗等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本共识建议,子宫癌肉瘤需要更积极的综合规范治疗,并参考分子特征进行分层管理,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推荐所有子宫癌肉瘤患者进行HER2检测,HER2高表达的复发性子宫癌肉瘤患者推荐靶向HER2的抗体偶联药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发性骨髓瘤诊疗专栏
    多发性骨髓瘤CAR-T治疗现状:挑战与希望并存
    李弈雪, 李亚军, 曾若兰, 贺怡子, 王彩琴, 肖玲, 周辉
    2024 (4):  392-39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4.02
    摘要 ( 278 )   PDF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由浆细胞异常增殖引起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现阶段有免疫调节剂、蛋白酶体抑制剂、CD38单抗等多种药物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但仍有多数患者发展为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结局较差。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 cell,CAR⁃T)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面临着抗原逃逸、治疗耐药性等挑战。本文就多发性骨髓瘤的CAR⁃T治疗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述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新策略:GPRC5D双特异性抗体
    肖婉婷, 张春燕, 田彪, 高娅娅, 高广勋
    2024 (4):  399-40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4.03
    摘要 ( 168 )   PDF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骨髓中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克隆性浆细胞出现恶性增殖的血液系统疾病,目前常规治疗方案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药物、单克隆抗体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尽管反应深度有所改善,生存期延长,但由于复发和耐药克隆的出现,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elapsed/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RRMM)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来克服对现有药物不可避免的耐药性,特别是针对新靶点或具有新的作用机制的治疗方法。近年来,RRMM新的治疗方法主要集中在免疫疗法上,包括抗体-药物偶联物、双特异性抗体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等,本文旨在对免疫治疗靶点GPRC5D靶向的双特异性抗体在RRMM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PP2R5C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凋亡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梁远征, 王赫男, 王亮
    2024 (4):  405-41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4.04
    摘要 ( 140 )   PDF  
    目的 探讨蛋白磷酸酶2调节亚基B'γ(protein phosphatase 2 regulatory subunit B'gamma,PPP2R5C)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细胞增殖、凋亡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PP2R5C在人MM细胞系(MM1S、RPMI⁃8226细胞系)和正常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的表达水平。在MM1S细胞中分别转染PPP2R5C干扰siRNA(si⁃PPP2R5C组)及其阴性对照⁃siRNA(si⁃CTRL组)、PPP2R5C过表达质粒(OE⁃PPP2R5C组)及其阴性对照(OE⁃CTRL组),利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用不同浓度硼替佐米(bortezomib,BTZ)处理si⁃PPP2R5C组和si⁃CTRL组细胞24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用1 nmol/L的BTZ干预si⁃PPP2R5C组和si⁃CTRL组细胞24 h后,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Caspase 3/7 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Caspase 3/7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相较于PBMC细胞,MM1S、RPMI⁃8226细胞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均高表达PPP2R5C(均P<0.001)。与si⁃CTRL组相比,si⁃PPP2R5C组在培养48 h、72 h后细胞增殖活力均受到抑制(均P<0.001),凋亡率明显增加(5.97% vs 14.39%,P<0.001)。与OE⁃CTRL组相比,OE⁃PPP2R5C组在培养48 h、72 h后细胞增殖活力均增强(均P<0.01)。si⁃PPP2R5C组BTZ的IC50值相比si⁃CTRL组显著下降(3.40 nmol/L vs 10.37 nmol/L,P<0.001)。si⁃PPP2R5C+BTZ组相比于Control组和si⁃CTRL+BTZ组,BCL⁃2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下降,而BAX的mRNA及蛋白水平、Caspase3/7活性和细胞凋亡率则增加(均P<0.05)。结论PPP2R5C在MM细胞系中显著高表达,敲低PPP2R5C表达后可抑制MM细胞增殖并促进凋亡,以及增强BTZ的药物敏感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达雷妥尤单抗联合苯达莫司汀治疗伴继发性髓外病变多发性骨髓瘤:单中心临床经验
