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微信公众号

官网二维码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1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10-2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家共识
    非小细胞肺癌放疗联合免疫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
    2024 (5):  505-51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5.01
    摘要 ( 641 )   PDF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放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治疗是当前临床研究的一大热点。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Ⅲ期NSCLC,放化疗后序贯ICIs已经成为一线标准治疗。然而,对于PD⁃L1表达较低、存在特定基因突变或难以耐受放化疗的患者群体,其治疗效果不确定,需要个体化评估。对于早期或转移性NSCLC,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SBRT)联合ICIs显示出一定的获益趋势,但仍存在争议,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数据证实。针对目前NSCLC放疗联合ICIs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适应证的选择与优化、放化疗后序贯ICIs的疗效及其优化策略、SBRT联合ICIs在早期和转移性NSCLC中的应用潜力、放疗与ICIs联合治疗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良反应的管理与个体化风险评估等,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组织领域内的相关专家撰写本共识,对这些关键问题给出了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AR-T细胞治疗专栏
    CAR-T细胞疗法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与挑战
    李思源, 张炎, 张路
    2024 (5):  516-524.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5.02
    摘要 ( 295 )   PDF  
    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细胞疗法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赋予患者自体T细胞特异性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近年来已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果。随着CAR⁃T细胞疗法的不断发展,其研究领域逐渐扩展至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综述了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抗合成酶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临床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了深度B细胞耗竭及免疫重建的潜力。尽管CAR⁃T细胞疗法在部分难治性患者中显示出长期无药物缓解的疗效,但仍在生产难度、安全性、持久性等方面存在挑战。未来的研究方向将集中于提高治疗的个性化,以期更好地管理疾病复发并减少不良反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AR-T细胞疗法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武佳潞, 葛夏, 陈文明, 杨光忠
    2024 (5):  525-53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5.03
    摘要 ( 227 )   PDF  
    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能明显提高深度缓解率并延长无进展生存期。过去十年间,随着对疾病生物学的深入理解和治疗方法的进步,许多MM患者的病情得以控制,生活质量改善,但患者最终仍面临复发困境。针对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elapsed/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RRMM)患者,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细胞疗法展示出很好的疗效与安全性,显著延缓了疾病进展。本文主要介绍CAR⁃T细胞疗法在MM治疗中的现状、进展及其治疗失败的原因,以期为CAR⁃T细胞疗法在MM中进一步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子靶向药物联合CAR-T细胞疗法在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李梦娇, 岑亚莉, 豆白涛, 舒柔, 李彦玲, 邱玲, 任诗慧, 姚浩, 范方毅
    2024 (5):  532-539.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5.04
    摘要 ( 166 )   PDF  
    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细胞疗法在淋巴瘤中的疗效得到了肯定,但部分患者存在耐药,安全性等方面问题也影响其预后。分子靶向药物可以调节肿瘤微环境、增强肿瘤特异性抗原表达能力,有助于减少抗原逃逸的发生。部分小分子靶向药物可以通过调节抗凋亡和促凋亡信号传导之间的平衡,诱导肿瘤细胞死亡;还可以调节免疫抑制和免疫激活信号通路提高CAR⁃T细胞疗法的抗肿瘤功效,逆转CAR⁃T细胞的耗竭表型,增强其抗肿瘤效果。分子靶向药物与CAR⁃T细胞在淋巴瘤中联合使用的疗效、安全性及发挥作用的机制也越来越受关注。本文就CAR⁃T细胞疗法联合常用分子靶向药物在淋巴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AR-T细胞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防控及管理策略
    刘京倩, 张亚晶
    2024 (5):  540-54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5.05
    摘要 ( 202 )   PDF  
    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细胞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在治疗复发/难治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CAR⁃T细胞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临床获益。本文综述了CAR⁃T细胞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分类及特点、风险因素、监测评估、预防措施及其管理的新进展,并总结CAR⁃T细胞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管理的现状与挑战,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该领域的新研究进展和应用指导,促进CAR⁃T细胞疗法的安全有效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AR-T细胞治疗后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
    王慧娟, 陈文明, 耿传营, 杨光忠
    2024 (5):  549-553.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5.06
    摘要 ( 120 )   PDF  