    周达, 王明月, 李喆, 柯晴, 岑洪
    2024 (4):  412-41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4.05
    摘要 ( 126 )   PDF  
    目的 探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伴继发性髓外病变患者达雷妥尤单抗联合苯达莫司汀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伴继发性髓外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三线治疗仍疾病进展,然后采用达雷妥尤单抗和苯达莫司汀联合治疗。分别采用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IMWG)标准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NCI⁃CTCAE)5.0版评估其治疗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共12例患者纳入分析,获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4例,微小缓解2例,疾病稳定1例,疾病进展3例,总缓解率为5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8个月。所有患者均出现血液学毒性,其中4例为Ⅲ~Ⅳ级;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肺炎;均未发生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 达雷妥尤单抗联合苯达莫司汀在治疗复发/难治性伴继发性髓外病变的多发性骨髓瘤中显示出有效性,且毒性作用可控,值得在更大规模的患者群体中进一步验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双硫仑联合二价铜离子诱导铜死亡抑制肝癌细胞Hep3B增殖、迁移和侵袭
    唐敏, 黄娟婵, 韦杏雯, 罗雪文, 赵伟
    2024 (4):  417-42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4.06
    摘要 ( 264 )   PDF  
    目的 探讨双硫仑(disulfiram,DSF)联合二价铜离子(Cu2+)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肝癌Hep3B细胞,分别采用DSF(30 nmol/L)溶液、Cu2+(1 μmol/L)溶液和铜螯合剂四硫代钼酸铵(ammonium tetrathiomolybdate Ⅵ,ATTM)(30 nmol/L)溶液单独或联合干预,以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30 nmol/L)作用的细胞为对照组。分别采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采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细胞中铜死亡相关蛋白二氢硫辛酰胺⁃S⁃乙酰转移酶(dihydrolipoamide S⁃acetyltransferase,DLAT)和铁氧还蛋白1(ferredoxin 1,FDX1)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SF、Cu2+单独或联合干预后Hep3B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下降(均P<0.05),其中DSF+Cu2+联合干预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下降更加显著(均P<0.0001)。在DSF联合Cu2+的基础上加入ATTM后逆转了DSF联合Cu2+对Hep3B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其增殖、迁移以及侵袭能力较DSF+Cu2+组增强(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DSF、Cu2+单独干预后铜死亡相关蛋白DLAT和FDX1的荧光强度改变并不明显,但Cu2+联合DSF后DLAT蛋白的荧光强度增加而FDX1蛋白的荧光强度减弱,加入ATTM后则逆转了DLAT和FDX1蛋白的表达趋势。 结论 DSF联合Cu2+能抑制肝癌细胞Hep3B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铜死亡的发生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间充质干细胞小细胞外囊泡的分离纯化方法比较
    李婷婷, 刘燕
    2024 (4):  424-43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4.07
    摘要 ( 136 )   PDF  
    目的 探讨在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中分离纯化小细胞外囊泡的优化方法。方法 对比差速离心[differential (ultra)centrifugation,dUC]、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沉淀和QIAGEN试剂盒法3种标准细胞外囊泡分离程序,并基于标准程序分别进行超滤浓缩、0.22 μm滤膜过滤或0.45 μm滤膜过滤改良方案提取小细胞外囊泡,通过比较各分离方法的操作时长和简易程度,并分别用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和Western blot评估小细胞外囊泡的形态结构、粒径分布和标志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各分离方法提取的小细胞外囊泡质量和效率。采用CCK⁃8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评估改良方法提取的小细胞外囊泡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dUC法、PEG沉淀法和QIAGEN试剂盒法3种分离方法均可分离出小细胞外囊泡,其中QIAGEN试剂盒法操作时长最短,平均为48 min,添加超滤浓缩步骤后延长至93 min(P<0.0001)。PEG沉淀法的操作时间最长,平均为487 min,添加超滤浓缩步骤后延长至547 min(P<0.0001)。dUC法平均操作时间为217 min,添加超滤浓缩步骤后延长至274 min(P<0.0001)。