    目的 分析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治疗后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relapsed/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RRMM)患者的临床特征,初步探索此类患者未来可能的治疗策略。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4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住院治疗的RRMM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CAR⁃T细胞治疗后复发的临床特征及生存情况。结果 共收集14例符合条件的RRMM患者,均接受靶向BCMA的CAR⁃T细胞治疗,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7个月(范围:3~47个月)。疾病复发进展时,1例仅表现为髓外复发,2例继发浆细胞白血病,11例为髓内复发;7例检查细胞遗传学,其中4例患者存在1个高危基因,1例患者存在2个高危基因。首次挽救治疗中,常用药物包括达雷妥尤单抗(6例)、泊马度胺(5例)、卡非佐米(3例),3例患者入组临床试验。13例患者可评价疗效,总有效率为61.5%(8/13),其中完全缓解率为30.8%(4/13),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率为23.1%(3/13)。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范围:1~3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7个月。截至末次随访,死亡6例,中位总生存期为32个月;1例患者出现第二肿瘤,类型为肺癌。结论 接受CAR⁃T细胞治疗后RRMM患者常见多类药物耐药,挽救治疗疗效及预后不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D19 CAR⁃T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基于FAERS数据库的不良反应事件信号挖掘与分析
    孙毅飞, 高雯, 贾俊磊, 张会来, 喻经纬, 王先火
    2024 (5):  554-56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5.07
    摘要 ( 138 )   PDF  
    目的 分析目前已上市的CD19 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细胞药物在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adverse effect,AE),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数据库,经过数据检索、筛选、去重、整理和分析等处理后,获取4种已上市的CD19 CAR⁃T药物阿基仑赛(Axicabtagene ciloleucel,Axi⁃cel)、替沙仑赛(Tisagenleucel,Tisa⁃cel)、布瑞基奥仑赛(Brexucabtagene autoleucel,Brexu⁃cel)和瑞基奥仑赛(Lisocabtagene maraleucel,Liso⁃cel)2017年第1季度至2023年第4季度的基线资料和AE结果。采用报告比值比(reporting odds ratio,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比(proportional ADR reporting ratio,PRR)法分析和比较其AE。结果 本研究利用FAERS数据库,共得到 4种已上市的CD19 CAR⁃T药物的AE报告5 335份。4种CD19 CAR⁃T药物AE的男性占比均高于女性;年龄分布均在18岁以上;体重则多数集中在50~100 kg。CD19 CAR⁃T药物AE共累及到23类系统器官分类(system organ classification,SOC),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等,其中以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免疫效应细胞相关性神经毒性综合征(immune effector cell⁃associated neurotoxicity syndrome,ICANS)最为常见。此外,还发现一些说明书中未列出的AE,如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和脓毒症等。结论 在CD 19 CAR⁃T药物的临床实践中,除需关注药物说明书中提及的AE外,还应注意可能发生的未提及的AE,如MDS、AKI和脓毒症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CMA 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浆母细胞淋巴瘤:个案研究与临床启示
    吕黎玮, 丛佳, 吴轶苹, 王亮
    2024 (5):  562-56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5.08
    摘要 ( 113 )   PDF  
     浆母细胞淋巴瘤(plasmablastic lymphoma,PBL)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预后较差且目前缺乏标准治疗方案。常用的治疗策略包括化疗、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CD30和CD38单克隆抗体以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均未获得理想的治疗结果。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细胞疗法已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的管理带来了变革,这也为PBL患者带来了希望。然而,目前尚缺乏CAR⁃T细胞在PBL治疗中应用的经验及数据支持。本文报告1例老年PBL患者在接受B细胞成熟抗原CAR⁃T细胞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的经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CAR-T耐药双重挑战下的格菲妥单抗治疗: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
    毕江涵, 张炎, 王为
    2024 (5):  566-570.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5.09
    摘要 ( 116 )   PDF  
    本文总结1例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细胞治疗失败的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在合并新型冠状病毒(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情况下接受格菲妥单抗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且未见COVID⁃19感染加重等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的治疗经验,同时回顾文献中格菲妥单抗治疗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以及双特异性抗体在合并COVID⁃19的淋巴瘤患者中的安全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D19 CAR-T细胞治疗:1例难治性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分析
    何莹, 李梦娇, 岑亚丽, 豆白涛, 舒柔, 李彦玲, 姚浩, 范方毅
    2024 (5):  571-576.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5.10
    摘要 ( 139 )   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罕见类型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灶只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既往研究显示,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细胞治疗可改善PCNSL患者的缓解深度和生存。CD19 CAR⁃T细胞疗法已成功治疗多种 B 细胞谱系恶性肿瘤,但其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表现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应用尚有限,主要因为潜在的毒性。本文报告1例接受 CD19 CAR⁃T细胞治疗后未出现任何级别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且获完全缓解的难治性PCNSL患者,以期为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NRAS与CTNNB1组成型活化肝癌的分子特征比较