各样本在透射电镜下均观察到典型的“茶托”样结构,粒径分布范围除QIAGEN试剂盒法在200 nm以上,其余均在30~200 nm之间,其中dUC+0.45 μm滤膜过滤组一个视野中观察到的小细胞外囊泡典型结构最多且最完整。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各方法提取的样本中均有阳性标志蛋白CD9、CD63、TSG101表达,不表达阴性标志物calnexin,但0.22 μm滤膜过滤后,各方法的小细胞外囊泡标志蛋白条带均变浅。NTA结果显示,dUC+0.45 μm滤膜过滤的小细胞外囊泡占比最高,达94.86%。不同方法提取的样本的粒径分布图显示,dUC法标准流程和dUC+0.45 μm滤膜过滤组的NTA结果显示为单峰,曲线流畅。取dUC+0.45 μm滤膜过滤的样本进行乳腺癌细胞表型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均增强(均P<0.05)。结论 dUC法是一种有效的间充质干细胞小细胞外囊泡分离方法,在进行超速离心前对细胞上清液进行0.45 μm滤膜过滤,可以提高小细胞外囊泡的质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基于单细胞RNA测序技术的肝癌手术前后外周血B细胞基因表达谱研究
    梁思, 盛勇红, 刘顺, 刘美良, 杨钰, 雷蕾, 巫丽丽, 曾小云
    2024 (4):  43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4.08
    摘要 ( 163 )   PDF  
    目的 探索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B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方法 收集2022年9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肝切除术治疗的3例HCC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的外周血样本,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并进行单细胞RNA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根据测序数据进行B细胞数量分析、上下调基因差异分析、KEGG分析、GSEA⁃KEGG及GSEA⁃GO分析和细胞通讯分析,比较手术前后B细胞的动态改变。结果 PBMC经scRNA⁃seq分析识别出了标记基因为MS4A1、CD79A的细胞簇,即B细胞群。B细胞群重新聚类分析后可分为记忆B(memory B)细胞、初始B(naive B)细胞和浆母细胞(plasmablasts)共3个细胞亚群。与术前组相比,术后组naive B和plasmablasts细胞占比升高,memory B细胞占比降低。手术前后B细胞中共筛选出285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其中S100A8、S100A9、IL1R2、MALAT1等152个基因在手术后显著上调(P<0.05),RPS27A、RPS3A、RPS12、RPS3等133个基因在手术后显著下调(P<0.05)。KEGG分析发现手术后B细胞中显著下调的DEGs主要富集到核糖体、抗原处理和提呈通路。GSEA⁃KEGG分析发现手术后B细胞中表达上调的基因集显著富集于癌症中的转录失调、P53信号通路,表达下调的基因集显著富集于核糖体、抗原处理和提呈通路;GSEA⁃GO分析发现手术后B细胞中表达上调的基因集显著富集于环氧化酶P450途径、信号模式识别受体活性,表达下调的基因集显著富集于免疫球蛋白复合物、T细胞受体复合物。手术后B细胞与T细胞之间的通讯增强,且手术后配体⁃受体对CD22⁃PTPRC在B细胞与B细胞、B细胞与Mono细胞之间的通讯概率上调(P<0.01)。无论是手术前还是手术后,CD22信号通路对B细胞与T细胞之间的通讯均具有较强调控能力。结论 HCC患者外周血B细胞基因表达谱在手术前后发生动态变化且与外周血B细胞免疫功能相关,可为研究外周血B细胞的抗肿瘤免疫作用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居民癌症等四大慢病危险因素及归因疾病负担分析
    苏鑫, 范雯怡, 徐昕晔, 胥雪冬
    2024 (4):  442-44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4.09
    摘要 ( 202 )   PDF  
    目的 评估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下简称“四大慢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相关危险因素暴露的疾病负担。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数据库,通过获取2019年我国居民四大慢病的死亡病例数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分析四大慢病归因于相关危险因素暴露的比例。结果 烟草暴露是造成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导致的DALYs占比达31.4%;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是高收缩压,导致的DALYs占比达55.6%。四大慢病的共同危险因素有烟草暴露、空气污染和高身体质量指数,其中烟草暴露在恶性肿瘤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归因风险比例最高,饮食相关危险因素、饮酒和体力活动不足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密切相关。对主要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的归因分析结果显示,烟草暴露归因风险比例最高的是肺癌,其次是食管癌、胃癌、肝癌及结直肠癌。结论 烟草暴露、空气污染和高身体质量指数是我国居民癌症等四大慢病的共同危险因素,能为四大慢病高风险人群筛选提供重要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5—2022年北京市丰台区农村结直肠癌早诊早治项目筛查结果分析
    张天阳, 肖文, 信振江, 谢俊卿
    2024 (4):  447-45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4.10
    摘要 ( 87 )   PDF  