    王星琛, 廖达文, 李佳颖, 孙夏承, 毕茜, 黄启超, 黄江涛
    2024 (5):  577-58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5.11
    摘要 ( 177 )   PDF  
    目的 分析和比较由NRAS与CTNNB1组成型活化诱导的肝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信号转导网络差异,并探讨潜在的治疗策略。方法 利用公共数据库分析NRAS和CTNNB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尾静脉高压注射将NRasV12/myr⁃Akt/pCMV⁃SB及􀳑N90⁃β⁃catenin/myr⁃Akt/pCMV⁃SB混合质粒分别导入小鼠,4周后获取肝癌组织,利用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技术分析NRAS和CTNNB1组成型活化肝癌的差异基因及信号网络。NRAS相关肝癌小鼠和CTNNB1相关肝癌小鼠经饮水途径持续补充1.5g/L L⁃丙氨酸至90 d观察期结束,相应对照组小鼠给予正常饮水,记录小鼠生存状态、体重与肝重。结果 在肝癌组织中,NRAS和CTNNB1的表达均较正常肝脏组织显著上调(均P<0.001),且NRAS和CTNNB1高表达患者的生存率均低于低表达患者(均P<0.01)。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两种癌基因的组成型活化均可调控细胞周期,但NRAS组成型活化的肝癌组织氨基酸代谢变化尤为明显。通过补充L⁃丙氨酸可延长NRAS组成型活化小鼠的生存时间(P<0.001),并降低肝/体重比(P<0.05);但L⁃丙氨酸持续补充对CTNNB1组成型活化小鼠的生存时间及肝/体重比尚无显著改善作用(均P>0.05)。结论 NRAS和CTNNB1组成型活化诱导的肝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显著不同,干预氨基酸代谢可能是NRAS相关肝癌的潜在治疗策略,但对CTNNB1相关肝癌无明显获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GK基因启动子重组质粒构建及其在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转录活性的研究
    肖晓依楠, 王瑞琨, 韩萌, 刘思含, 禚方圻, 陈敏宽, 杜祎萌, 车永胜, 徐小洁
    2024 (5):  586-59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5.12
    摘要 ( 145 )   PDF  
    目的 研究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酰基甘油激酶(acylglycerol kinase,AGK)上游转录机制,构建AGK基因启动子不同截短片段的重组质粒并检测其转录活性。方法 利用TIMER2.0、The Human Protein Atlas、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等公共数据库探索AGK在白血病中的作用,以pGL4.20⁃pAGK promoter⁃luciferase全长质粒为模板,利用PCR法分别扩增AGK启动子不同长度的截短片段;将扩增片段分别插入pGL4.20⁃basic载体,构建AGK启动子不同截短片段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及序列鉴定正确后,将重组质粒电击转染至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Jurkat中,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测定AGK启动子不同截短片段的双荧光素酶活性。结果 AGK在多种类型肿瘤中表达上调(P<0.05),且在白血病细胞中处于较高水平。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AGK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短于低表达患者(P=0.028)。JASPAR网站预测出3个评分高的转录因子TEAD与AGK的结合区域,并成功构建含AGK基因启动子不同截短片段重组质粒。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发现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AGK启动子转录活性在-540 bp至-80 bp区域较高。结论 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AGK基因启动子在-540 bp至-80 bp区域的转录活性较高,可为进一步研究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AGK的转录及其上游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癌情监测
    1992—2021年中国居民胃癌发病率变化趋势分析
    董军令, 杨惠, 李娜
    2024 (5):  593-597.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5.13
    摘要 ( 379 )   PDF  
    目的 分析1992—2021年中国居民胃癌发病率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评估年龄、时期和队列对其长期趋势的影响,为中国胃癌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更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2021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21,GBD 2021)数据库中1992—2021年中国居民胃癌发病率的数据,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评估年龄、时期和队列对胃癌发病率的影响。结果 1992—2021年中国胃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从1992年的34.35/10万上升至2021年的43.00/10万,平均每年上升0.79% (95%CI:0.74%~0.83%)。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年龄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在85~89岁达高峰(207.42/10万,95%CI:197.18/10万~218.20/10万);时期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胃癌发病风险随着时期的推移呈下降趋势,以2002—2006年的时期为对照组,2017—2021年时期的发病风险最低(RR=0.69, 95%CI:0.67~0.71);队列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以1952—1956年的出生队列为对照组,2002—2006年出生队列的发病风险最低(RR=0.40, 95%CI:0.17~0.91)。结论 我国胃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群发病风险较高,较晚出生队列的男性发病风险高于女性,需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降低胃癌的疾病负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呋喹替尼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微卫星稳定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后线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赵文思, 柯少波, 陈佳梅, 吴勇, 张蔡羽天, 陈永顺
    2024 (5):  598-60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5.14
    摘要 ( 134 )   PDF  
    目的 评估呋喹替尼单药或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ICI)在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stable, MSS)型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mCRC)患者三线及以上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4年4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pMMR/MSS型mCRC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未调整模型和倾向性匹配中比较呋喹替尼单药或呋喹替尼联合ICI的预后、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 共104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呋喹替尼组33例,呋喹替尼联合ICI组71例。与呋喹替尼组相比,呋喹替尼联合ICI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更长(3.0个月vs 4.5个月;HR=0.55,95%CI:0.33~0.89);但两组的中位总生存期(10.1个月 vs 13.1个月)、客观缓解率(9.1% vs 11.3%)、疾病控制率(51.5% vs 66.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倾向性匹配分析亦获得类似的结果。两组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均主要包括手足皮肤反应、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其中呋喹替尼组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30.3%,呋喹替尼联合ICI组为36.6%(P=0.529)。结论 相比于呋喹替尼,呋喹替尼联合ICI可为pMMR/MSS型mCRC患者的三线及以上治疗带来无进展生存期获益,安全性可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期食管癌治疗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赵敏, 李蓉蓉, 李伯妍, 王文畅, 杜晟岩, 杨钧涵, 李怀昊, 鲍颖慧, 石岳庭, 何耀, 刘淼
    2024 (5):  606-605.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5.15
    摘要 ( 128 )   PDF  
    目的 分析早期食管癌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为推动早期食管癌治疗的前沿研究提供指导。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筛选201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中国知网(Chinese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ucture,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lolgy Medicine,CBM)、Web of Science以及PubMed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3.R1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年发文量、作者及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中文文献1 752篇,英文文献997篇。2013—2021年,早期食管癌治疗的中文文献发文量一直保持在100篇/年以上,并且高于英文文献。相比之下,英文发文量排名前5的作者发文量(均≥35篇)较中文发文量排名前5的作者(均≥5篇)高,且作者间合作紧密度较高。研究热点和合作状况分析显示,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等机构对该领域研究贡献较大,但各研究团队间联系疏松,而国外作者合作较为紧密。关键词分析显示,“内镜”“疗效”“癌前病变”等是中文文献中的高频词。在英文文献中“Therapy” “Mucosal resection”和“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是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突变分析显示,国内外研究逐渐关注治疗的质量控制及安全性。结论 早期食管癌治疗是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研究者间需加强合作。早期食管癌治疗未来研究的热点可能是治疗方法、治疗的并发症与复发状况及其危险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阶段药物相关症状管理的证据总结
    张晓萌, 王悦, 万巧琴
    2024 (5):  615-621.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5.16
    摘要 ( 126 )   PDF  
    目的 总结乳腺癌患者在内分泌治疗阶段药物相关症状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遵循循证“6S”证据模型,使用计算机对BMJ最佳临床实践、Up To Date、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国际指南协作网(guidelines international network,GIN)、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文献类型包括指南、系统评价/Meta分析、证据总结、临床决策和专家共识等,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4月。由两名循证专业人员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汇总。结果 最终纳入16篇文献,其中临床决策3篇、指南2篇、专家共识1篇、系统评价10篇。汇总了27条与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阶段药物相关症状管理的最佳证据,包括风险评估、个体化管理、通用症状管理策略、药物干预、非药物干预和认知行为干预等6个方面。结论 本研究总结的27条证据可用于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阶段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症状管理,具体应用时需结合文化背景、临床情境、患者症状及其意愿等针对性地选择证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进展期乳腺癌患者心理痛苦及心理治疗的研究现状及思考
    张叶宁, 庞英, 何毅, 唐丽丽
    2024 (5):  622-628.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5.17
    摘要 ( 195 )   PDF  
    心理社会问题对患者的多维度影响以及心理社会照护在肿瘤诊疗常规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关注。提高进展期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延长生存期是其临床诊疗的主要目标。深入了解进展期乳腺癌患者所面临的心理痛苦,并寻找适宜的心理照护方法,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照护质量。本文对近年来进展期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案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进展期乳腺癌患者心理治疗方法的制定、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视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纤维蛋白原作为肺癌疗效及预后预测指标的研究进展
    于德刚, 贾军梅
    2024 (5):  628-632.  doi: 10.3969/j.issn.1674-5671.2024.05.18
    摘要 ( 143 )   PDF  
    肺癌治疗主要采用多模式的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和免疫治疗等,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纤维蛋白原是与肿瘤血管生成和转移相关的关键生物因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纤维蛋白原参与了肺癌的发生、发展,并在肺癌的危险分层及治疗疗效和预后的预测中具有潜力。本文就纤维蛋白原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作为肺癌治疗疗效及预后预测指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