    目的 分析2015—2022年北京市丰台区农村结直肠癌早诊早治的筛查结果。方法 选取2015—2022年在北京市丰台区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点的40~74岁常住居民进行筛查,通过问卷调查、免疫化学法粪便潜血试验初筛评估出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并对高危人群进行结直肠镜检查,计算结直肠癌高危率、肠镜检查依从率和结直肠癌检出率。 结果 丰台区共14 972名居民参与结直肠癌高危风险评估,评估出结直肠癌高危人群5 961人,高危率为39.81%,其中男性高危率低于女性(P<0.001);70~74岁年龄组的高危率最高(43.53%),40~44岁年龄组最低(31.88%)。完成肠镜检查3 314人,依从率为55.59%;45~49岁年龄组的依从率最高(63.23%),65~69岁年龄组最低(48.58%)。肠镜检查中异常病变检出率为5.07%,其中进展期腺瘤,伴中、重度异型增生的其他病变,早期癌和中晚期癌的检出率分别为4.77%、0.09%、0.15%和0.06%。男性的进展期腺瘤、早期癌和中晚期癌检出率均高于女性,伴中、重度异型增生的其他病变检出率则低于女性;不同年龄组间进展期腺瘤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以70~74岁年龄组的检出率最高(9.57%)。结论 北京市丰台区农村结直肠癌筛查的高危率较高,且女性高危风险高于男性,老年人是高风险人群,未来应加强对这些高危人群进行检测和筛查,并提高其依从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SEER数据库预测转移性乳腺癌相对长期存活列线图模型构建及验证
    张文海, 练斌, 侯秦汉, 梁鑫光, 杨秋娇, 梁玲, 陈彬洁, 韦长元
    2024 (4):  454-46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4.11
    摘要 ( 120 )   PDF  
    目的 基于SEER数据库构建并验证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相对长期存活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本研究利用SEER数据库中2010—2015年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数据,将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训练集中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效能。结果 共纳入6 515例符合标准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其中训练集4 560例及验证集1 955例。训练集中有2 229(48.9%)例为相对长期存活(>24个月)患者,验证集中有970(49.6%)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年龄、婚姻状态、种族、组织学分级、T分期、N分期、是否脑转移、是否肝转移、是否肺转移、首次诊断至治疗的时间、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手术方式、分子亚型等临床病理特征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相对长期存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基于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738(95%CI:0.724~0.752)和0.745(95%CI:0.723~0.766),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较好,临床决策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净获益。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预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相对长期存活,为临床个体化治疗实践提供辅助决策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术前CT征象联合临床指标预测肝细胞癌中CK19的表达
    张思怡, 黄向阳, 覃云英, 刘丽娟, 黄彩云, 罗宁斌
    2024 (4):  461-46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4.12
    摘要 ( 93 )   PDF  
    目的 探讨术前CT征象联合临床指标预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表达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的HCC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数据以及 CT 征象,并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采用向后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CK19表达的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该模型预测效能。结果 共纳入380例HCC患者,其中68(17.9%)例CK19阳性。年龄、AFP、动脉期环形强化、中央延迟强化、瘤内动脉是HCC中CK19表达的独立预测因子(均P<0.05)。训练组和验证组的临床影像模型预测CK19表达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89、0.748。校准曲线显示,临床影像模型拟合度良好;决策曲线显示,临床影像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论 术前 CT 征象联合年龄、AFP预测HCC患者的CK19表达具有良好的效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晚期肝癌免疫治疗患者生活质量现状的调查研究
    卢飞臣, 游雪梅, 赵凤娟, 李繁荣, 韦双双, 杨莉洁
    2024 (4):  468-47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4.13
    摘要 ( 117 )   PDF  
    目的 分析中晚期肝癌免疫治疗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改善中晚期肝癌免疫治疗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 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免疫治疗的211例中晚期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定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hepatobiliary questionnaire,FACT⁃Hep)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中晚期肝癌免疫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为(130.04±15.28)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ADS⁃D>7分(β=-10.257,95%CI:-14.862~-5.653)、有既往肝切除手术(β=-8.484,95%CI: -12.765~-4.203)是总生活质量较差的影响因素;HADS⁃A>7分(β=-2.273,95%CI:-3.866~-0.681)、有既往肝切除手术(β=-2.500,95%CI:-3.825~-1.174)是身体状况维度得分较差的影响因素,文化程度为初中(β=2.574,95%CI:0.862~4.286)、TACE/HAIC(β=1.746,95%CI:0.010~3.482)是身体状况维度得分较好的影响因素;家庭月收入在4000~5999元(β=-2.357,95%CI:-4.429~-0.284)、HADS⁃D>7分(β=-1.182,95%CI:-1.992~-0.372)是社会/家庭状况维度得分较差的影响因素;HADS⁃D>7分(β=-3.422,95%CI:-4.276 ~-2.568)是心理状况维度得分较差的影响因素,肿瘤数目为多发(β=1.053,95%CI:0.131~1.975)是心理状况维度得分较好的影响因素;HADS⁃D>7分(β=-2.483,95%CI:-3.526~-1.440)是功能状况维度得分较差的影响因素;有既往肝切除手术(β=-4.255,95%CI:-6.560~-1.951)是肝胆特异性状况维度得分较差的影响因素,TACE/HAIC(β=3.555,95%CI:0.590~6.520)是肝胆特异性状况维度得分较好的影响因素。肝胆特异性状况维度得分较差的影响因素。结论 中晚期肝癌免疫治疗患者总体健康状况不佳,应重视文化程度低、家庭月收入少、联合治疗、疾病及心理负担重的患者,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个体化方案以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直肠癌围手术期患者症状群与生活质量的纵向关联:基于网络分析模型
    吴妍, 姜红红, 杨永向, 陈洁
    2024 (4):  474-48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4.14
    摘要 ( 168 )   PDF  
    目的 构建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症状群与生活质量的网络模型,探索症状内部及症状与生活质量的关联,为制定针对性的症状管理策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纳入2021年11月至2023年1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胃肠外科住院的255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M.D. Anderson symptom inventory,MDASI)、生活质量量表(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EORTC QLQ⁃C30)调查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和临床资料,以及术前(T1)、术后1 d(T2)、术后7 d(T3)的症状严重程度和生活质量状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各个时间节点患者的症状与生命质量各个领域的差异。基于网络分析构建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症状群与生活质量网络模型,通过计算节点强度中心性与边缘权重数值,确定核心症状与节点的关联。结果 除生活质量的认知功能领域外(P=0.311),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在T1、T2、T3节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3个网络模型中,患者症状与生命质量各个领域均呈负相关:在T1阶段,苦恼与社会功能的相关性最强(-0.22);在T2阶段,厌食与身体功能的相关性最强(-0.34);在T3阶段,健忘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最强(-0.30)。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症状群主要表现为疾病行为症状群(包括气短、口干、健忘、麻木感)、心理神经症状群(包括悲伤、苦恼、嗜睡、睡眠不安、疼痛、疲劳)以及胃肠道症状群(包括厌食、恶心、呕吐)。其中,根据节点强度值,在T1阶段,气短(1.30)、口干(1.09)、健忘(1.03)是核心症状,情绪功能(1.16)是核心领域;在T2阶段,气短(1.42)、悲伤(1.23)、苦恼(1.20)是核心症状,社会功能(1.24)是核心领域;在T3阶段,悲伤(1.45)、厌食(1.28)、嗜睡(1.26)是核心症状,情绪功能(1.25)是核心领域。3个网络模型稳定性高,网络连接强度稳定性系数分别为0.518、0.561、0.672。结论 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经历了稳定的疾病症状群,且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需对症状群加强认识与评估并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机器学习的腮腺肿瘤患者术后面瘫的危险因素分析
    李水梅, 徐素娟, 殷海, 钟燕梅, 刘莹莹, 梁景艳
    2024 (4):  481-48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4.15
    摘要 ( 118 )   PDF  
    目的 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分析腮腺肿瘤患者术后面瘫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贵港市人民医院病案系统中2013年1月至2023年12月腮腺肿瘤患者的资料。采用LASSO回归对术后面瘫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筛选,随后通过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面瘫的危险因素。结果 395例腮腺肿瘤患者中54例发生面瘫,其中40例为短暂性面瘫,14例为永久性面瘫。无序多分类LASSO回归在最佳λ值下筛选出26个腮腺肿瘤患者术后面瘫的危险因素,将其纳入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置、肿瘤性质、术前肿物压痛、吸烟史、谷氨酰转移酶水平、氯离子浓度、镁离子浓度、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是短暂性面瘫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0.05);肿瘤性质、肿瘤体积、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是永久性面瘫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本研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识别出腮腺肿瘤患者术后面瘫的关键影响因素,有助于早期识别术后面瘫发生的高危人群,为预防和预测面瘫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骼肌减少症对前列腺癌治疗预后的影响:Meta分析
    苏俐莉, 蓝震宇, 林慧哲, 严芳娜, 陈伟莲, 林卫
    2024 (4):  487-49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4.16
    摘要 ( 132 )   PDF  
    目的 探讨骨骼肌减少症对前列腺癌综合治疗预后的预测作用及价值。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和Embase数据库截至2023年10月研究前列腺癌和骨骼肌减少症关联性的文献数据,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利用Stata 9.0软件(Stata Corporation,USA)进行Meta分析,评价骨骼肌减少症发病率及其对前列腺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结局指标的作用。结果 共纳入10项研究,共1 854例前列腺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前列腺癌中骨骼肌减少症的发病率为60%(95%CI:48%~72%);以不同治疗方式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发现采用化疗/内分泌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的骨骼肌减少症发病率为48%(95%CI:28%~67%),单纯内分泌组为77%(95%CI:64%~89%),其他组骨骼肌减少症发病率为64%(95%CI:45%~82%);以不同类型前列腺癌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发现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组骨骼肌减少症发病率为64%(95%CI:47%~80%),转移性前列腺癌组为58%(95%CI:37%~79%)。骨骼肌减少症能显著缩短转移性前列腺癌组患者的OS(HR=1.53,95%CI:1.00~2.33)和化疗/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后患者的PFS(HR=2.09,95%CI:1.21~3.61)。结论 前列腺癌中骨骼肌减少症的发病率较高,并且骨骼肌减少症能缩短前列腺癌治疗后预后,特别是转移性前列腺癌和同时接受化疗与内分泌治疗的前列腺癌人群,但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进行验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吡非尼酮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狄英杰, 薛耀勤, 任金锐, 欧爱鑫, 刘月
    2024 (4):  494-49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4.17
    摘要 ( 222 )   PDF  
    吡非尼酮(Pirfenidone,PFD)是一种吡啶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纤维化、抗炎、抗氧化的作用,主要作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的一线治疗。近年来,随着对PFD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已有证据表明PFD在肺癌、肝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中均可以发挥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与靶免药物或化疗药物联用时可以增强治疗效果,具有成为新的肿瘤治疗药物的潜力。本文就PFD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及其安全性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贝伐珠单抗治疗脑转移瘤的研究进展
    侯秦汉, 张文海, 韦长元
    2024 (4):  499-50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4.18
    摘要 ( 186 )   PDF  
    脑转移是肿瘤患者严重的晚期并发症,对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影响较大。现有研究显示,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BEV)在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以及黑色素瘤等脑实体转移瘤中展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在延长无疾病进展生存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且不良反应可耐受,是具有潜力的治疗药物选择。然而,现有的临床证据并未支持BEV显著提高脑转移瘤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可能与影像学上的“伪反应”和停药后反跳有关。本文就BEV对脑转移瘤治疗疗效及安全性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脑转移瘤的治疗提供新视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